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伊拉克战争与中东新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正在改变中东地区的力量对比 ,拉开了“整合中东”的序幕。中东地区各类国家间开始酝酿新的分化组合。如何稳定伊拉克战后局势、平衡各方各派的利益要求 ,是美国面临的棘手问题。这场战争同时触发了自冷战结束以来大国间最激烈、最复杂和最深刻的外交较量和利益角逐 ,它对中东地区战略格局的影响将会在形势的后续发展及战后各方利益的摩擦与切换过程中逐步显现。尽管中东地区力量对比和格局因“倒萨”战争而发生有利于美国的变化 ,但美国以“倒萨”为突破口“整合中东”的企图难以彻底实现 ,并将为此背上沉重包袱  相似文献   

3.
10月 11日至 12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和西亚非洲研究所联合承办了该院第六届国际问题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外交部前副部长杨福昌、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前司长安惠侯出席了本届论坛。出席这次论坛的还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大学、总参谋部外交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环球时报、世界知识出版社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新闻工作者 4 0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  相似文献   

4.
5.
论冷战后印度的“东向政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冷战后,印度全方位的东向政策引人注目.东向政策的成功与冷战后世界局势变化和印度国际地位上升有关,也与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在政治经济战略考量上存在一些接近之处有关.但印度的国内问题和印巴危机、印度的大国构想与东南亚国家"平衡外交"策略的冲突、中美日等亚太大国在东南亚的竞争等因素都使"东向政策"的发展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6.
仝菲 《西亚非洲》2003,(5):68-69
7月 2 9日 ,中国中东学会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在北京联合举办“伊拉克战争后的中东及我国对策”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包括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国际问题研究所、外交部、北京大学、新华社、光明日报社、外交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新闻工作者 ,共 2 7人。与会人员围绕“伊拉克战争对中东格局的影响”以及“我国的对策”两个主要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中国中东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研究员首先致辞并发言。他主要分析了伊拉克战争对中东格局的影响 :1.…  相似文献   

7.
2006年黎巴嫩战争和中东局势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万光 《西亚非洲》2007,(10):25-31
2006年7月爆发的黎巴嫩战争,是美以蓄谋已久、由以色列发动、以色列投入最大规模兵力、以色列建国以来经历激战时间最长的战争。其根源在于美国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目标和美国"大中东战略"。这场战争反映出中东更加错综复杂的矛盾。黎巴嫩战争连同伊拉克战争已经并将进一步对中东局势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促使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当前,美国面临的种种矛盾异常突出,难以阻遏其不断衰败的趋势。人们在看到当今世界总体发展趋势的同时,也应充分估计到发展过程中的严峻挑战,必将经历尖锐反复斗争、激烈分化组合与曲折起伏的较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During the post-war negotiations in the years of 1945 and 1946, the Soviets launched a bitter war of nerves against Turkey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military base in Istanbul and share control of the Straits. It was crucial for Britain that the USSR be prevented from gaining any influence in Turkey. However, as Britain was in no position to support Turkey financially, American authorities encouraged by London and Ankara took over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urkey. This articles examines the Great Powers rivalry over Turkey and Turkey's response to it. It argues that regional factors other than US-Soviet confrontation, such as Turkey's security search against the Soviets, also played a crucial part in starting the Cold War in the Near East.  相似文献   

9.
刘鹏 《东南亚》2009,(2):17-21
在东南亚地区,随着束埔寨问题的解决,东帝汶问题就成为该地区最主要的安全问题之一。东帝汶问题自1974年印尼入侵东帝汶以来一直是地区热点之一。在东帝汶走向独立的过程中,外部大国特别是澳大利亚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东帝汶独立过程中澳大利亚外交政策的演变来探究澳大利亚作为中等强国的外交逻辑。  相似文献   

10.
一 中东一直是备受瞩目的热点地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巴以冲突的再次升温,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爆发,美国和伊朗因核问题日趋加剧的对峙,更使中东地区成了名副其实的"火药桶".  相似文献   

11.
美国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时期(1961-1969),美苏都扩大了其在中东地区的争夺,总体上呈现出一种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一方面,双方都在不断扩大各自在中东地区的势力与影响,对各自所支持的国家给予经济和军事援助;另一方面出于对自身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考虑,美苏对中东地区的外交政策又都具有各自的矛盾性与双重性特征.这两方面对第三次中东战争的爆发及解决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前后,美苏在中东地区的争夺和各自政策的矛盾性也就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伊拉克战后中东国际关系的地缘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伊拉克战争后 ,中东国际关系的地缘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 6点 :伊拉克成为美国在中东的“支柱国家” ;沙特、埃及和土耳其等国与美国处于一种“无所适从国家”的关系 ;伊朗、叙利亚是美国的“潜在敌意国家” ;法、德与美国盟友反目 ;俄罗斯和美国矛盾重重 ;“多强”合作的趋势加强。中东地区大国同美国的关系将进行新一轮的分化与组合 ,世界强国针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进一步加强合作将是一种长期的发展趋势。伊拉克战争后的中东国际关系生动地展现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利益理论、合作理论和权力 (实力 )理论。未来的中东国际关系将是这样一幅图景 :国家利益为主轴 ,国家实力为决定因素 ,冲突与合作共生、霸权与反霸权、均势与反均势共存、多角色多层次博弈。  相似文献   

13.
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对中东地区民族与宗教问题造成巨大冲击。战争的结果使该地区 各种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加速民族与宗教矛盾和冲突的发展,以及其极端势力和国际 恐怖势力的结合。伊拉克正成为宗教极端思潮和运动的新策源地。美国推行改造中东的 计划,将催化伊斯兰教世俗力量和极端势力的逆向发展,引发激烈冲撞。该地区民族和 宗教冲突将进入新的活跃期。防止大国插手,警惕民族自决原则的嬗变和滥用,对我国 反对民族分裂的斗争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十月革命胜利后,协约国帝国主义对新生的苏维埃国家进行了武装干涉。日本利用出兵苏俄远东之机,大肆攫取经济利益,其中包括掠夺远东渔业资源。日本渔业主以武力为后盾在苏俄远东水域进行所谓“自治”捕鱼。苏俄和远东共和国通过外交途径与日本干涉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最终迫使日本从苏俄远东撤军,取谛了“自治”捕鱼。  相似文献   

15.
李文俊 《东南亚》2010,(1):28-32
冷战时期,随着外交和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澳大利亚对东南亚的认识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东南亚在其外交和安全政策中的地位不断上升,重要性不断显现。在这种背景下,澳大利亚通过几次政策调整,最终与东南亚国家建立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双边安全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政策,亚太成为澳大利亚外交和安全的新中心。  相似文献   

16.
Increasing diplomatic tens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s led to concerns about military conflict, possibly including rapid nuclear escalation. Scholars have spent less time considering the opposite scenario: protracted conventional war. This analysis explains why a combination of politics, geography, and technology may conspire to produce such a war, despite the fact that both sides are planning for a short, high-intensity fight. It shows how the Peloponnesian War, an ancient conflict fought with ancient weapons, nonetheless provides a warning of what might happen in the present. It also describes a grim trade off that American policy-makers will face in the event of war. Washington can take steps to reduce the chance of nuclear escalation, but in so doing will make a long war more likely. The conclusion describes the diplomatic challenge of war termination in a protracted conflict where neither side can compel the other to back down.  相似文献   

17.
Since the 2003 Iraq war,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has entered into a New Regional Cold War, characterised by two competing logics: on the one hand, the politicisation of sectarianism opposing a Saudi-led Sunni bloc against an Iran-led Shia bloc and, on the other, an intra-Sunni cleavage around the mobilisation of political Islam, embodied by the Muslim Brotherhood and its supporters vs its opponents. Blending Buzan and Weaver’s regional security complex theory with Donnelly’s notion of ‘heterarchy’ and applying it to the cold wars the region has experienc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rab Cold War of the 1950s/60s and the New Regional Cold War reveal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heterarchic features within the regional security complex: multiple and heterogeneous power centres, different power rankings, a more visible and relevant role of non-state and transnational actors, and the fragmentation of regional norms.  相似文献   

18.
受到中东变局波及的中东国家,尽管结构背景大同小异,但各国爆发的社会运动带来的国内影响却截然不同,如突尼斯和埃及发生了较为平和的变革,而利比亚、叙利亚却爆发了内战。社会运动在不同的国家之所以产生不同的结果,原因在于抗议者能否形成跨阶层动员以及军队的立场选择。抗议者形成跨阶层动员,是社会运动得以持续并实现规模扩大的前提;在大规模社会运动面前,军队内部是否发生分裂,则决定该国是否爆发内战。就此而言,社会运动演变为内战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形成跨阶层动员,一个是部分军队支持抗议活动或在抗议活动中保持中立。这一分析模式有助于研究者对社会运动是否会演变为内战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9.
冷战 ,指的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形成的各自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紧张斗争和较量。这种斗争的形式既是和平的也是非和平的。苏联和美国是冷战的主角 ,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东西方冷战的核心内容 ①。一般把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作为冷战开始的标志 ,把1991年苏联的解体作为冷战结束的标志 ,持续时间长达44年之久。越南战争是指二战后美国在越南进行的干涉和战争。关于越战的起始时间 ,学术界说法不一 ,笔者以1961年肯尼迪发动特种战争为标志②。越战的起源与冷战有着密切的联系。一、20世纪50年代…  相似文献   

20.
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以及约瑟夫·奈的"软实(权)力说"等均对冷战后美国对中东战略的确立、实施和调整产生了影响,他们学术思想中的政策相关性更构成布什政府对中东战略的重要学理依据.其中,亨廷顿与福山等人的学术理念对"布什主义"影响甚深;约瑟夫·奈则对布什政府修复"美国形象"、后布什政府重振国家实力等积极建言.在美国对中东战略陷入困境之际,亨廷顿等人的学术观念亦遇到现实的严峻挑战,且政府与学界都出现了调整与反思的迹象.探究这些重要的学理因素,旨在深度体认并预判美国对中东战略及其走势,反思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对中国学界强化研究"思维的主体性"所产生的销蚀力,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