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二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大体可以1947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47年以前,苏联坚持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实行大国合作;1947年以后,苏联则坚持世界革命,实行与西方国家的集团对抗。共处合作是权宜之计,革命对抗是长期战略,但二者都是手段。实行共处合作,是将意识形态暂时搁置,推行革命对抗,则是强化意识形态的对立,但最终都服从于国家利益这一最高原则。在苏联的外交目标中,国家利益居于主要和核心地位,意识形态只是次要因素。过度追求国家利益,使斯大林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原则,成为苏联霸权主义的理论源泉,也给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2.
苏东剧变十余年来 ,我国理论界在研究苏联演变的性质、原因和教训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但在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问题上 ,争议很大。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将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及当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进行对照 ,以未剧变国家为何没有步剧变国家后尘作为重要的参照系 ,比较这两种改革观之间的根本区别 ,论述为何苏联演变是苏联领导人彻底背离马列主义、放弃社会主义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90个春秋,大体分为三个“30年”。这期间,无论胜利和挫折,都与有否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息息相关。在党领导革命的头30年,党探索作为现代化前提的革命时期经历了困惑与解惑;新中国成立以后的30年,党探索中国现代化之路时由比较清醒再走向困惑;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党探索中国现代化之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实现了新的顿悟与跨越。历史经验表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三个关系最为重要,即继承和借鉴、共存和补充、辨析和吸纳。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根据外交部新开放档案撰写)万隆会议是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中国领导人注意到朝鲜战争期间亚洲和阿拉伯国家在联合国的行动及日内瓦会议后国际局势的新变化,提出了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增强外交工作阵营的战略性方针。在此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政府积极准备参加万隆会议,希望以此为契机来打开与亚非国家关系的新局面。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期间的活动为中国发展与亚非国家关系奠定了基础。万隆会议后,中国和亚洲国家的关系进一步发展,与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5.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他所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间题》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52年发表以来,一直被多数杜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纳入党纲,写入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教科书,在马列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与其进行比较,从中洞晓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比前人向我们多提供哪些新东西及其所处的重要地位,以增强运用邓小平理论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意识形态中是以国家利益高于个体利益为核心价值理念,而市场经济是以保障个人的权益和个体发展为前提的。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一整体性的社会变革中,需要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理性思考,处理好集体性与个体性的辨证统一关系,处理好中国特色和普世价值的关系,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7.
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在20世纪30年代按照自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创立的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它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这种模式虽然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却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对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苏东剧变以后 ,国外社会主义出现了许多重要变化 ,以越共、古共、俄共、法共、日共等为代表的许多国家的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显示了未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这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斯大林模式“的点滴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斯大林模式曾经使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辉煌了几十年,但最终又葬送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我们不妨对其作个"对半开"的评价,目的在于充分而深刻地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以警醒自己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走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在历史发展上始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现实比较中历经了苏联社会主义列宁阶段、斯大林式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因此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这样纵向与横向的交叉选择中,开创了自己的社会主义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外交评论》2017,(1):107-128
冷战时期,分属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在互相交往时,同样会面临如何处理党际关系和国家关系的问题。从中法关系的发展过程来看,存在中国(中共)—法共—法国三者间的互动关系,形成此消彼长的局面:从中法两国关系对立、党际关系占主导地位,到党际关系推动国家关系改善但受到法国政府限制,再到党际关系制约国家关系多层面发展,最终到党际关系破裂、国家外交关系确立。这种变化反映了跨阵营国家交往时党际关系和国家关系之间所存在的张力,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阶级对抗性、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利益的错位以及冷战国际因素的影响。随着时代和观念的转变,这种张力得到了化解。我们应当正确处理党际关系与国家关系,促使政党外交成为国家总体外交中的重要部分,为国家的整体利益而服务。  相似文献   

12.
苏共垮台、苏联解体是苏联变革斯大林模式的现实结果,而不是其必然结果。变革斯大林模式本来有着三种可能选择,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只是其中最坏的一种选择而已。如果不是改革领导者和民主派刻意颠覆苏共政权,苏联改革完全可以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所以,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源不是斯大林模式,而是错误的改革路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着深远影响,如果对斯大林模式片面地作出全面否定,最终必然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3.
列宁与斯大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认为,评价斯大林模式不能不研究它与列宁新经济政策模式之间的关系,不能不研究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之间的区别。从社会主义理论上看,斯大林自己有许多不同于列宁的独特看法。清除了反对派以后,斯大林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苏联社会———斯大林模式便逐渐形成了。从实质上讲,斯大林模式是与列宁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截然不同的,它背离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向战时共产主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制度变迁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制度变迁角度看,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也即斯大林模式对新经济政策的替代,是社会主义制度内部的制度变迁,而且是成功的、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后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则是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变迁。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考察苏联、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可以总结出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变迁的经验性认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斯大林模式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要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处理好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翻开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与苏联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不仅因为,中国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得到过苏联政府和苏联人民在政治上、物质上、道义上的支持和帮助,而且,因为中国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采取的革命和建设模式,是苏联式的.借鉴苏联模式,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一项重要内容.然而,成功的借鉴是有条件的.回顾中国革命和建设借鉴苏联模式,总结经验,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进程经过了三个显著的时期:30年代兰格模式的形成时期;60-70年代苏东国家在计划经济内引入市场机制的时期;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在“市场机制中性论”和“联姻论”的基础上形成以市场为主导机制的当代新形态时期。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是西欧民主社会主义者为了找到摆脱危机的出路而进行的一次理论尝试,它虽然乌托邦色彩明显,空想性质显而易见,但其理论合理性的一面却可以给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以警示和启迪。  相似文献   

18.
透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应该从三个层次上分析问题。从社会基本制度、社会发展方向和道路层次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着根本区别;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层次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一定的联系;从影响层次上看,资本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产生一定的风险和危机。  相似文献   

19.
苏联剧变是由多重因素叠加造成的,其中逐步放弃共产主义信仰而导致的信仰危机是剧变产生的内发性因素。十月革命前,共产主义信仰在俄国确立时本身包含着一些非科学因素;十月革命后,列宁开始着手苏联的信仰建设,这一时期的信仰建设是正确的,但到了斯大林时期,由于成绩与失误并存,对共产主义信仰既有巩固,也有一定程度的冲击。斯大林之后直至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苏联的信仰危机由激化到总爆发,最后导致了苏联剧变的惨剧。研究苏联信仰危机,能为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信仰建设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根源于中国特殊的革命历史,汲取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深刻经验与教训,形成了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模式,有效地避免了共产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因缺乏监督而导致的权力过分集中或者遭到滥用的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