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丽  骆飞  刘智强  谢樱  刘彤 《瞭望》2020,(17):52-53
“每天都在招聘网站上不停刷新.但旅游行业的招聘信息太少,心里有些慌。”受疫情影响,贵州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贫困大学生刘小霞原本紧张有序的毕业节奏被打乱,最近她用“海投”方式在网上求职,但回复寥寥。开学延迟、招聘萎缩、信息分散……今年高校毕业生求职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记者在贵州、湖南、陕西等多地采访发现,一些地方的贫困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  相似文献   

2.
何谓“就业经济” 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社区经济、新经济……记者最近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采访,高校师生们不约而同地讲起一个新名词:就业经济。 何谓就业经济?大学毕业生为择业付出种种消费而形成的产业。例如:为求职制作的简历;为应聘置办的行头;为参加招聘会购买的门票以及花费的汽车、火车或者飞机票,还有为求人找工作送的礼金等  相似文献   

3.
大中专毕业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我国跨世纪宏伟目标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促进一个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华亭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接收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引进紧缺专业高校毕业生,合理安置就业,优化人才资源,作为实施“人才兴县”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围绕发展抓就业、抓好就业促发展,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推动了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6,(7)
通过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大学毕业生求职时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进行探讨,提出从确立职业目标、加强职业道德、提高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就业准备。这样,在就业时大学生就会有效地推荐自己,掌握主动,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5.
2009年甘肃省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10万人,加上往年累积的未就业6.8万毕业生,共有16.8万多毕业生需要就业。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影响,加之甘肃省经济总量小,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三峰叠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表面上看是人才资源过剩。但从甘肃人才资源的实际状况来看,却是“七多七少”即第三产业人才多,一二产业人才少;事业单位人才多,企业人才少;城市人才多,乡村人才少;传统性人才多,创新性人才少;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的一项最新统计称:今年全国212万大学毕业生就业率9月初达到了70%,其中毕业研究生为94%,本科生为83%,而102万高职毕业生仅为55%,即有40多万高职毕业生尚未就业。明年全国280万大学毕业生中将有高职毕业生150万,届时如果这部分毕业生就业率仍然上不去,就会成为制约整个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局性大问题。 高职如何定位 1999年,全国高职教育开始成规模地发展,一些高职院校或忙于筹备“专升本”,或热衷申办硕  相似文献   

7.
就业岗位不足与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仍是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近期招聘市场反映出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瞭望》新闻周刊连日来就大学生就业问题采访了一些用人单位、毕业生和高校就业中心负责人。他们认为,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国家应在政策上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相似文献   

8.
浅论大学生择业就业时的职业准备杨晓苏职业选择与发展是人生的永恒主题。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原来实行的“统包统分”的就业办法已被“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所取代,并终将全面实行“国家政策指导,大部分毕业生自主择业”的...  相似文献   

9.
法学本科毕业生在现阶段已陷入结构性就业困难,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现象,这实际上是主管部门宏观调控缺位、法学院系教育教学改革滞后和毕业生择业预期不切实际等多种因素所致,突破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关键在于加强法学本科教育的宏观调控和动态监测,其次还需要法学院系和毕业生对就业市场新趋势予以主动回应。  相似文献   

10.
18岁的叶小琪是沈阳广播电视大学中专部的学生,在两年前的中考中,尽管没有考上心目中理想的高中,但她有机会跨入市电大的文秘档案班。目前她同时在自学大专课程,好为将来就业增强竞争力。 如今,在工业大省辽宁,每年有10多万初、高中毕业生不升人更高一级学校学习;但像叶小琪这样的中考或高考落榜生只要有继续学习深造的愿望,大都能进入上一级学校学习,并未直接流向社会就业。当地人习惯称这种现象为“不落地”。 近几年辽宁的社会就业形势一直较严峻,为此政府有关部门通过扩大高中以及地方高校的招生规模、实行劳动预备制度、…  相似文献   

11.
文化资本指由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和模式以及文化的物质载体所构成的资本。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即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是他个人在人才竞争的市场中击败其他竞争者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大学生择业成功的主要因素,可以理解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硬件能力;大学生的文化资本(即大学生对于就业的观念、社会联系、社会关系、价值观、社会和个体之间相互的认同是否得当等)决定了一个大学生在求职就业市场上的适应能力。“文化资本”对于择业成功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是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主要的非正式手段之一,可以理解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软件能力。因此,应充分发掘文化资本,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2.
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自卑、依赖和实惠等心理,加上毕业生常外出实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缺位现象。因此,需要运用心理学规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形式,结合思政理论课和"潜课程"的作用,进一步做好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李杰 《学理论》2013,(2):292-293
就业工作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社会的安全稳定。职业指导是就业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它对大学生成长发展起到导向、激励、塑造、诊疗等作用。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发展目标与定位,能使大学生在学习上进一步端正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解决求职困惑,使他们以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劳动力市场就业。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和高校招生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我国逐渐在“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毕业生就业机制下,初步形成了国家宏观调控、各级政府和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但是,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步伐加快,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高校毕业生是国家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培养的专业人才,积极培育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培育问题既是一个教育问题,又是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总比困难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寒假前后,对于百万高校毕业生来说,也许要历经一个比学兄学姐更紧张的求职“热季”。在他们即将跨出学校门槛的前夕,社会就业供求关系的新变动,似乎难以让他们从容选择。“两难”之中看供求“社会的需求信息量下降趋势明显,但总体上还算是供求基本平衡。”教育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何正确引导和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国家、高校和家庭关注的热点问题。湖北工业大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大学生素质发展,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十余年来,学校一直保持92%以上就业率,赢得良好的社会信誉,特别是关注困难群体,促进和谐就业取得一定成效。今年2月,在“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表彰会议”上,湖北工业大学受到表彰,并在大会上交流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17.
“要就业,找市场”,已成为上海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最佳选择方式。据悉,今年上海市46所高校有毕业生近4万人,6月初,已有86%与用人单位正式签订了协议,其中80%以上的毕业生是通过就业市场落实工作单位的。 上海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直把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作为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来抓,改革逐步深化。 1991年以来,上海在前几年广泛开展供需见面活动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用人自主权的扩大,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快改革步伐,积极培育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抓了四项工作:一是改革编制就业计划的办法,变指令性计划为指  相似文献   

18.
“就业寒流”一度造成了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恐慌。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等等将是引导学生调整就业心态,迎接就业寒流的一系列措施,作为管理者思考这些问题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张佳 《学理论》2015,(7):137-138
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上升,因此,拓宽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途径,对促进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有积极作用。本文探讨了网络求职的步骤与优劣势。同时对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举办的招聘会、上门求职和利用社会关系求职这些传统求职方式进行了简要介绍和优劣势分析。  相似文献   

20.
市场选择下人际沟通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应华 《学理论》2009,(9):101-102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从“分配制”到“双选制”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出现结构性的“就业难”现象,很多大学毕业生无法在市场选择下实现就业。要改变这一不利局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人际沟通,使大学毕业生能够自觉地实现有效就业人际沟通,避免无效就业人际沟通,最终顺利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