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8年日俄首脑达成以1956年《日苏共同宣言》为基础加速和平条约缔结谈判的意愿,但两国在如何对待二战结果及领土问题上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这已成为影响日俄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俄方示意缔结和平条约后"移交两岛"的主权归属将成为谈判对象;而日方则要求在缔结和平条约前明确"北方四岛"主权归属日本。这势必导致日俄和平条约谈判与处理领土问题的矛盾常态化、复杂化,进而可能延缓日俄缔结和平条约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正>日俄领土争端是指日本北海道东北部与俄罗斯北千岛群岛之间的齿舞、色丹、国后和择捉四个岛屿及周围一些珊瑚礁的主权归属之争。对此日本称之为"北方四岛",俄罗斯称之为"南千岛群岛"。这四个岛屿二战前曾属日本管辖,在二战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失败之时,由苏联根据《雅尔塔协定》予以占领,至今仍在俄罗斯的管辖之下。日俄在"北  相似文献   

3.
民国建立后,中国与列强的国家利益矛盾凸显.尤其是日本与俄国这两个近邻,给中国带来的"外患",是晚清以来前所未有的.可以说,民国时期的中国,对于其他列强,只有把清末丧失的权益收回多少的问题,没有进一步丧失的问题.而日俄两强的胃口,却比清末时更大,民国政府对日俄的抗争,是极为艰苦的.  相似文献   

4.
朱中澍 《法制博览》2010,(17):77-78
击毙伊藤博文 1909年10月26日,上午9点,日本枢密院院长、朝鲜统监伊藤博文乘坐的火车缓缓开进了哈尔滨站。他此行的目的是解决日俄在铁路上的争端,特地到中国东北与俄国财政总长进行谈判。  相似文献   

5.
1904-1905年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中国东北的控制权,进行了为时一年的残酷战争。这场战争距今已有100余年,除了陆上战场的遗迹之外,参战的海军舰艇大多早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当时的日本联合舰队旗舰“三笠”号的舰体却依然保存  相似文献   

6.
2003年新年伊始,朝鲜和美国围绕核问题的斗 争日益升级。韩国派出特使出访中、俄,日俄首脑会晤重点谈核问题,俄还派特使与金正日见面;美国在加强与其盟国磋商的同时,派特使访问中、俄,寻求合作;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2月12日审议了朝鲜核计划……。一时间,朝鲜核问题成了除美国攻打伊拉  相似文献   

7.
前苏联解密档案对"日本战俘"问题的新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5年8月9日,随着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给盘踞在那里的日本关东军以毁灭性的打击,60万日本官兵成为苏联红军的俘虏。这些战俘被苏联红军拘押到西伯利亚、远东、哈萨克等地区的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下属的各劳改营。多年以来,日本战俘问题如同两国之间的领土问题一样,不仅妨碍了日苏关系的改善和进一步发展,而且也制约了今天的日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装备时空》9月上映“二战兵器大观”“云海特种兵”,“海上巨霸”,“长空雷神”、“火力之王”……二战中英军动用了什么装备构筑了牢不可破的“不列颠防空堡垒”?人们最初都采用哪些方式完成军事侦察任务?第三次中东战争中,阿联军使用了什么样的雷达,使得以色利空军的偷袭以惨遭告终?军事侦察装备是如何从原始走向现代的?你可知道迫击炮的出现,竟是上个世纪初日俄强盗在中国肆意横行时的产物?在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的战役中,英、法、德军采用了  相似文献   

9.
今年7月,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举行第十次代表大会。此前,党内就党的思想路线等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一争论甚至引起党外"同路人"的关注。2004年4月19日俄"反对电视屏幕"网站(www.contr-tv.ru)刊载的鲁斯捷姆·瓦希托夫题为《一个"同路人"在党的代表大会前的思考》的文章值得一读,读者可以从中了解作者及俄共内部各派的观点。作者本人不赞成俄共退回到苏共的"庸俗历史唯物主义",也不赞成走社会民主主义道路,而主张继续沿着俄罗斯的、欧亚主义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0.
雷墨 《南风窗》2013,(21):76-78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学者伯克希尔·米勒撰文称,日本仍然陷于与中国和韩国间棘手的领土争端,但与俄罗斯解决北方四岛问题的"机会之窗"已经打开。9月26日,俄罗斯外交部发表声明称:"如果日本政客在访问俄罗斯领土后,因某种原因忍不住就该岛屿问题发表公开讲话,那么我们将保留限制他们进行这种旅行的权利。"该声明针对的是日本冲绳北方担当相山本一太最近就日俄争议岛屿北方四岛(俄称南千岛群岛)所发表的言论。山本一太23日在结束对北方四岛中的国后、择捉两岛的访问后说:"看到参加活动的原岛民在日本人墓地上香的情景,让我再次下定决心一定要实现领土回归。"  相似文献   

11.
西方的“战略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对西方学者研究战略文化的经过、有关定义争论、战略文化内容和类型、以及西方学者 关于战略文化作用的观点进行简要介绍和评价,以期加深国内学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遇思想发展的里程碑,十多年的发展使其经历了一个从外生性机遇向内生性机遇不断转变的过程。从时间逻辑来看,重要战略机遇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头十年,国家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主动适应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外生性机遇;二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段,主要表现在原有的支撑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优势逐步消解,取而代之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中欧关系、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等倒逼形势发挥内部效用的内生性机遇;三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后半段,主要表现在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中国正在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变量,影响着世界发展格局,主动创造中国发展的机遇。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最为关键的前沿领域,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也因此成为当今美国的战略布局重点.从目标看,美国人工智能战略是国内外战略环境与战略竞争对手认识基础上的多维组合,其中维持人工智能技术的全球领导地位为首要关切.从手段看,美国利用组织机构,特别是新成立的人工智能安全委员会进行统筹,借助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4.
美国对华接触战略与人权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对华总战略是“接触战略”。在这一战略的统领下,美国制定了各种具体战略,其中人权战略是最重要的次战略。美国的人权战略严重地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安全。如果美国的人权战略得逞,中国现行的社会政治制度将会解体,政治、社会将陷入严重动乱,国家结构也将因此走向解体。因此,要充分认识美国人权战略对中国的危害性,制定相应的对策,粉碎美国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的企图。  相似文献   

15.
小布什政府上台后,为实现谋求世界霸权的战略目的,公开提出要把美国的战略重点从欧洲转移到亚太地区,并为此作了大规模的舆论造势和一系列相应的战略部署.由于美国是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在亚太地区拥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它的这一战略态势将不可避免地对亚太地区的战略格局产生重大的、意义深远的影响,值得人们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6.
亚太地区的安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相关国家也都在思考和调整各自的安全战略。国家安全利益的实现需要我们更好地把握周边安全形势变化的走向,充分地了解影响主要国家安全战略变化与调整的观念因素。战略文化塑造了战略偏好,从而决定了国家之间不同的战略行为,它在物质性解释和观念性解释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我们理解亚太地区国家的安全政策选择注入了一个新颖而有价值的视角。文章对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等亚太地区主要国家的战略文化及其特征进行了考察和概括,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究影响这些国家安全政策形成或变化的深层次的社会与文化根源,并在纷杂的环境中对这些国家安全战略的走势做出一定程度的判断及预测。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的中国外交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中国外交制定了哪些新战略?怎样看待每一种新战略?理论界议论纷纷,存在着各种不同意见。笔者以为,中国在冷战后陆续制定了韬光养晦、国际新秩序、多极化、战略伙伴、国际参与等外交战略,在邓小平外交战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重大发展,体现了新时期符合时代要求的总体战略思路,成绩卓著,应该予以肯定。 一、韬光养晦战略 韬光养晦战略是世界历史大变动时期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一个重大应变性战略,是冷战后中国外交的一种积极防御措施。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范  相似文献   

18.
结构性战略互动与冷战后中美安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性战略互动是审视中美安全关系的重要视角。冷战后中美安全关系的发展是两国从各自安全利益出发进行战略互动的过程。从战略伙伴的终结到战略方向的迷失,经有名无实的战略伙伴和短暂的战略对抗,再到致力于构建新的战略合作,中美安全关系在冷战后已经历了复杂而频繁的起伏波动。中美之间的结构性战略互动决定中美安全关系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和不确定性。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美安全关系仍然无法摆脱摇摆不定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9.
遏制战略是美国战后四十多年来的基本国家战略;先发制人是布什政府藉“9·11”事件出台的新主张,被正式写入2002年9月20日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从宏观来看,先发制人与遏制战略在根本战略目标、具体内容框架、提出的历史契合点这三个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微观着手,两者又在出台的国际国内背景、针对对象、具体实施手段、战略目标结构表现形式这四个方面存在区别,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受国际社会、国际组织、美国国内因素的制约,美国外交政策延续性的影响,先发制人虽然较遏制战略更加张扬,更加咄咄逼人,但是它的影响和实践意义将远逊于遏制战略。它绝不可能做到理想中的为所欲为,到头来只会是新层次上的遏制战略。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与中国和平崛起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平崛起是当前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庄重承诺,尽管这是中国高层首次用“和平崛起”描述中国的国家战略,但是这一思想并不是当今中国为了让世人接受自己的权益之计,而是中华文明与社会制度赋予中国的特殊禀赋,在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中已经清晰地提出了对中国崛起和平属性的基本思路和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