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南宋官员马光祖担任京口县令时,当地权贵福王强占民房养鸡喂鸭,反状告百姓不交房租。官司到了衙门,马光祖实地勘验后,判决道:"晴则鸡卵鸭卵,雨则盆满钵满;福王若要屋钱,直待光祖任满。"明代时,一年仲春,两户农民的牛顶斗在一起,一牛死去,一牛受伤。两家主人为此大吵大闹,不可开交,当地的县令也难断此案。这天,两家主人听说太守察访民情路经此地,便拦路告状。太守问明情况,当  相似文献   

2.
上面检查来了,村干部要村民把牛集中起来,家里没牛的,借别人的牛牵来拍照;家有三间屋,只出新一间给领导视察,其余的关门上锁——类似广东大埔县某扶贫村这样的荒唐事,时常在各地上演。  相似文献   

3.
<正>司马光的《家范》是一部有着完整治家理念的家训。后世多知其《资治通鉴》,而《家范》罕为人知,但司马光认为,《家范》比《资治通鉴》更为重要。齐家是本,治国是末,这也是他写《家范》的目的。司马光把家庭教育当作关系国家和社会的大事来对待,《资治通鉴》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经验,以史鉴于治国;而《家范》是以史资于治家,为后世提供治家的准绳。  相似文献   

4.
叶茂  李东方 《廉政瞭望》2013,(14):18-21
司马光在《家范》中说,家训者,正位也,家正而天下定矣。  相似文献   

5.
刘后滨 《先锋队》2013,(20):42-44
通观《资治通鉴》可以发现,司马光对选官用人问题给予了突出关注,并以"臣光曰"形式的议论,对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原则进行了高度的总结。这些原则是他站在治国理政高度上对用人之道的总结,是对历史的总结。"德者,才之帅也":只能以德统才,不可以才胜德《资治通鉴》是以三家分晋开篇的,司马光为了论述其关于用人标准的理论,在叙述三家分晋的事件之后,追述了五十年前三家灭智伯之事,并由此引发了一段长篇的关于才德关系的议论。  相似文献   

6.
爷爷卖牛记     
正近日,我得知爷爷把家里那头老黄牛卖了,这可是家中的"大事件"。听爷爷说,他年轻时曾当过村里的生产队长,那时候一个生产队总共也没几头牛。分田到户以后,村民种地的积极性高了,对牛的依赖也与日俱增,家家户户都养起了牛,而牛也渐渐成了村民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记得小时候过年,爷爷会在牛角上贴一个写着"有"字的红对子纸,或者在牛栏门上贴上"六畜兴旺",寓意着来年会有好运气。爷爷一直认为农民离不开牛。可是,某一天村里有一户人家不知从哪里买回了一台手扶拖拉机,村里人叫它"小八匹"。每次那  相似文献   

7.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日:“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相似文献   

8.
登泰山     
薛建民 《共产党人》2004,(10):55-55
枸杞树属茄科落叶小灌木,形状像垂柳,只是比垂柳低一些,人一伸手就能抹着顶部。农户人像种植其它果树一样将枸杞树苗按行距尺寸栽种在一起,然后在外围打起一道土墙围起来,形成个园子。考虑到通风和光照要求,围墙比枸杞树还矮一些。因枸杞树枝条上长满了长长短短的软茨,当地的农户人家又称之为“茨”,种枸杞树的人又称为“茨农”,枸杞园也叫“茨园子”。  相似文献   

9.
正左权县麻田镇北堂口村附近有一户人家,户主李德权是村上最早的4个共产党员之一。在李德权家的后院里有一片空地,麻田人习惯叫后郭练(种菜种花的园子),这看似不起眼的园子里,却是八路军总部藏银子的地方。得知此事,我立马找到李德权的二儿子李庆龙,庆龙说他父亲在世时曾说过:"八路军让我给保管金银财宝,我干干净净地最后全部交给了八路军,就是有一件事没有  相似文献   

10.
人文历史     
《支部生活》2013,(10):49
趣谈古人的消暑工具扇子扇子,古人称之为"摇风",还有人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绢帛制成扇子,摇起来较省力气,也比较有"档次"。达官贵人可以享受"人工风扇"。汉代,"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横空出世。《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匠丁缓做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满堂寒颤"这四个字很令人震撼,不过又肯定要害得那"一人运之"的"一人"满身臭汗。凉屋唐代出现了供人消暑的"凉屋"。"凉屋"通常傍水而建,采用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  相似文献   

11.
分享心情     
有一个农民,在自 家的园子种了几棵葡萄 树。葡萄成熟时,满园子 都是沉甸甸的果实。于 是,他决定将葡萄送给 别人品尝,好让别人和 他分享这种愉快的心情。 农民将葡萄送给一个商人,商人品尝后赞赏不已,并说要付钱给农民。农民说他不要钱,只想送给他品尝,但  相似文献   

12.
向端四 《湘潮》2013,(9):16-17
1949年11月13日,向三立带着平江砖屋向家的深情厚意,在毛岸英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走进中南海,迈进丰泽园,与日思夜想的毛泽东进行了长达6个小时的谈话。  相似文献   

13.
正"鞭打快牛"是民间的一句俗语,讲的是"快牛"干活快还要挨打,"慢牛"磨洋工却不挨打,最终"快牛"觉得太不公平脱犁而逃。现实中,有的单位也存在这种"快牛""慢牛"现象:干活多的人往往出错的概率也大,就容易受到批评或处罚;干活少甚至不干活的人几乎不出错,也就不会受到批评或处罚,久而久之,不但消磨了认真做事人的激情,还带坏了单位的风气。这种不良习气也成为当下一些人不作为、慢作为、假作  相似文献   

14.
刘光荣 《党的建设》2009,(12):52-53
上世纪60年代末,我出生在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子里。"微风一起就扬沙,大风一起不见家"、"门前屋后沙窝堆,只要一有大风吹,屋内沙土使劲飞,锅碗瓢勺全是灰",是那时我们村的真实写照。后来,随着气候逐渐干旱,红柳干枯,梭梭死亡,没有了屏障的沙子长驱直入,有的地方已倚着屋墙堆得有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某网站发布了一组图片新闻,标题叫做"别墅里的中国人"。摄影师本身就是别墅的拥有者,居住在秦岭山下。他花了整整8年时间,持续拍摄别墅里的家人和周围邻居的生活状态,并将其呈现在观众面前。透过摄影师的镜头,外界得以近距离观察秦岭山下的这片别墅区。"老两口在自己的园子里养鸡养鹅,还修了一个不大的桑拿房";"白教授家的别墅占地2亩半左右,游泳池里的水也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活水";"画家樊先生喜欢古琴,爱人则会伴着琴声练练瑜伽"……一切都那么美好,仿若世外桃源。  相似文献   

16.
阮直 《学习月刊》2013,(23):12-12
我们不要指望一个位高权重的人靠自律就能摒弃人基因中的病毒——奢靡。之所以有人有条件奢靡.而还能拒绝享受.那是因为他找到了比奢靡更迷他的事情干。比如宋代做过宰相的司马光“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这样的人是个例外。司马光是大学者、大学问家,他的一部《资治通鉴》让他在任宰相之前就誉满天下了.  相似文献   

17.
<正>在农二师二十九团园十二连,有一位"星级"婆婆,她就是75岁的退休职工丛振香老人。人们常说婆媳难处,别人当一个媳妇的婆婆都怨声连连,而丛大妈却与4个儿媳相处融洽、情同母女,这还真是难得。问起原因,老人却只用了三句话就解开了这一谜团:"手心手背都是肉,媳妇  相似文献   

18.
在北京王府井商业街北口有一家名叫"村兰"的饮品屋。在这寸土寸金的金街,能够拥有一席之地,商家会把"淘金"看得更重。然而,您或许没想到,饮品屋的女主人——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第171党支部书记雷宁,却把这儿当成她所在支部53名流动党员温馨的"家"。近期,由于金街改造,支部活动地点临时搬到城北,党员们又像候鸟一样追随着这个"家"来到亚运村。  相似文献   

19.
寓言集锦     
不睁眼如是我闻:昔日,一富家郎,不事生理,家荡尽。房屋园林,悉典于人。其人改屋字、兴造作、垒山掘池,万象更新。富家郎闻之,乃临园结茅而居,日闭目趺坐。闻有人来,则切齿詈曰:“我之房屋,昔甚庄严,今为此  相似文献   

20.
<正>在农二师二十九团园十二连,没有不知道"牛老板"李文健的,但说起他的发家史,知道的人却不多。这不,一见面,他就深有感触地谈起了自己10多年来的奋斗史。1995年,李文健来到园十二连,承包果园28亩,当时树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