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奋斗目标,代表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必须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显得尤其迫切。二者的结合使“法治”与“德治”均具有新的内涵,表现出鲜明的特点。最终形成体制化、扩展化、积极化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开放的、积极向上的尊重法律权威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2.
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社会主义行政道德("官德")居于核心地位,它代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是形象,是示范,体现先进性;公民道德("民德")则是基础,体现社会主义道德的广泛性.只有真正做到上下一心,同心同德,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3.
四项基本原则,就其基本内容来说,并不只是中国特殊条件的产物,它表达了社会主义的共性,因而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的,不能有丝毫动摇.民主社会主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回答回避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在方法论上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同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而看不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两种社会制度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在讨论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时,不能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外在作用、运行机制等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李砚忠 《探索》2007,(2):21-2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理论界围绕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入手展开了一系列论述。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状况和未来展望进行科学评价,可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建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关于如何认识现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上还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特别是存在着同马克思、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在逻辑上保持一致的问题。多年来,许多研究者把凡是不能一致起来的说法都看作是理论上的"发展",结果引出更多的麻烦。斯大林以来的社会主义理论包括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式上都是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框架内建立起来的,实际上却存在着混淆马克思讲的"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理论从马克思到当代的变化,就其中的"麻烦"而言,多源于这个"混淆"。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叙述斯大林社会主义观的变化,论证了斯大林以来的现实社会主义,是没有完成马克思讲的过渡时期任务的社会主义,并未进入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初级阶段。本文第二部分,是对由于上述混淆而产生的种种问题,主要是理论上的麻烦,作举要分析和简明解释,这是本文的主题内容。最后是一点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6.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砚忠 《求实》2007,(3):66-7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认识和理解。因此,从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对学术理论界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状况和未来展望进行评价,以期能够将此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7.
严考亮 《求实》2006,39(9):24-27
胡锦涛同志提出要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新时期党员和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规范了深刻的内容,指明了正确方向。我们要全面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切实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关于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的精神,大力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与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磨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斯大林是伟大的社会主义理论家和伟大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者,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念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斯大林创建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公有制、有计划发展经济、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只能坚持和完善.必须站在时代与时代主题的历史高度认识斯大林及其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他创立的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所昭示的方向和原则是永存的.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坚持和发展,突破不得.  相似文献   

9.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为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0.
陈登才撰文指出: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上,集中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问题上的创新。它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同“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在建设  相似文献   

11.
周太山 《求实》2006,2(5):78-80
克雷库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缘由有政治合法性基础的重建诉求,激进青年知识分子的有力推动等。经济形势日趋恶化和旷日持久的经济危机以及执政期间所奉行的政策严重脱离贝宁国情,是克雷库“社会主义”失败的重要原因。它启示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之后的当务之急是发展生产力,把“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发展为够格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唐昌黎  孟海贵 《探索》2005,3(5):170-175
社会主义理论常说常新常热。近80年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沿着一条途径,那就是根据现实状况判定是或不是社会主义,可称之为“实学社会主义观”。由于现状常变,这种社会主义观也就难以说清什么是社会主义。需要解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才能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新社会主义观,是从基础理论入手,构建新的理论框架;以此立论,系统地阐明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由此开辟认识社会主义的一条新途径。可称之为“理学社会主义观”。两种社会主义观相互补充,并非相互代替。  相似文献   

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基础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认识的深化,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它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全新的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再认识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要坚定资本主义必亡,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必须切实搞清楚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切实搞清楚在不发达国家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及重要作用和影响;切实搞清楚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展是由一个不完全到完全、不充分到充分、相对到绝对的历史渐进过程;切实搞清楚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而是不断发展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切实搞清楚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和我们应当正确汲取的根本教训,进而看到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以及希望所在;切实搞清楚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坚信社会制度本质,基本矛盾及必然灭亡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切实搞清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坚定持久必胜的信念.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最初可追溯到"中国特色",以后又依次经过"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后演变成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既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历程的理论总结,又是一系列慨念演变的逻辑必然,还是党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概念总结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正确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含义、深刻意蕴和重大意义,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把握和更好地坚持科学发展观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根本,为主体,为出发点、落脚点。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以人为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科学发展观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对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普遍适用性。邓小平立足于中国和国外的社会主义实践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的实践,使他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共性,揭示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本质论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各国化的方向、思想方法、基本途径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提供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本质与特征关系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9.
徐麟 《求实》2006,2(Z1):211-212
一、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金字塔”的根基邓小平用发展、全局和长远的观点,分析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1979年10月,邓小平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提出:在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资本主义国家,这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全面地发挥出来。他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是互相联系的,而精神文明建…  相似文献   

20.
陈湘舸 《求实》2002,2(9):20-23
“优越性社会主义观” ,是邓小平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全面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创建的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观。它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 ,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