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梅 《学理论》2009,(20):243-244
幼师视唱课程贯穿幼师生三至五年的学习生涯(中专三年、大专二年)在幼师生的音乐课程和艺术实践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课改下的视唱教材采用了首调唱名体系,大胆地从认识线、间位置入手,同时学会高、低音谱表中不同调式的识谱方法。本人结合多年一线教学实践经验,总结课改下幼师视唱教学四部曲,以期能提高幼师视唱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2.
范术军 《学理论》2015,(8):232-233
幼师思想政治课教学当下面临着诸多困境,包括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内容陈旧、学校重视不够、教师教学观念和方法有待改进等。克服幼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困境应当发挥学生、学校和教师三方主体的配合作用,努力提升此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对幼师美术课产生的兴趣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幼师美术教育活动里,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育过程中,采取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张金丽 《学理论》2013,(11):367-368
虽然近年来,政府和社会日益重视幼儿教育发展及男幼师的培养问题,但是男幼师依旧呈缺失状态。相应的解决策略:一是扩大各界宣传,促进观念转变;二是改进现有的招生制度;三是改革现行的幼师教育内容和方法;四是建立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一体化机制。  相似文献   

5.
由显斌 《学理论》2010,(4):175-176
陶行知先生倡导师范教育要下乡、教学做合一,为幼师生到农村顶崩实习支教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文章阐述了在陶行知思想指引下的幼师生农村顶岗实习支教的意义、主要困惑以及主要措施等观点。  相似文献   

6.
谷陟云  李小红 《学理论》2012,(21):207-209
张雪门提出实习三年的幼教实习思想,旨在解决幼师生与儿童、社会、学校教育实践相脱离、隔膜的问题。详细讨论了教育实习所包括的参观、见习、试教、辅导四阶段的具体操作步骤。其幼教实习思想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瑞  卢清 《学理论》2013,(29):343-344
"幼师国培"是"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中的一个子项目。分别从农村幼儿骨干教师、教师培训、国家级教师培训的概念、国外关于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介绍了外国幼儿教师培训的情况,对我国四川省内幼儿教师培训的内容、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我国西部省市具有代表性的农村为研究对象,从农村幼儿教师实际出发,将有利于建构更为有效的、适合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体系,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俭 《瞭望》2004,(13)
国人很想让“中国制造”响遍全球,这是一种奋发向上的心态。这种心态对于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是十分宝贵的。 然而,“中国制造”诚可贵,“中国信用”更宝贵。如果说,“中国制造”是“银”,“中国信用”则是“金”;“中国制造”是“表”,“中国信用”则是“里”;“中国制造”是“结果”,“中国信用”则是“保证”。  相似文献   

9.
中华传统道德中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道德中,“忠”是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要“忠”必然“公”。“忠”是为国之本,“公”是治国之本,而“忠”与“公”的实现则在于“义”和“廉”。“忠”与“公”属于理念的范畴,“义”和“廉”则属于实践范畴,如果说“胸怀天下,忠公为国”是爱国主义思想的最高境界,那么,“义”和“廉”便是爱国主义行动的最高表现。  相似文献   

10.
檀莉 《理论探索》2004,(1):85-86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韩非子“法、术、势”的思想体系中 ,“势”为核心 ,是“法”和“术”的出发点和归宿 ,“法”构建的是“威严之势” ,“术”构建的是“聪明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 ,韩非子政治思想是一种“势”的政治。  相似文献   

11.
“有位”与“有为”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有位”和“有为”问题,多年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到底是“有位”才能“有为”,还是“有为”才能“有位”?意见常常莫衷一是。其实,这是个“说也说不清楚”的问题,如同争论世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有位”与“有为”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上下”、“左右”关系一样,你能说清哪个为先、哪个为后?没有“左”就没有“右”,没有“上”就没有“下”,同样没有“位”就没有“为”,没有“为”就没有“位”,二者相辅相成。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明确思想政治工作地位的同时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在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同时更加突  相似文献   

12.
刘晓英 《理论探讨》2006,2(4):39-43
传统哲学追问到的“本质”是“我思”出来的,它是纯对象性的;现象学的“本质”是“我看”出来的,它因此而投入了“我”的意向性;沿着现象学的思路,海德格尔将“我看”改写为“我做”。在“我做”的关系中,生发出一种全新的“本质”和一种全新的“思”———原生态的本质和原生态的思。在这里,本质既是对象也是“我”,既非对象也非“我”,本质不在“终点”,而在“路”上;本质不再是对象固有的,而是人赋予的,本质因人而异。思则是对这样的本质的“神会”。“神会”是内在于“做”的“思”,是“做”中之“思”,它不需要同一性的认知模式,它是走出认识论的新型的“思”。神会作为原生态的思,面向原生态的本质,因此,它不是思的浅化和消解;相反,它走进更深层的本质,并借以实现人类生存的根底性揭秘。  相似文献   

13.
关于“清官政治诉求”的核心,目前学界并无定论。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忠君”,一种认为是“逆君”。“忠君说”认为“清官政治诉求”虽然是一个“孝亲-忠君-爱民”三位一体的结构,但其核心仍然是“忠君”;“逆君说”则认为“清官政治诉求”的核心是在君之上安置一个“理”,这个“理”是逆君的,而不是顺君的。牺牲一切现实利益,以致以牺牲生命来捍卫此“理”,捍卫此“道统”,正是“清官”的本义所在,正是“清官政治诉求”之根本落脚点。在此意义上说,“清官”在中国政治“天-君-民”的三极循环中,正是“天”一极的代表与象征。本文认同“逆君说”,并扼要分析了“清官政治诉求”在中国长盛不衰的原因及其现实基础与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上纲     
记不得是看哪出戏,舞台上地主婆嫌丫头送上的茶太热,生气地骂道:“你想烫死我呀!”把这种小事的性质无限扩大到性命交关的程度,在政治运动中称之为“上纲”。这种“上纲”的特点,是随意性想当然的。“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在“反右”运动中所上的“纲”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在“文革”中也一样。  相似文献   

15.
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良传统,诸多典型事例经久流传。“孟母三迁”是讲环境,“岳母刺字”是说忠义,“程门立雪”是讲尊师,“孔融让梨”是说逊让,“曹冲秤象”、“司马光砸缸”是讲益智,“悬梁刺股”、“偷光”、“聚萤”是说苦读…… 年来从报刊上拾得几个小故事,是讲现实中未成年人教育的,也颇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6.
有朋友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节粮节钱”,下联是“节水 节电”,横批是“天天过节”。“天天过节”,是时下的一句流行 语,指的是现在生活好了,天天有“鱼肉”,出门穿“时装”,吃 穿不愁。的确,比起过去商品匮乏的年代,我们现在确实是 “天天过节”。但不要忘了,天天过节也意味着天天过“节”,即 天天讲节约。我认为,洁身自好是文明,“节”身自好也是美 德。而要做到“节”身自好,恐怕得有两条“座右铭”。一是厉行 节约。节约就是增收,这对普通百姓更有务实的意义。俗话  相似文献   

17.
向征 《理论导刊》2021,(3):87-90
“情”“理”“法”是协调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主要依据,“情”是基础,“理”是“情”的规则化,“法”是尽“情”适“理”的设计。三者虽在目标和源生上具有一致性,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常以矛盾的形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同的文化视阈下,对“情”“理”“法”的关系看法不尽相同,三者以一种哲学式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不断相互促进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促进三者融合互通,建构完善与“情”“理”精神相一致的法律制度体系,杜绝不合乎现代社会之“法”的“情”“理”对“法”的干扰,善用中华文化之“情”“理”释解现代社会之“法”。  相似文献   

18.
付晓 《瞭望》1999,(51)
“伯乐相马”的故事,留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善于识别干部,发现人才。然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再者,“伯乐”是人不是神,由其主观性和局限性导致的失误难以避免。还有,“伯乐”固然在“相马”,“马”又何尝不在“相”“伯乐”?一些狡猾的“马”,投其所好,也有被当作“千里马”加以重用的可能。一句话,“伯乐相马”逃不出“人治”的局限。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马”的素质如何,要看其实际表现,“赛马”的优越性也正在于此。“赛马”是用规则来选拔的,不但有“法治”的优越性,而且能够营造社会正气…  相似文献   

19.
“一国两制”的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辩证统一体。充分领会其辩证性的实践品格,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长期繁荣和稳定,促进台湾与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 “一国两制”是“一国”与“两制”的统一体,“一国”是“两制”共存的前提条件,“两制”又是“一国”的社会基础。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两制”的共存是以“一国”为前提条件的。 “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提出,是为了完成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邓小平同志指出:“这首先是一个民族问题,民族的  相似文献   

20.
“得”与“失”,本是一对矛盾。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处理得好,“失”可以转化为“得”,甚至小“失”可以转化为大“得”;处理不当,“得”也可能转化为“失”,甚至小“得”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