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郭杰忠 《求实》2004,(12):4-6
马克思主义 ,无论在我们国内还是国外 ,仍然是光辉灿烂的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我国意识形态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 ,绝大多数群众、干部和知识分子坚信马克思主义 ;另一方面 ,在现实生活中 ,有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不感兴趣 ,甚至持冷淡、反感和讥讽的态度。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宣传和研究状况与现实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迫切需要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加强。因此 ,中央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十分必要 ,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直面人类重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衣俊卿 《党建》2012,(1):29-32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从目前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的任务来看,当前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考验,其中突出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我们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丰富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还比较多地限于"中国向度",  相似文献   

3.
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广西师范大学研究基地)于2006年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批准设立,是广西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研究基地之一。目前基地共有成员30余人,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论述,是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最新概括,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白琳 《实事求是》2005,(6):73-76
2004年中共中央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是这一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进展、研究重点进行回顾,将有助于今后研究工作的进行。  相似文献   

6.
杜奋根  王家芬 《求实》2006,(11):11-13
党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工作,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在这项工程实施中,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应该做到四个“一定要”,四个“求”,四个“加强”,四个“信”。  相似文献   

7.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调查研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加深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状况的了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备了干部基础和群众基础,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推陈出新,并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8.
徐光春 《求是》2012,(15):27-30
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高度的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发展、丰富、完善伟大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坚持、运用、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不断开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新局面,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当前,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发展前进中一系列新的历史课题,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增强理论自觉理论自信,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9.
张昭军 《理论学刊》2006,(1):97-102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文化史研究既要关注史学理论,也要重视文化理论,而借助欧美研究方法对大众文化进行研究所形成的“文化研究”理论,对于中国的当代史学特别是文化史学科的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文化研究”理论的引入,有助于中国文化史研究整体结构、整体格局的变化,有益于中国文化史研究主题的拓展、研究领域的增长、研究重心的转移,有利于文化史研究者思维方式的更新;同时,也必须注意中西社会历史背景、文化语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2012年7月14日)各位领导,各位学者,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在有限的时间内,我想讲一个问题,就是把理论自觉全面落实到中国社会学的各个领域。为节约时间,我写了一个两千字的稿子,在这里念一念。李长春同志在2012年6月2日举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工作会议上,代表党中央作了重要报告。该报告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  相似文献   

11.
白寿彝是20世纪中国民族史研究的一代开拓者。白寿彝的学术人生经历过由进步学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后,白寿彝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用其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揭示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的贡献,探讨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主流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发展。白寿彝结合自己的学术实践,对于中国民族史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重要意义也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已经面世。从2007年春季开始,全国普通高校开始在2006级本科学生中普遍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并使用这本教材。为此,中国史学会、教育部社科中心、《高校理论战线》编辑部邀请相关人员于2007年2月13日召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讨会”。本刊摘编金冲及同志的发言。以帮助读者了解这部教材,正确地学习历史。  相似文献   

13.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其间出版、发表了大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专著和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有些进展.重复劳动等问题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4.
《思考与运用》2007,(2):40-41
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2007年我市重点理论工作之一,而加快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宣传,使工程研究成果在服务社会、资政育人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值重庆社会科学院高宝柱研究员最新个人理论专著《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若干主要学说发展述略》(上、下卷)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之际,2月6日,  相似文献   

15.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应做到以下几方面。立足时代前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必须与时代发展、时代特征相结合。要在解决问题、迎接挑战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邱萍 《世纪桥》2010,(19):155-156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转折,也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转折。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中西交流的加强,民俗意识得以倡导;同时,由于世界形势的剧变,"十月革命"的影响深入人心,民众意识也得以觉醒。这一切都为民俗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本文围绕"五四"运动前后一段时期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发展的特点,主要针对其背景、指导思想、发展起伏及成果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李明 《前线》2013,(6):21-23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具体国情和现实实践相结合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从创立、发生和“灌输”到工人中并为现代工人阶级所接受及指导工人运动,不断向全世界广泛传播影响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普及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18.
刘光明  邢振红 《党建》2012,(7):20-21
最近,李长春同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如何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这为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指明了前进方向和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木一 《前线》2013,(4):90-90
2011年5月,由当代最具国际声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特里·伊格尔顿所撰最新著作《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经出版,立即引起国内外媒体、学界的广泛关注。国内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专家们就此举行了多次座谈研讨。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诚如特里·伊格尔顿所说的那样,无可辩驳的是人学的理论、正确的理论。但对当今中国而言,信仰马克思主义,跟着马克思主义前行,更要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的非凡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尤须结合中国实际,比如回答中国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根由所在等等。深刻论述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我国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以及巨大的本土价值。有鉴于此,新星出版社邀集11位学者执笔,历时一年多,终于在前不久隆重推出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延续版——《为什么马克思在中国能成功》一书。  相似文献   

20.
杨耕 《前线》2013,(2):11-1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告诉我们: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也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进行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从其创立之初就关注变化中的实际,并根据实践要求创造新的理论。根据实践要求推进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