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1-1945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使得苏联的国家利益受到了威胁,苏联以国家利益至上为根本出发点和最高准则,以国家实力为基础和着眼点,不断地调整其对华政策.这种政策呈现出相对稳定的阶段性、多重性、矛盾性,对中国的民族战争产生了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2.
1945年至1946年,是中国共产党战后革命战略形成的关键年代。在苏联对华政策摇摆不定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对于苏联对华政策的变动,做出了灵活及时的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仅充分利用了苏联与美蒋之间的矛盾,及时夺取了军事上有利的战略地位置,而且顺应和把握了国际和国内局势的走向,在政治上逐渐取得了主动权。在与国民党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中,高举起了革命战争的大旗,并最终把中国革命全面推向胜利。  相似文献   

3.
易新涛 《党史文苑》2006,14(2):7-10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仅危及中华民族的危亡,也威胁着苏联的远东安全.苏联以此为界点,开始缓慢调整对华政策.一方面,从道义上谴责日本的侵略行经,同情中国抗战,积极恢复中苏邦交.另一方面,又重申和平外交方针,奉行中立立场,寻求与日妥协.同时,抨击国民党,要求中共结成"下层统一战线",反蒋反帝,武装保卫苏联.这种政策的初步改变,有力地推动了中苏关系的发展,鼓舞了中国的局部抗战,也给中国民族自卫战争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仅危及中华民族的危亡,也威胁着苏联的远东安全。苏联以此为界点,开始缓慢调整对华政策。一方面,从道义上谴责日本的侵略行经,同情中国抗战,积极恢复中苏邦交。另一方面,又重申和平外交方针,奉行中立立场,寻求与日妥协。同时,抨击国民党,要求中共结成“下层统一战线”,反蒋反帝,武装保卫苏联。这种政策的初步改变,有力地推动了中苏关系的发展,鼓舞了中国的局部抗战,也给中国民族自卫战争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因此,在二战中中国也就成为了远东地区的主要焦点。抗战时期,西方大国对华的不同政策反映了他们在远东地区的利益的对立和统一,而苏联对华政策的演变则是抗日战争时期西方对华政策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后期,苏联对华政策发生改变,逐渐偏离前期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一致的原则,在对日宣战的问题上向中国索取利益。这种政策的演变主要是苏联对华政策的出发点具有明显的二重性,随着反法西斯战争局势的好转,苏联大国主义和满足其民族主义私利的一面就暴露无遗。同时美国的纵容和国民党政府的妥协对苏联对华政策的转变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九九零年苏联修宪的实质是废除共产党的领导权,将苏联的权力中心从苏共中央书记处转移到总统及其领导下的总统委员会、联邦委员会.这次修宪是苏共的自取灭亡,其结果是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8.
将苏联剧变、解体的原因总的归结于斯大林-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论点是错误的。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苏联解体进行分析即可发现,其原因在于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联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阐述的建立、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则。放弃了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改变了社会主义改革自我完善的性质;改变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路线;抛弃了马列主义指导思想;修改宪法,改变了社会主义性质。其结果必致亡党亡国。  相似文献   

9.
高放教授的文集《苏联兴亡通鉴——六十年跟踪研究评析》一书编选新颖独特、学术积淀厚重,对苏联兴亡问题提出了独立、独到的新见解,并从社会主义政党领导、多党合作、执政及过渡、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民族问题、改革开放等角度归纳出了当今应引以为明鉴的十大核心价值.这对深入总结苏联兴亡的经验教训、启迪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深入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闫兴德 《世纪桥》2009,(19):31-32
抗战胜利前后,国共两党关系由战时的合作走向战后的分裂。国共两党关系转折是在当时世界格局出现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发生的,有其深刻的外部原因。其中,苏联对华政策对国共两党关系的转折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为了维护远东利益,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奉行大国沙文主义的苏联实行以支持国民党为主、以扶助中共为辅的双重对华政策。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共在东北的发展,却极大地助长了国民党打内战的嚣张气焰,对国共两党关系的分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战后初期苏联对华政策源于战前美苏英三国召开的雅尔塔会议。这一政策从内容上看 ,对中共是不利的。但是 ,由于战后美苏冷战对抗的逐步加剧 ,苏蒋之间矛盾的加深 ,苏联不断调整对华政策尤其是在东北的政策并对中共在东北的军事行动给予大力的支持和援助 ,为中共夺取东北战略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中共审时度势 ,利用美苏蒋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制定了夺取东北、创建东北根据地的战略和策略方针 ,并迅速展开 ,建立了稳固的东北根据地。  相似文献   

12.
《党史文汇》2001,(2):F003-F003
苏联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中苏建交后,两国关系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处理旧中国同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重新确立中苏关系的指导原则和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李华 《党的文献》2002,(2):59-66
195 9年 ,印度挑起了中印边界武装冲突。当年 ,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赫鲁晓夫基于印度总理尼赫鲁标榜“社会主义”、苏印友谊、亚洲地缘政治利益、中苏边界领土纠纷、苏美关系改善诸因素考虑 ,采取了袒护印度指责中国的不公正态度。赫鲁晓夫偏袒印度 ,恶化了中苏关系 ,加深了印苏关系 ,助长了印度对华侵略扩张。  相似文献   

14.
半个世纪前,曾经有一大批苏联专家活跃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苏联专家在中国的待遇怎样呢?围绕这个问题中苏之间曾出现过怎样的外交风波?笔者从外交部最新解密的文件中发现了很多详细的材料。斯大林提出高额工资要求新中国建立前,苏联对于派遣专家来华的待遇要求是很低的。1949年6月27日,斯大林在莫斯科接见刘少奇时表示:“我们已经准备好在最近按照你们的要求,派出第一批专家。但我们应当谈妥关于专家的报酬。我们认为,如果你们是按照粮食价格向你们的专家提供报酬的话,对苏联专家也可照此办理。但是应当按照你们的优秀专家的高…  相似文献   

15.
1949年6月至8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这次加深中苏两党高层领导人之间的了解,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公开访问苏联、谈判签订中苏结盟条约作了必要的准备。实现中苏结盟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共同确定的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成功范例。作为中苏结盟谈判的先行者,刘少奇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做出的历史贡献同样应当功垂史册。然而这却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不论是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还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都未提及此事。王永华同志撰写的《1949年刘少奇秘访苏联始末》一文,对这段重要历史进行了披露。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那么强大的苏联会在一夜之间消失,为什么执政了74年的苏共会迅速崩溃?从1991年8月苏共被停止活动到12月苏联解体,为什么无论是民众还是苏共党员都没有站出来表示抗议?  相似文献   

17.
中苏论战     
  相似文献   

18.
曾经取得辉煌成就的苏联共产党之所以败亡,是因为在苏联共产党内部形成了一个“特权阶层”,正是由于他们为维护自身的利益,置党、国家、人民的利益于不顾,专权保守,贪婪腐化,使苏联共产党日益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基,最终导致亡党亡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至30年代,在“世界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背景下,在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支持下,苏联先后出版了十余种中文报纸。这些中文报纸的读者包括红军中的中国官兵及旅俄各界华人,在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理论、苏维埃制度建设和发动中国革命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中文报纸记录了近百年前在苏联大地上“发生”的中国革命,记录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历程,记录了中共早期领导人和著名活动家的经历与思想,印证了中共与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特殊关系,因此成为研究中共早期历史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对于厘清中共党史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有着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20.
1960年代末,国际局势发生巨大的变化。在美国深陷越战泥潭、苏联实力大大增强并开始表现出对外扩张趋势的情况下,为了巧妙地利用中苏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实现其国家利益最大化,美国决策者作出了与中国缓和关系的决定。珍宝岛事件以后,中国面临着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战的压力,深知改变这种不利局势的紧迫性。在美国主动释放出缓和信号的情况下,中共做出了积极回应。共同面临着苏联压力的中关两国,通过多次接触,终于结束了长达20多年的对峙。毫无疑问,在中美关系缓和进程中,苏联因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