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十年代党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思考与经验赵永慧五十年代中期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也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探索提供了客观依据和内在要求。在几年...  相似文献   

2.
苏联学术界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一、三十年代中期到五十年代初。特点是由于受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完全适合论”的束缚,片面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统一性而否认矛盾的作用。二、五十年代中到七十年代末。通过实践和理论讨论认识到矛盾依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三、八十年代开始了第三阶段。1982年,苏联《哲学问题》发表两篇关于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的文章,引起学术界的广泛讨论。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相似文献   

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是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伟大创造。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则是在50年代中期由毛泽东开始的。毛泽东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五十年现代化进程中的伟大转折和历史丰碑。它给中国最深刻的历史影响是 :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第一次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也是自近代以来第一次把全国人民的注意力集中到了现代化建设上 ,开启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最壮观的改革开放。邓小平作为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在理论上系统地解决了一系列中国现代化的基本问题。1 中国现代化的制度选择。社会现代化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不可分割的。邓小平…  相似文献   

5.
苏联学术界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一、三十年代中期到五十年代初,特点是由于受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完全适合论”的束缚,片面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统一性而否认矛盾的作用。二、五十年代中到七十年代末。通过实践和理论讨论认识到矛盾依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三、八十年代开始了第三阶段。1982年,苏联《哲学问题》发表两篇关于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的文章,引起学术界的广泛讨论。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总结历史经验出发,由一般地讨论矛盾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转向研究现实社会矛盾。重点研究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建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1956年开始进行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当时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主要表现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没有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到首要地位;在生产关系上盲目求纯,急于求成,以致于20年间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严重失误。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在反思中,…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及主体框架安徽社会科学院许良廷自50年代中期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对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他们提出“以苏为鉴戒”,独立自主地走中国式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8.
郑志飚 《理论视野》2009,(10):57-59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在理论上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作了大量的思考和初步的总结。  相似文献   

9.
正勤俭建国思想,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新中国国情党情世情实际、全面总结党领导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提出的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它系统回答了什么是勤俭建国、为什么要勤俭建国、怎样勤俭建国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贯穿于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建的各个领域,体现在毛泽东治党治国治军思想的各个方面,反映了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普遍共识,是被实践证明为适合我国  相似文献   

10.
张旭东 《党政论坛》2008,(12):26-27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是以学习苏联为主的。党的八大前后,由于苏联社会丰义建设过程中逐步暴露出一些弊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苏为鉴”的命题,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1.
如果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为标志,社会主义从理论转变为实践,大体经过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十月革命到本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巩固、发展时期。其特点是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欧亚大陆十多个国家。这个时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第二个时期,从五十年代中期到目前这个历史时期,是社会主义不断改革和完善的时期。其特点是社会主义各国都先后在调整自己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这个时期大体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中期,是体制改革提出,准备和尝试阶段。例如,1956年我们党在“八大”前后曾经提出了“三个为主”,“三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拨乱反正,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新认识 “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3.
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高霄一依法治国,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第一次提出治国方略。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历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江泽民同志说:“依法治国,就...  相似文献   

14.
当新中国诞生,历史掀开新的一页时,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发生了变化,由如何革命转变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毛泽东为解决这一新问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一、毛泽东的改革思想五十年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刚刚起步,毛泽东就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并领导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初步实践.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主义文明观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主义文明观是随着社会主义实践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社会主义文明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论断,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政治文明思想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文明观。  相似文献   

16.
关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本来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在五十年代很少有人怀疑这一点。为什么现在成了问题呢?主要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挫折,出现了失误;相反,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自五十年代中期以来进入了相对稳定状态,出现了经济上暂时的繁荣,加上受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一些人、  相似文献   

17.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改革开放事业作了重要奠基。第一次革命的胜利,为这一事业提供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为这一事业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为这一事业提供了历史借鉴。了解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历史贡献,对于全面把握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一个重要精神,也是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深入“三讲”教育的一个突出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上对此加以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一、正确道路,巨大成就的依据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以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为依据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立足中国而又面向世界,在研…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又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 现在需要搞清的是:为什么我国的社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是关系着革命和建设全局性的大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的得失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当时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的认识是否正确。我党关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的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我国对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阶段性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不清醒到清醒的曲折发展过程。这突出地表现在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的二十年中,存在着把社会主义社会同过渡时期混为一谈和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指导思想,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的“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