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东局势一向风云变幻,事件 突发性强。6月10日,在位 30年之久的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心脏病突发,带着未能收复失地的遗憾溘然长逝,终年70岁。阿萨德的次子巴沙尔正逐步接管权力,尽管还要经过某些程序,但预计巴沙尔继任总统已成定局。巴沙尔将在内政外交方面面临严峻考验。34岁的巴沙尔重任在肩,任重道远。临危受命稳定政局 阿萨德生前已经为巴沙尔接班做了比较充分的铺垫。1994年阿萨德长子巴西勒车祸身亡后,阿萨德就选定巴沙尔为既定继承人并着力培养。为尽快让叙人民和阿拉伯世界熟悉并接纳巴沙尔,阿萨德常常安排巴沙…  相似文献   

2.
《瞭望》1997,(25)
全球要闻︵六月九日十五日︶俄罗斯恢复向叙利亚提供军火俄罗斯联邦驻叙利亚大使维克多·格肯达6月10日在使馆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正式宣布,俄罗斯决定恢复向叙利亚提供军火和先进军事技术,并认为此举不会打破中东地区的军事力量平衡,也不会对以色列或其他第三国构成...  相似文献   

3.
年初以来,从中东地区传出来 的消息似乎都不能令人乐 观: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去年9月达成的《沙姆沙伊赫备忘录》条款未能得到落实,双方进行的最终地位谈判未能在2月13日如期达成框架协议;叙利亚和以色列去年岁末重开的谈判,因双方分歧严重而中断,迄今难以恢复;黎巴嫩和以色列不仅未能重开谈判,双方还在南部边境地区发生了交火和空袭事件,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为此,有人惊呼,中东和平进程陷入了停滞、甚至倒退的境地。 其实,人们大可不必为此忧虑不安,中东和平进程出现暂时的停滞、或者倒退反复都属正常现象。这首先…  相似文献   

4.
9月12日,日本首相村山富市抵达沙特吉达开始了为期8天的访问沙特、埃及、叙利亚、以色列、约旦和巴勒斯坦自治地区中东之行.这也是日本内阁总理大臣首次出访叙利亚、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自治区.舆论认为,村山此行具有双重目的:一为加强同沙特等中东产油国的经贸合作,巩固石油供给线,确保本国能源安全;二为介入中东和平进程,加深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加快跻身政治大同行列.  相似文献   

5.
《瞭望》2000,(27)
非洲一些国家6月20日举行大型活动,纪念非洲难民日,并呼吁非洲大陆应消除战争,实现和平,从根本上解决非洲日趋严重的难民问题。 叙利亚执政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第九届地区代表大会6月20日在大马士革闭幕,会议选举武装部队总司令、已故总统阿萨德的次子巴沙尔为该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独联体国家元首理事会会议6月21日在莫斯科闭幕。与会的12国元首强调,必须加强独联体范围内的合作,协调对外政策,加快建立独联体内自由贸易区的进程。 俄罗斯战略火箭部队与航天部队总司令雅科夫列夫6月21日警告说,一旦美国部署国家导…  相似文献   

6.
叙利亚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邻国,也是中东地区的军事强国,又是反对以色列最坚定的阿拉伯国家。它对巴以冲突与中东和平进程的立场及其应对中东局势恶化的策略对事态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色列国的创建人本·古里安曾经说过:“没有埃及,以色列不会面临战争;没有叙利亚,以色列不会实现和平。”可见,叙利亚在实现中东和平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杨光 《瞭望》2000,(51)
2000年是中东和平进程严重受挫的一年。尽管以色列在2000年1月7日完成了1998年10月巴以美3方签署的《怀伊备忘录》所规定的、1999年9月巴以签署的《沙姆沙伊赫备忘录》所重申的从约旦河西岸第二阶段撤军,5月又完成了从黎巴嫩南方全部撤军,中东和平进程在年初似乎小有进展,但1999年11月正式启动的巴以之间关于巴勒斯坦最终地位谈判毫无结果,原定在2000年1月20日完成的以色列从约旦河西岸第三阶段撤军已经变得遥遥无期。3月份,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亲赴日内瓦与克林顿总统就叙以和平问题举行会谈,也是…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矛头再次对准叙利亚,令中东地区本已动荡的局势更加雪上加霜,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不安与关注。 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遇害案国际调查委员会负责人梅利斯10月20日向联合国提交了他的首份调查报告,指责叙利亚安全官员涉嫌卷入这一事件。美国政府立即抓住机会掀起针对叙利亚的新一轮外交打压,会同法国和英国于25日在安理会散发了一项威胁对叙实施经济或外交制裁的决议草案。美国的矛头再次对准叙利亚,令中东地区本已动荡的局势更加雪上加霜,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不安与关注。  相似文献   

9.
克林顿政府上台之际,正是令人捉摸不定的中东政治气候再次阴云密布之时。以色列于去年底驱逐了415名巴勒斯坦人,致使中东和平进程陷于停顿,原定于2月份在华盛顿召开第九轮阿以双边和谈的计划告吹。如何重新启动停滞不前的中东和平车轮,这是克林顿政府在中东所面临的第一个严峻的挑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开始了他上台后的第一次中东之行,同时也是他的第一次对外访问。克里斯托弗从2月18日至25日先后访问了埃及、约旦、叙利亚、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黎巴嫩和以色列。按他的话说,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情况”,表明美国准备为中东和平“尽力而为”,同时也为了“估价各方是否也准备尽力而为”。但各有  相似文献   

10.
美国总统克林顿5月中旬致信叙利亚总统阿萨德,重申美国的立场:美国认为叙利亚是中东地区的重要国家,在中东和平进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克林顿表示,美国作为中东和会的倡议国之一,决心发挥有效的“全面伙伴”作用,继续努力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为此,克林顿在不到一个月内两次派遣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到中东地区进行穿梭访问。这些表明,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签署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的最后协议后,美国把缩小叙以分歧作为其外交的重点。但是,叙以之间的立场目前还相去甚远。 以色列总理拉宾通过克里斯托弗向叙利亚总统阿萨德提出了一揽子和平方案,以期解决戈兰高地问题。按照拉宾的方案,以色列将用5至8年时间分三个阶段撤出1967年占领的叙利亚领土戈兰高地,从撤军的第一阶段开始,以叙两国建立全面的外交关系,双方互设大使馆,开放边界,建立经济联系,双方边界建立非军事区,并在非军事区内驻扎美国军队,安装预警系统,以便保障两国边界安全。  相似文献   

11.
美国国务卿贝克在海湾战后的4次中东之行中,都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如今,贝克在叙利亚宣布接受美国召开中东和平会议的建议之后匆匆第五次来到中东。这一次,对贝克来说,机遇是比较好的。因为,阿拉伯国家为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再次作出巨大努力。 7月17日,首站叙利亚。贝克同阿萨德总统会谈后说,阿萨德无条件接受美国建议是“非常积极的  相似文献   

12.
《瞭望》2003,(1)
本刊驻大马士革记者拱振喜报道:叙利亚是中东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也是反对美国军事打击伊拉克最坚决的阿拉伯国家之一。巴沙尔-阿萨德2000年上台执政后,从阿以冲突的战略全局考虑,致力于建立开罗—大马士革—利雅德政治轴心和大马士革—德黑兰—巴格达安全战略和经济轴心,并视伊拉克为叙利亚的“战略纵深”。  相似文献   

13.
许梅 《瞭望》1991,(26)
7月2日至14日,李鹏总理将先后访问埃及、约旦、伊朗、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和科威特。这是海湾战争之后中国高级领导人首次出访中东,必将对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和加强中国与中东国家和人民的友好合作关  相似文献   

14.
时近年终岁尾,美国总统克林顿12月12日至15日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自治区进行正式访问。这是克林顿主持巴以领导人10月23日签署怀伊临时和平协议外交行动的延续。从怀伊协议到克林顿中东之行,表明美国为维护其中东和平主导地位和保护自身石油和安全利益,加大了...  相似文献   

15.
不祥的停滞     
不祥的停滞芮英杰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1月11日发表声明,认为中东和平进程已经面临“灾难的边缘”,并担心会引发新的起义斗争。此前不久,叙利亚总统阿萨德曾断言,只要内塔尼亚胡总理在任,就不会再有叙以和谈,悲观和绝望程度可见。其实不仅是阿拉伯国家,整个国际...  相似文献   

16.
安南为强化联合国作用奔忙●本刊特约记者丁宝忠联合国专电联合国秘书长安南5月10日结束了为期12天的东非8国之行。这是他今年以来第三次到热点地区执行和平使命。2月中下旬,他飞往巴格达,成功地化解了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3月中下旬,他前去中东,作打破巴以和...  相似文献   

17.
从马德里始发的中东和平号列车经过近5年的历程后,目前驶入一处危险境地,原因是,几个月以来,以色列总理本杰明·内塔尼亚胡从台下到台上,从耶路撒冷到华盛顿不厌其烦地推销他的“安全换和平”新概念,强调阿拉伯国家只有先保证以色列的安全,才能指望实现中东和平。同时,他顽固坚持所谓“三不”施政纲领:不许巴勒斯坦独立,不放弃东耶路撒冷,不放弃叙利亚的戈兰高地,把包括以色列历届政府在内的中东冲突各方所认可的土地换和平原则抛弃一边。 安全换和平,此说新则新矣,却十分不合逻辑与情理:其一,安全是小天气,和平为大气候;安全是末,和平乃本。因此,一个国家、一个群体真正安全,必先营造真正和平。 其二,土地换和平,类似对等的易货贸易:以色列归还阿拉伯国家的领土,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作出和平承诺,也即持久、全面和大范围的安全保证,这是阿以对打几十年才达成的一种妥协。而依内塔尼亚胡的  相似文献   

18.
对中东和平进程至关重要的叙利亚—以色列第二轮和谈 ,从1月4日开始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谢泼兹敦举行 ,于当地时间1月9日晚结束。双方因在以色列从戈兰高地撤军等问题上分歧严重而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漫漫复谈路叙以和谈自1996年2月中断以来 ,国际社会一直在促成叙以恢复和谈。然而 ,叙以和谈何时恢复 ,取决于两国领导人的意愿和决断力。在叙以谈判中 ,以色列是矛盾的主导方 ,以色列主导着谈判进程。以色列右翼利库德集团执政3年多的时间里推行“以安全换和平”的政策 ,动摇了阿以和谈的根基 ,从而使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僵局。内塔尼…  相似文献   

19.
以色列总检察长鲁宾斯坦奉巴 拉克总理之命,在6月 29日 发表声明称,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决议不适合于解决巴勒斯坦问题,而只适合于解决以色列同埃及、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等阿拉伯主权国家间的领土纠纷。鲁宾斯坦的结论是242号决议出台时巴勒斯坦不是主权实体,而只被作为难民问题提出,以巴之间不存在边界之争,因此,以色列也就不能完全归还 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 鲁宾斯坦的声明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强烈谴责说,这是逃避执行双边协议、恶化巴以和谈气氛和毁灭整个中东和平进程的危险举动…  相似文献   

20.
<正>避免巴沙尔政权崩溃叙利亚总统巴沙尔向俄罗斯领导层发出书面请求,希望俄出兵打击"伊斯兰国"组织。联邦委员会主席马特维延科说:"此事关系到叙利亚的生死存亡,(出兵)是为了避免日益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政治分析家索比亚宁表示:"叙利亚的国家机构遭受重创,(如不采取行动,)两个月后叙利亚就会崩溃。"而"伊斯兰国"组织的人力、财力和军力却在迅速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