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倩怡 《学理论》2011,(29):29-30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昌,诚信作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伦理的重要内容,既是传统商业道德的基本准则,更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商业运作的重要规范。然而,现代商业运作中诚信的缺失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商业诚信的重建已经成为一个时代课题。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这就迫使我们要深刻反思商业中的诚信问题,建设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完善各种法制法规,加强诚信道德教育,积极应对社会转型期的诚信危机。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当前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加强社会诚信机制的建设越来越迫切。政府诚信是整个现代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部分,起着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对打造整个社会诚信起着极大的示范作用。当前,我国政府诚信缺失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其所带来的结果却是极具破坏性。人无信则不立,国无信则不昌。要使我国成为一个诚信社会,就必须加强政府的诚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张建新 《学理论》2014,(1):182-184
所谓诚信,即诚实与守信,她是一种品质、一种美德,为我们中华民族世代信奉。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准则,是人格的体现。正如孔子所言"言必信,行必果",即"人无信不立"。而在经历了五千多年岁月的洗礼后,这种传统诚信文化变得更为深邃;经历了五千多年的传承后,这种诚信文化的内涵变得更加广博。加强对传统诚信文化思想的深入诠释,深度挖掘民族传统诚信文化思想的理论价值,对于构建以诚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建立诚信政府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信用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诚信,为政之枢要,和谐社会之基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民主意识的逐步普及和不断增强,民不可欺、无信不立的规则更成为执政之基、为官之本。因此,坚持诚信执政,加强领导干部的诚信建设,已成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浅探为诚信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是我国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当今诚信缺失频现于商业活动,人际交往,政府行为,学术领域,构成影响社会不和谐因素之一,如何挽救诚信危机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国内的许多学者从道德自律层面探寻挽救诚信危机的方法,从诚信含义、诚信立法可能性、诚信立法必要性和诚信立法实现及意义四个方面探讨,寻求通过法律途径挽救诚信危机。  相似文献   

6.
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有利于优化经济环境和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诚信的缺失会危及社会发展和民族生存.诚信缺失原因在于传统的诚信观念落后于时代、现代社会诚信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多元化价值观并存以及道德教育自身的因素.诚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公民、企业、政府及个人共同努力建立诚信缺失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有的人习惯于夸张造势的形象工程时,更多的人把诚信当成做人、处事、办好企业的立身之本京城中关村电子市场连日来讨论诚信经营措施,大家把诚信的回归看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一大批老字号,他们把"以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1)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既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对中国传统诚信价值观的继承。作为中国传统价值观,"诚信"不仅仅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准则,也是社会交往和国家治理的价值规范,是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次的有机统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同样也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任何一个层面缺失诚信,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而也是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的核心价值规范。传统诚信文化的丰厚资源,也为倡导国家诚信、社会诚信以及个人诚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童中贤  杨畅 《理论探讨》2008,(1):150-155
诚信不仅是和谐社会的本义所在,而且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密切相关.没有诚信,特别是没有政府诚信,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无法实现.目前,社会层面表现出的诚信缺乏现象,其实都与政府诚信有着一定联系.因此,认真审视和检讨政府诚信问题,提高政府公信力,重塑政府诚信新形象,让政府自身成为遵循诚实守信及信赖保护准则的示范者,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崇尚的一种基本美德.全社会诚信体系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诚信的道德内涵、经济内涵和文化内涵,其现代价值表现为诚信是党和政府的立政之本、诚信是企事业单位的立业之基、诚信是现代人的立人之道、诚信是现代社会的立善之要.只有在现代社会中弘扬诚信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人与人之间才能沐浴在诚信的阳光下,社会才能稳定和繁荣.  相似文献   

11.
高媛  高路 《学理论》2012,(7):85-86
诚信素质是把诚信观念内化为道德素养并能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贯彻实施的一种实然状态。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现状不容乐观,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诚信意识薄弱、诚信行为缺乏自律、诚信评价多重标准以及失信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和有力惩戒等问题。重点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和主要原因,指明了大学生诚信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金真 《党政论坛》2013,(11):64-64
政府不守法、没有诚信,何来社会守法、个人守法,何来社会诚信、个人诚信。所以,政府守法和政府诚信,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提倡、表率和导向。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11)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受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层见叠出,主要表现在学业失信、经济失信、求职失信和人际交往失信方面。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1]可以从利用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习与诚信相关的知识、围绕诚信教育举办校园活动以此来营造诚信氛围、运用学校日常管理强化学生诚信理念、通过家校合作共同培养诚信意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加强诚信教育这五个方面具体着手。  相似文献   

14.
科研项目诚信保证金制度建设之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诚信保证金制度旨在通过科研主体的自我承诺和第三人监督,从制度、道德、文化多个层面来强化科研主体的责任感,净化科研群体的纯洁度,全面构建科研诚信体系,塑造公平、有序、良好的科研环境。作为承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项目诚信保证金制度有明确的经济鼓励和惩罚作用,也对科研诚信信息体系提供了科研诚信行为的基本素材。诚信保证金可以设立两种管理模式,一是遵循我国目前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不变,仍然由科研项目管理机构在科研项目的经费中专设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专项管理。二是在科研项目管理机构外设置科研诚信审查机构。  相似文献   

15.
张中文 《理论导刊》2007,1(8):67-70
诚信缺失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阻碍了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培育诚信主体,促进行为主体人的诚信行为逐步走向理性化、法制化和制度化,是从根本上解决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关键。诚信主体的培育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人的知、情、意、行互动超拔、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本质力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以教育作先导、以文化作依托、以制度作保障是培育诚信主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政府诚信建设是建立和完善中国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尤其对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政府诚信的建构已迫在眉睫。本文从政府诚信的涵义出发,通过对现阶段政府诚信缺失的分析,提出政府诚信建构的相应对策,以期能对中国政府的诚信建设尽一点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诚信,为政之枢要,政治文明之标志,和谐社会之基石。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执政者只有取信于民,民众才会接受其理想教化,服从其指挥领导,才能团结一心,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民主意识的逐步普及和不断增强,民不可欺、无信不立的规则更加真切地成为执政之基、为官之本。  相似文献   

18.
刘松涛 《学理论》2012,(28):240-241
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的需要,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笔者试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主导性作用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模范导引作用、诚信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以及开展诚信道德教育的相关活动等五方面阐述了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以诚信在道德认知上被普遍认同但为何在实践上却发生危机的问题开始,进而界定了诚信问题的三大发生领域“个人潜状态诚信领域”、“熟人之间诚信领域”、“陌生公民间诚信领域”,并进一步分别对在此三领域中诚信如何作为一种隐性张力而发生作用的相关因素进行批判性剖析,并澄清诚信危机以及承待解决的关键领域是“陌生公民间诚信领域”诚信问题,最后基于以上分析对解决转型社会时期关键的诚信问题提出理论上的反思与筹划,从而试图从一个全新角度作出使诚信恢复整合社会的隐性张力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0.
诚信对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已普遍被人们认识,人们呼唤诚信、倡导诚信。然而,如何建立市场经济下的诚信却是个需要探讨的问题。一、诚信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朋友有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一直是中国传统人士自省从而加强自我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信”后来成为“三纲五常”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