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包含"革命"和"建设"两大主题,以主题为依据,马克思主义可区分为"经典马克思主义"和"现代马克思主义"。与此相联系,马克思主义包含着两大话语体系:"革命话语体系"和"建设话语体系",其中,经典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革命话语体系,同时也蕴含着一套建设话语,现代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建设话语体系,经典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着的建设话语和现代马克思主义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建设话语体系。把经典马克思主义中所蕴含的"建设话语"发掘出来,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扬光大,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包含“革命”和“建设”两大主题,以主题为依据,马克思主义可区分为经典马克思主义和现代马克思主义。与此相联系,马克思主义也包含着革命和建设两大话语体系:经典马克思主义属于革命话语体系,现代马克思主义属于建设话语体系。两大体系中的建设话语共同构成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建设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3.
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就要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就要进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创新。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创新历程中,毛泽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系统学习、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进行话语创新的基本前提;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进行话语创新的基本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和推陈出新中进行话语创新,是进行话语创新的有效途径;坚持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内容与表达形式来进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创新,形成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进行话语创新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4.
理论的合理“话语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的合理"话语化"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重视理论的合理"话语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机制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理论的"话语化"应通过宣传、教育和实践来总体实现。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作为重点突破:将理论体系转化为大众话语体系,这涉及教科书改革,包括理论体系、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更紧密衔接、融合与统一;大众话语体系的建构,即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式与风格的彻底中国化,逐渐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术话语体系,运用多种文化艺术和媒介形式,创造丰富多样的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形式;通过推进民生实践的改革与建设维护和促进人民大众的全面自由发展,以证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力量。  相似文献   

5.
何理 《理论学刊》2012,(5):16-2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理论读物以人民大众为主要话语对象,以实践需要和大众需求为导向,以贴近生活的话语内容为核心,以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为辅助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书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从话语对象、话语内容、话语形式、话语情感、分析框架等五个维度来建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理论读物话语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6.
《探索》2019,(6)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于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指导意义。历史地看,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包括发展主体、发展内容、发展特征三个基本维度。其中,发展主体包括国家(区域)、群体、个体三种类型,在发展中需要不同国别的不同群体与个体的理论创新和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内容有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三个部分,发展理论体系需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理念,发展学科体系需要"大马克思主义"观的视野,创新话语体系包括标识性概念、原创性表述和主体性理论。发展特征包括时间二重性、空间二重性和境界高远性三个方面。据此,可以科学地把握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对象和理论新形态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赵爽 《实事求是》2022,(3):31-39
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作为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关键环节,呈现出深邃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阶级”的彰显贯通、“革命”与“建设”的此消彼长、“建设”与“改革”的继替重构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的历史逻辑,厘清概念范畴的话语赋义、协调时空格局的话语运行、凸显中国特色的话语传播透视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的理论逻辑,探求语境与内核的耦合协调、坚持承续性与超越性的统一、提升话语阐释的方法技巧凝构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的实践逻辑。三重逻辑虽各有侧重,各显其质,但不可割裂而论,它们共同筑就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的整体图景。  相似文献   

8.
新疆高校要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力加强宣传舆论、课堂教学、学术理论、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等阵地建设,在反分裂反渗透教育中要把握好理论与实践、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教育与惩戒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连接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与"实践空间"的一种积极尝试,其有效推进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实践巨大指导作用的基础。而实践性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起点,代表人民利益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动力,无产阶级代言人的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助推力,指导中国发展的实践能力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外在引力。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生成维度探索其顺利推进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其内在的动力与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在结构的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基本内容的严谨科学性以及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结合是其主要依据。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其发展的关键要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师资队伍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扎实而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严谨而创新的教学方法。话语体系的转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活力所在,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话语体系和教学话语体系,实现从学术话语到大众话语体系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话语场域中存在着学者、行业精英、大众等多个话语主体,每个主体都有各自的话语特点。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这些话语主体的话语关系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建设中国话语生态,基点在于各种话语体系的自行建构、发展、完善,途径在于建立对话机制,评价标准在于话语与环境的和谐度。  相似文献   

12.
福柯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其研究领域涉猎广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福柯的“权力-话语”思想为学界称道,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提供了两点重要的启示意义:第一,话语,尤其是意识形态的话语都是有意而为、有目的的建构,因而,在意识形态工作中,一是要高度警惕一些话语背后的意图,如历史虚无主义一些看似有意无意地歪说、戏说等,二是从正面宣传角度讲,必须精心构筑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第二,话语的背后潜藏着权力的影子,话语争夺的背后是权力的斗争。因而,要巩固政权“必须控制”好话语。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与西方经典哲学家在道德理论上的区别在于,他没有像后者那样把"道德"看作由"神"或"人"的活动的产物,而是将道德看作与人的发展并行存在的一种社会形式。通过对传统资本主义道德理论的研究,马克思将"竞争""异化""共同体"作为新的道德话语,构建了无产阶级的叙述范式和道德价值的评价标准。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与道德价值理论的发展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统一,物质生产与道德发展成为人的社会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道德话语的不断发展所形成的话语形式将会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政治生态中成为社会秩序的依附标准。  相似文献   

14.
胡冬华 《理论建设》2021,(1):100-107
中国共产党人的“五四阐释”是指中国共产党人自五四运动以来,对五四运动的回忆、评价与反思。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从革命的领导力量、动力、阶段划分及任务等方面阐释五四运动,建构了“五四阐释”的革命话语;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奋斗目标、各阶段历史任务及青年的奋斗方向等方面阐释五四运动,建构了“五四阐释”的建设话语。文章回溯了中国共产党人“五四阐释”的建构历程,对深化五四运动的研究,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付文忠 《学习论坛》2008,24(9):26-30
拉克劳与墨菲后马克思主义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社会运动标志着认同政治的兴起与马克思阶级政治理论的结束,同时也宣告了一元论政治观的终结.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社会观不完整性,马克思关于普遍性和客观性的话语是无效的.批判实在论批评了后马克思主义把政治归结为话语联结与身份认同,把社会主义策略归结为意义颠覆的理论立场,批判实在论对话语理论的批评对我们解读后马克思主义具有诸多理论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曹怀明 《理论学刊》2005,(10):118-121
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营构了新的文学传播语境,文学话语的深刻转型正在凸显。主要表现为:一是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融合有了新的内涵;二是随着大众媒体的日益视觉化,文学从外部媒介形式到内在叙事方式都由图像的符号体系中吸纳了富有表现力的因素,具有了视觉文化的某些特征;三是大众媒体在将文学置入一种新的传播语境的同时,也打破了文学文类内部既有的规范和秩序,形成了与此前形貌迥异的文学版图。  相似文献   

17.
从知识论出发阐释治理,主要涵盖"形式指示"与"实施特征"两大环节。既要将治理话语视作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形式指示,在主体性视域内以给予的方式去反思治理的本质构成,即"向治理去思";又要建构治理话语与政治场景之间的关联性,以此反映出治理话语对政治生活的发问和解释时所具有的独特性,即"思索治理"。治理本土化的知识路径,则是在将一种治理方案代入本土政治之前,必须将当代中国国家建构置于治理范式的"问题域"与"解释域"中予以阐发,这样才可以有效推动总体层面国家治理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国际社会,国际话语权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是国家软实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体现,是维护国家形象、国家利益的需要。中国国际话语权还须进一步提升,且与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相得益彰。中国国际话语权还存在不同领域差异明显,不同媒介平台国际传播力不够,不同国家认知各异的现状。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传播矩阵,不断加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宗教自由的事实不时受到一些美国政治家质疑。他们脱离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抽象地讨论中国政教关系,以根源于基督宗教历史经验的美国话语,解读中国宗教自由状况,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对于中国政教关系的和谐也是无益的。正确解读中国宗教自由状况,必须去除美国话语遮蔽,实现宗教自由中国语境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网络宣传工作是巩固和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强弱是检验网络宣传工作成效高低的重要标准。强有力的网络宣传工作有助于我们占领社会舆论的制高点,有助于我们引领多元化思潮的发展方向,是巩固和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