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各地法院相继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司法实践发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法治土壤、相关配套法律制度的缺乏,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可操作性差造成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难,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严格执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2.
在民事证据提出时间的问题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的最大贡献在于确立了举证时限制度。该规定对适用证据适时提出主义的例外“新的证据”也作出了明确规定。本文拟就证据适时提出主义与新的证据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以及司法实践中认定和适用新的证据所面临的问题,谈些自己的拙见。一、新的证据之价值分析在诉讼活动中,证据是决定案件胜诉与否的关键所在。而在证据的提供方面,存在两种不同的立法模式。一种是证据随时提出主义,一种是证据适时提出主义。所谓证据随时提出主义,是指当事…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传闻证据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实质上对传闻证据做了一些反对和限制性规定。正确理解和适用这些规定,对完善刑事证据制度,保障司法公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时代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已经大量地出现。但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司法实践中,对于电子证据的研究还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甚至连电子证据的归类等基本问题也存在争议。因此本文通过对法院在审判过程中适用电子证据的情况调查,从电子证据的归类、电子证据的举证责任分配、电子证据的保全、电子证据的演示和电子证据的审查与认定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尤其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从司法实践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视听资料,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普遍运用而出现的一种证据形式.这种证据在我国新颁布的刑事诉讼法中已被正式采用.刑事诉讼法把它规定为证据并视为一种独立的证据种类在我国尚属首次.在以前的刑事诉讼实践中运用视听资料时,是分别不同情况将其作为物证或者书证对待的,继我国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之后.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视听资料列为独立的证据种类单列上来,这是我国刑事诉讼活动一个重大进步.随着刑事法律的发展及司法制度的完善,将视听资料列为独立的证据种类符合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贿赂犯罪的证据特点及证据适用规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培育、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贿赂犯罪出现了新情况和新特点。尽管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以及对经济犯罪分子打击力度的进一步加强,贿赂犯罪活动受到一定遏制,但同时,犯罪分子作案手段日趋隐蔽,反侦查、反审讯的经验亦愈加丰富,加之犯罪分子收受财物过程中证据的“一对一”特点,致使这类犯罪呈现出立案难、查证难、定罪难的新态势。针对犯罪手段的新变化,如果仍然坚持传统的犯罪理论、保守的分析方法、落后的侦查手段,将难以达到预防犯罪、惩罚犯罪以及消灭犯罪的目的。因此,探讨贿赂犯罪证据的特点,研究和借…  相似文献   

7.
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权申请人民法院对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依法予以排除。人民法院对公诉机关收集的证据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时,公诉人不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或者已提供的证据不够确实、充分的,该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人民法院在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判决的依据。经过公诉机关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证据,达到确实、充分的认定标准,应当作为定案的根据。  相似文献   

8.
房屋案件的证据,就是能够证明房屋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是法律规定用以查明房屋案件事实的手段。房屋案件证据不但同其他民事证据一样,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的特点,而且,较之其他民事证据,还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第  相似文献   

9.
《人民司法》2007,(19):70-74
在知识产权民事诉讼中,由于证据具有隐蔽性、技术性、易毁性、不稳定性等特点,较之普通民事诉讼证据更难以取得和容易灭失,故证据保全尤为重要。如何在证据保全时做到既保护知识产权又防止权利滥用,既保护权利人利益又维护市场正常秩序,成为知识产权民事审判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以上认识,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以知识产权证据保全制度为调研课题,通过对广东省广州、深圳、佛山、中山、东莞、江门6个主要地区的中级人民法院和8个有知识产权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的走访座谈、案卷分析、问卷调查和专家论证,对知识产权证据保全制度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颜伶俐 《法制与社会》2012,(30):261-262
新《刑事诉讼法》对非法证据作了相对完备的规定,将2010年"两高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内容吸收进来,首次在立法上明确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与操作程序,充分体现了刑事诉讼法作为保障人权的"小宪法"的作用,从制度上对遏制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的行为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拟以审查起诉阶段为切入点,浅析非法证据排除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再审程序中新的证据作出界定,但该规定仍显笼统、粗疏,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分歧。本文从发现新证据的时间、新证据与原审证据的比较、新证据的证明的要求和新证据的效力等四方面对再审新证据加以分析,同时对再审新证据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探讨,并从新证据的提交时间和对新证据的抗辩两方面指出再审适用新证据应注意的问题,力求澄清认识,加深理解,准确适用新证据,统一执法尺度。  相似文献   

12.
一、实行案卷外证据排除规则的可行性问题在实行案卷主义的国家,一般情况下,法院不得接受行政机关补充的案卷以外的证据。例如,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第556(e)款规定:“证言的记录、物证连同裁决程序中提出的全部文书和申请书,构成按照本编第557节规定作出裁决的唯一案卷。当事人交纳法定费用后,有权取得副本”。557节所规定的决定是正式裁决的决定,只能根据案卷作出。~1根据上述规定,行政机关作为定案证据的前提条  相似文献   

13.
刑法条文的解释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刑法学范畴,对有些刑法条文的理解需要结合证据法学的相关内容来思考其含义和适用规则。基于此,认为在犯罪之间设立界限和区分标准不利于犯罪认定的观点,是对证据法裁判原则存在误解的表现。污染环境罪、滥用职权罪与玩忽职守罪等犯罪的主观罪过形式应同时包含故意和过失,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主观要件的证明困难问题。不能依据犯罪论体系的推定机能将正当防卫的证明责任交由被告方承担,证明责任的分配应主要依据刑事诉讼法的相关内容来确定。对于《刑法》第238、247、289、292条等存在法律拟制和注意规定之争的法条,如果从证据法学角度将其理解为刑事推定,可以克服法律拟制说和注意规定说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论电子证据在我国的适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邵军 《政治与法律》2005,(2):132-137
电子证据是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产物,它的出现必然对三大诉讼法原有证据制度构成冲击.本文主要从民事诉讼的角度,对电子证据进行分析,对其在我国的适用性、可采性、证明力和定性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试论证据的关联性及查案适用程志忠证据法学认为,证据最本质的属性是关联性,即指作为证据必须与案件事实和其它待证事实相联系,没有联系,便不能构成证据。证据的这一属性,不仅显示出它固有的本质特征,而且含示着唯物辩证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因而,研究...  相似文献   

16.
蒋莹莹 《法制与社会》2013,(32):112-113
电子证据作为证据的一种类型,在取证中需要遵守证据的一般原则,但因电子证据具有无形性、脆弱性、多样性等特征,决定了电子证据在司法适用过程中需采取不同于传统证据的一些方法。本文通过分析电子证据的特征,阐述了电子证据在取证工作中需要遵守的原则、取证流程以及取证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指出电子证据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刑事诉讼证据须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三个基本属性。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证据须"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即是对证据客观性、关联性的认可与赞同,但对证据的合法性的争议很大,证据是伴随犯罪而产生的,只要对案件事实有证明作用,就具备了证据的基本条件。但在采纳证据的过程中,还必须强调证据的合法性,否则就有可能助长违法取证、认证行为。  相似文献   

18.
民事诉讼证据,是在民事诉讼中用以证明和确认案件事实的各种依据,是人民法院查明事实真相,认定案件事实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司法是否公正,审判结果是否具有公信力的决定性因素。民事诉讼证据只有同时具备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三个特点,才有作为证据的可采性。所谓非法证据,根据《诉讼法大辞典》,是指"不符合法定来源和形式或者违反诉讼程序取得的证据资料"。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实施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  相似文献   

19.
死刑二审开庭,从证据适用上看,举证责任的配置不尽明确,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少,刑二审案件的事实和证据在庭审中得不到最为充分的查明和论证。因此,在死刑二审开庭中应明确质证程序和举证责任承担、升格死刑案件证据的证明标准、强化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等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20.
证据的关联特征及查案适用程志忠一,尊重证据关联的客观性,坚持实事求是的查案原则。证据首先是客观事实,证据与案件真实情况的关联性也就自然属于客观这一范畴了。因为,案件事实既包括作为事实静态的物,如刑事案件中的作案工具,经济犯罪案件中的赃款赃物,法纪案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