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2 毫秒
1.
业主维权因其暗含社会转型的时代命题而得到了学术界的热切关注,研究者多着眼于维权行动对小区秩序格局"破"的逻辑而忽视了其对小区秩序格局"立"的逻辑。在业主维权实践中,维权只是业主暂时扰乱或打破小区秩序格局的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修正小区秩序格局或建构新的秩序格局。后业主维权时期,业主维权中的公共精神启蒙转化为对小区公共治理的积极参与,业主维权中的理性妥协转化为小区治理中的协商民主机制,业主维权中的被动性邻里萌芽转化为主动性邻里复兴,业主维权中对公共规则的诉求转化为公共规则的重建,以及政府反思和创新参与小区治理的方式,则是实现业主维权由"破"到"立"转变、建构小区稳定协调的秩序格局的关键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业主维权的发展,城市社区正陷入利益博弈中。业主维权中各利益主体间存在四大博弈行为:权力之争、不完全契约、公地悲剧及羊群效应等。博弈背后存在"侵权与维权"的现实逻辑。唯有增强业主自身力量,实现社区利益的均衡和力量制衡,才能推进业主维权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商品房小区的急速扩展,由物业纠纷及房屋质量问题引发的业主维权活动愈演愈烈,逐渐演变为一种席卷全国的抗争运动。通过对全国9大城市的问卷调查表明,城市社区的物业纠纷问题具有普遍性,业主同市场组织的冲突最严重且易激化;业主维权冲突虽然总体温和可控,但是具有从"社区冲突"升级为"街头冲突"的可能;业主维权处于个体为主、松散联合为辅的阶段。究其原因,业主维权冲突是城市化进程中"公民权利需求"与制度供给不足之间的产物,是住房市场上游问题下游化的结果。未来,伴随人口结构老龄化、少于化和公民权利意识觉醒等因素,社区维权冲突升级的可能性会有所增强。要预防业主维权冲突升级扩大,主要是解决业主权利维护的制度问题,应当在对住房市场动态预警的基础上,调整法律法规,促使业主与市场主体"权益平衡",发挥业主同市场主体的协商作用。  相似文献   

4.
可以预言,城市社区业主维权将是未来中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众多拐点深藏其中。  相似文献   

5.
剖析维权事件《同舟共进》:近年来社区维权矛盾比较尖锐,甚至出现一些极端的例子,各位认为,引发冲突的根本原因在哪里?谢凯:业主维权事件的发生有几大因素。首先,房地产和物业管理市场运作不规范,一些开发商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垄断经营,利用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漏洞牟取暴利。其次,业主在纠纷处理上胡子眉毛一把抓,不管什么问题,责任都归结于地产商;小部分人的利益带动羊群效应,造成所谓的维权。第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比较迅速,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重视的是从房改房到商品房的转变,而没有意识到把转变后应承担的义务告知业主。政府对小区的管理存在“缺位”和“越位”现象,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部门职责亟待理顺。  相似文献   

6.
2005年8月,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主办了“城市社区公共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探讨了有关城市社区业主委员会维权行为的动因和表现、城市社区居委会选举问题、社区治理和党政建设的关系问题、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城市社区自治的条件和平衡等议题。以下是本刊记者对本次会议中关于建立民主自治型社区的发言摘编。  相似文献   

7.
城市社区物业关系中的权力博弈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燕  朱光喜 《前沿》2010,(16):71-74
单位制社会解体和货币分房政策推行的结果,是城市社会形成了由多元权力主体参与的社区物业关系,这些多元的权力主体之间由于利益逻辑的差异相互之间展开了错综复杂的博弈。然而,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家、市场、社会三者之间权力再分配的不对称性决定了社区物业关系中的权力博弈是力量对比失衡的非均衡性博弈,其现实影响就是侵犯业主合法权益的物业纠纷的大量产生和业主维权的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8.
业主委员会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社会存在,反映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是某种私权利的承载体。它的出现是因为它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同时具有牵涉面广的特征。赋予它民事主体的地位,符合当前建立"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我国城市社区业主委员会应归于民事主体种类中的非法人团体,从而更有利于城市社区业主维权,以维护小区的公平,安宁与和谐。  相似文献   

9.
正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街道嘉铭园社区是一座中高档小区,业主多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维权意识比较强,对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履职尽责的要求比较高,但却对各方职能了解不清。嘉铭园社区居委会积极作为,主动向居民解读社区居委会职能手册,明确问题责任,帮助居民与物业协调解决影响居民生活的重大难题。社区居委会注重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通过社区公共空间里人、文、地、产、景  相似文献   

10.
王琳 《理论月刊》2006,(8):110-113
业主委员会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组织,2003年9月1日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的颁布和2003年6月26日建设部《业主大会规程》的实施,对这一城市居民自发成立的社区维权和自治组织,给予了应有的法律地位,为其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1.
据媒体报道,到11月底,位于北京市宣武区马连道的依莲轩小区,业主为停车与物业公司激烈冲突已持续近2个月了。许多业主每天将小区的两个出入口堵住,并造成门口的道路一时瘫痪。冲突造成许多业主每天回家不方便,同时也造成周边一些道路的堵塞。在维权行动中,业主与物业公司几次差点爆发肢体冲突,使得这片本来很和谐的社区充满了火药味。"维权,这个话题,似乎已成为商品房永远的痛。今年以来,业主与开发商、物业的纠纷不断,口水战、大字报战,此起彼伏,短兵相接、肢体冲撞也不再新鲜。一时间,沸沸扬扬,买房人“维权”之声四起。"据中消协不完全统…  相似文献   

12.
在小区治理中,业委会作为业主自治组织,是“三驾马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在现实中,业委会成立难、履职难已经成为普遍问题;特别是物业管理不规范、业主维权难等问题,屡屡成为不少矛盾纠纷的源头。仅靠法律渠道,不能完全解决社区治理矛盾。业委会如何发挥自身作用,与居委会、物业企业配合默契,实现小区的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13.
王艳  陈伟东 《长白学刊》2011,(2):141-144
城市社区业主维权日渐成为一种不可小觑的社会现象,关系着国家稳定与社会和谐。从国内外政府与社会关系变化分析,应建立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这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政府要为社会提供业主信号解读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利益保护机制和冲突解决机制,社会要主动慎重处理与政府的关系,完善业委会组织结构、及时有效表达公民利益、增加公共产品供给、主动服务于政府决策。  相似文献   

14.
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业主们似乎都是处于弱者地位,而物业公司是处于强势地位,处理业主和物业公司间纠纷的通常定位是业主的维权。  相似文献   

15.
城市社区治理是实现和谐社区的基本途径。如何搞好社区治理,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深入发展,社区治理主体也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社区业主是构成社区的基本元素,在社区治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当今的业主与以往的居民并不相同,对他们的管理、组织等遇到了新问题。所以应根据新情况,给社区业主一个合理的角色定位并使业主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社区治理。  相似文献   

16.
10月下旬,上海几大楼盘大幅降价销售,引来了部分业主的不满和“维权”,他们要求退房或补贴降价款——有的售楼处设备被业主打砸。有关“维权”事件在北京等地也有发生。  相似文献   

17.
依法维权     
●上海市妇联试行社区妇女维权预警机制。社区妇女维权预警机制由预测、预报、预防三个方面组成。预测是妇女维权预警机制的首要环节。主要以社区信访、法律援助等为信息收集渠道,以社区妇儿委、妇女儿童维权工作联席会议为载体,对社区中婚姻家庭矛盾、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等现象进行分析,商讨解决对策,防止矛盾激化。预报是各基层妇联组织向上一级妇联反映本地区妇女维权情况的报告制度。要求做到妇女群众反响随时报、重大事件当天报、信访情况按月报、动态分析每季报。通过预报,使上级妇联及时掌握社区妇女维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预防是…  相似文献   

18.
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广州市的民事纠纷中。有七成都与业主维权或房地产有关。而涉及住房维修资金的管理问题又成为业主维权的重中之重。2008年底。广州12个小区的业主委员会联合发出倡议,号召广州市涉及专项维修资金问题的楼盘和业主加入集体追讨的行列。专家指出。集团诉讼也许将为解决此类纠纷独辟露径。  相似文献   

19.
当前,环境维权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环境维权意识较薄弱;居民的环境维权行动数量上在增长、行动上具有一定的被动性。鉴于当前我国居民环境维权意识、行动状况以及影响居民环境维权行动发生、发展的因素,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居民环境维权中的角色定位应该是:支持和保障居民合法合理的环境权益诉求。其相应工作路径应该是:减少刺激、引导行动、排除阻碍、控制影响。  相似文献   

20.
居民自治权是社区居民自治中的重要范畴,也是人们认知居民自治的核心概念。城市住宅小区的业主自治,是近些年来我国房改的重要成果,更是经济自由化、政治民主化的产物。本文通过对长沙市A、B两个社区居民自治权的调查研究发现存在诸如业主权益维护现状不佳、业主委员会成立选举工作宣传不到位、业主委员会成立选举程序有违公平合理原则、没有建立完善的业主委员会工作监督管理机制、小区业主自身对公共事务管理热情不高等诸多问题,提出需要扩大业主自治纠纷的行政救济途径、制定业主自治规范、加强法制宣传、提高业主民主参与意识、建立监督体系、有效监督业主自治权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