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卓煜 《理论月刊》2013,(2):172-175
中国传统生态观与西方生态中心主义生态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从世界观方面看,西方生态中心主义主张的"自然整体观"、"物种平等论"与中国传统生态观主张的"天人合一"观、"民胞物与"论相契合;从方法论角度看,西方生态中心主义主张的"循环经济"模式与中国传统生态观的"阴阳五行"太极模式相契合;从实践观看,二者有诸多相通的"清洁生产"观念和行为。研究二者的契合性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俊虹 《前沿》2011,(23):212-215
蒙古族崇拜自然,适应自然,追求与自然融合、和谐共处这样一种生态观。本文试图从蒙古族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层面,分析、论述蒙古族生态观念在传统设计中的体现。其中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生态观潜移默化地融入蒙古族传统设计中,成为维系他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纽带。  相似文献   

3.
佤族传统生态观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淮平 《思想战线》2006,32(6):102-106
佤族传统生态观的本质属性是将自然视为有生命的个体,它表现为对于动植物的亲情、对于大自然的感恩意识以及利用资源的责任体系三个层次。从当代生态主义的视角考察,佤族传统生态观具有非人类中心主义之向度,从而对于当代全球的生态平衡,对于中国科学、协调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佤族传统生态观的内涵及其与当代人类价值观的可通约处,可以使佤族在未来寻找到传统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佤族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的"生态观",是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了自然和谐的生态观、全民参与的生态观、同步协调的生态观和依法行政的生态观等多个方面,这些基于对中国国情深刻认识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精辟总结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于指导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特殊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相应提高,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改造和支配的欲望。这种欲望的过度膨胀导致20世纪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如土地沙化、环境污染、能源短缺、森林锐减、某些物种灭绝等等,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应对全球的生态危机,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取向,就是强调两者的平衡与和谐。其实,类似的观念在维吾尔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中早已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6.
李晓明 《前沿》2011,(8):183-187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生态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生态观,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表征了人类文明史的逻辑进程。人根本上是自然发展的产物,是"大生态动物"。人的生活方式的转变甚至是一个世界的改变。发达工业文明造就的"单向度的人"是对现代"文明人"的价值伤害。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生态文明就是纯粹的生态,它的背后是文化的底蕴与价值的皈依。伴随"丰裕社会"消费时代的娱乐精神,人陷入到"消费的迷阵",倾倒在拜物教盛行中甘愿成为受物欲奴役迷醉的"消费型动物"。和合的社会伦理价值将一种"生生为大""天人合一"的大生态观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广度贯通起来,期望投射出人的"生活方式生态化"与"人际关系生态化"的价值转向。大生态思维是整体思维、整体谋划和整体战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向度投射着大生态观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西南少数民族中存留着一种朴素原始的生态观,这与该地区少数民族的龙崇拜行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龙是自然界的象征,人龙关系是兄弟般的平等关系,两者应当和睦相处。水土为龙之居所,当保持水土、净化水源;动物也系龙之子孙,当保护动物。没有龙所代表的自然界就没有人类自己。这种建立在崇龙基础上的生态观客观上为维护西南民族地区的生态平衡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周慧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3):112-114
本文在研究贵州传统民居环境自然生态特点的同时,关注传统民居在历史、文化、地理的综合作用下,分析传统民居的生态特点,挖掘传统民居中普遍而朴素的生态价值、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并为具有生态价值的新民居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自党的十八大明确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先后在不同场合强调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伴随着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实践,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宏观发展局面中占据日益突出的位置。通过总结提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各种观点可知,我国对于生态文明观念的构造和理解相比于以往有了质的突破,从主观认识到客观实践都产生了新的思维成果。  相似文献   

11.
胡榕 《中国青年研究》2012,(11):105-108
生命观是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是生态意识的核心思想。中国传统思想中对生命观有着丰富而深刻的阐述:儒家的知命畏天、仁民爱物,道教的天人一体、顺物自然,佛教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这些丰富的理论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的挖掘和提升传统思想中生命观的内在价值,对于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奠基于其实践观之上的。马克思彻底扬弃哲学史上的实践观,提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的革命实践,这意味着,在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是马克思哲学观的核心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哲学前提。马克思实践观具有整体性视阈、历史性维度、辩证性意蕴、创新性特质和人文向度的五大原则,这也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硬核"。  相似文献   

13.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基于农业社会学角度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在农业哲学思想、农学理论和技术实践及其农业政策思想上存在明显分野,在实践上表现为经济、生态等方面的殊异。农业社会学从多功能角度揭示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本质和区别。生态高值农业是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借鉴和超越,是适应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现代国家生态治理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主旨是通过生态环境监管、经济政策、法治体系、能力保障和社会行动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构建起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进而提升党的战略顶层设计能力、政府制度创设和实施能力、市场绿色创新和绿色生产能力以及社会的参与决策能力。现代国家生态治理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的高度统一,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境界。  相似文献   

15.
16.
论传统政治文化对中国民间治理变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理理论是当代有关政府和行政改革的前沿课题,它修正了主流政治学的统治理论,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在中国也不例外。本文梳理了民间治理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中国的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密切,有明显的官民两重性,且政府的主导性明显,从而导致中国民间治理的困境。文章从深层分析了传统政治文化即一元化政治结构的权威体制与权威性人格,君尊臣卑的政治价值观与等级制度造就的政治臣服心理对中国民间治理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汪爱芝 《长江论坛》2003,(4):56-57,63
以天人合一为最终追求的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充分地表现出了中国人的生态意识。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视自然万物为人类的平等伙伴历来是中国文化的美好情操与永恒时尚。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人类生态意识的占老家园,其中蕴藏着十分丰富、无比珍贵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8.
李佳音 《新东方》2015,(2):29-33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才能从坚持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入手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才能超越西方生态文明话语霸权,建立以维系中国发展权和环境权为指向的生态文明理论,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搞好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公正高效的生态治理是保障公民生态权益、实现生态公正的重要途径。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政府生态治理的失衡必然加剧生态危机、社会不公与生态不公。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观视野中整体推进生态治理,切实保障公民生态权益,实现好维护好生态公正,是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一项重大职责。  相似文献   

20.
王玲霞 《传承》2012,(16):64-65,9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态环境却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重视低碳社会的建设,并逐步制定低碳型社会建设实施规划。佛教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观点,深入研究和利用这些生态理论,对我国低碳型社会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