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村"空心化"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受到了学界、政界和大众传媒的广泛关注。文章主要基于研究文献从多元化学术概念、多样化研究方法、多维性理论展开、多维性所涉关系、多维性研究内容这五个维度对农村"空心化"问题进行梳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空心化"的研究展望。研究认为,今后应该在地理学和经济学角度上进一步向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深化,并可将两种视角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农村空心化研究向深度拓展,同时应加强从政治社会学等角度去进一步探究农村"空心化"的形成及其治理逻辑,让分散的理论、智慧汇聚成一种合力,旨在共同求解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完善乡村组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乡镇政权的建立,我国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乡政村治"的乡村治理结构。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形势的新发展,尤其是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等因素,需要重塑乡村治理结构以适应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乡村党组织建设。一个时期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的问题,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这严重影响了我们党的执政根基。为此,必须以实  相似文献   

3.
农村空心化是当前"三农"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从有关调研来看,西部地区农村空心化带来的经济发展潜力不足、家庭不稳定、个体心理安全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空心化是现代化发展过程带来的阵痛。缓解阵痛,应注重协调城乡发展,保护农民利益,发展小城镇,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不断推进乡村治理。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健全和创新"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全面实现乡村社会善治,需要充分认识"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深刻内涵,直面当前乡村社会治理现实,多角度探寻乡村治理体系建构的实践路径,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最终实现乡村社会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5.
何彦鸯  佘勇 《学理论》2011,(3):27-2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与此相伴,一些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其趋势越来越明显,范围越来越广,它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在基层政治上的体现,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权威丧失,基层组织结构出现断层,骨干人员流失,行政效率低下等。因此,弄清基层政权"空心化"的概念,分析"空心化"的形成原因,探讨该问题的解决对策,对于维护政权的稳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31)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现代化进程,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乡村治理问题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所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村治理机制,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乡村治理由来已久,但是过去的治理模式已经不适合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的面貌也焕然一新,农民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地的没文化的人,所以现代乡村治理方式的探究对于农村的发展进步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试从乡村治理的现状出发,探究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基层社会的有序治理是夯实治理基础,推进新时代治理现代化稳步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乡村出现的"空心化"、人才流失、治理失序等问题,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更加充分和平衡发展的"拦路虎"。当前,围绕基层司法治理的实效性,梳理"枫桥经验"中蕴含的"无讼""自治"以及"实体正义导向"等本土文化传统,实行以人才"供给侧"改革为核心的乡村建设,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优化基层法治的治理路径,统筹培育多元主体共治的现代法治格局,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必由之路,更是弘扬和发展"枫桥经验"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乡村“治理有效”的意蕴与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乡村"治理有效"内涵着对治理主体、治理决策、实施执行与治理效果的较高要求。乡村治理的效度考量,需要从厚植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促进乡村发展、解决乡村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及治理资源的"投入"与治理"产出"等多面相衡量。当前实践中提升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就要从乡村组织振兴、治理主体良性互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注重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等方面下好功夫。  相似文献   

9.
以新乡贤推进当代中国乡村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的场域发生着重要变化:从表象而言,出现乡村的边缘化、荒芜、空心化;更为严峻的挑战是,乡村的精英人士大量流失、自治制度的失语失效、乡村治理的精神呈现断裂。为此,我们主张因地制宜将新时期的乡贤吸纳到乡村治理体系中,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当前以及今后应在文化与制度建设两个维度下大力气,长期坚持,使新乡贤推进当代中国乡村治理成为可承继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8,(10)
河南省农村空心化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和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与农村养老问题叠加,已经影响到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正常推进。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要加强农村的民主建设和民生建设,并努力实现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民主建设就是提高农村社区的自治水平,途径就是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大力发展多元社会组织。民生建设则需要大力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并以此来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相关资金可以通过合理经营整理出来的闲置土地来获得,以此推动农村空心化问题和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得到解决,并由此构建出一个"以地养村"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浙江省近年来有代表性的农村治理新模式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了它们在浙江乡村治理以"公共性"为目标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制度贡献与不足。在这个过程中,提出一个旨在构建"公共性"治理规则的、讨论中国乡村治理转型问题的分析框架,并运用该框架对浙江省乡村治理的成就、困境与发展思路等问题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治理现代化相对忽视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民治理作用的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承担着"领导者"角色,农民则扮演着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者"和"享有者"的双重角色。推进乡村振兴和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和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积极性。以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农民政治生活幸福感提升的耦合联动为路径,在新时代强化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情境下更具有实践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为此,必须全面提升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质量,完善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公正性共享机制,塑造农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良好环境,激发农民参与村务共治的兴趣,在合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农村治理现代化中共进共生。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法治化治理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理论》2021,(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农村法治化治理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农村法治治理面临着农村法治建设法律人才缺失、村民法律意识淡薄、相关法律法规空位、法治实施低效等现实困境。在乡村振兴语境下,需要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构建"一元多层级"法治治理格局等路径,切实解决农村法治化治理体系建设的现实问题,从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化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4.
《民主》2020,(2)
正"农民生活垃圾如何处置?农村雨污分流管网建设现状如何?对农村水环境治理有哪些困惑和建议?"2019年10月,民进扬州市委会"整治农村水源污染,助力乡村振兴"专题调研组赴扬州市瓜洲镇开展深入调研。多年来,从"三下乡"到"振兴乡村",扬州民进服务乡村始终如一;从"帮贫问苦"到"文化惠民",扬州民进服务乡村多姿多彩;从"美丽宜居"到"和谐法治",扬州民进服务乡村不遗余力。  相似文献   

15.
《行政论坛》2016,(6):83-87
现阶段中国农村社区并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多中心治理"格局,乡村精英之间的权力博弈、利益争夺与话语权竞争仍然存在,由此产生"团结建设村庄,分裂治理村庄"的悖论。拥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身份的"跨界精英"处于治理集团上层,只拥有某一种身份的"单一精英"则采取派系结盟的手段对抗跨界精英,这就造成乡村精英不同群体之间缺乏共识与信任,精英群体内部分裂是导致乡村治理"碎片化"的重要根源。全面深化农村治理体制改革,必须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共同体文化建设,在乡村精英层面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协同治理好经济新常态下农村社区面临的利益整合、权力重构、文化认同、社会和谐、生态治理等五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善治的必由之路,对于党的农村基层组织而言,则要求必须努力提升其现代化治理能力。针对村级党支部人才刚需与乡村“空心化”、村级党员干部权威稀释、村级党组织资源禀赋控制与规则化治理方式的缺配等不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困境,从以科学、智能、优化、迅捷、融合等为主题的现代性内容出发,综合审视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问题,结合乡村急剧变迁的实际,可在治理主体力量、治理执行力度、治理效能落实层面“增力”“赋权”和“提能”,切实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以实现乡村治理的战略性目标。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空心化"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而出现的特殊现象。农村"空心化"导致了农村凋零与土地浪费、粮食生产堪忧和农村社会管理困窘等。农村"空心化"产生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元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是"时空压缩"阶段表现出的特殊现象,其与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凸起,市场经济下"用脚投票"等密切相关。加强农村"空心化"的综合治理,需辨证地看待城镇化与农村建设的关系,树立农民是职业的理念,保障农民作为职业的利益,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资本下乡,对农村实行撤并整治。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城乡不协调发展,农村人地矛盾日益突显,农村呈现空心化状态,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城镇化的目标,推动农村经济良性发展,必须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农村空心化实质上是农村转型过程中的不良现象,总体表现在人口、土地空心化,产业与基础设施的空心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城乡二元制、土地管理使用法律不完善、法律观念淡薄。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数字乡村建设已经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1]通过赋能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了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有全域数字治理试验区带动赋能、农村电商赋能、“数据链+特色产业链”融合赋能和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赋能四大典型模式。文章对四大模式的内涵、做法和成效进行了客观全面分析,进而从投入、人才、平台和机制体制方面提出了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乡村治理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但是,乡村问题也越来越凸显。构建适应中国乡村的治理模式是应对当前乡村问题的关键所在。由此,乡村治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性和意义显得迫切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