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编写组编人民出版社《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大量已有和新挖掘的档案资料为依据,汲取学术界的前沿成果,全面记述了1931年9月到1945年9月中国抗日战争艰难曲折的历史,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同仇敌忾、血战到底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民族精神。全书以抗日战争的历史渊源和历史进程为主线,采取分阶段和按专题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叙述,力求体现学术研究的继承性、创新  相似文献   

2.
《湘潮》2016,(6)
正1938年7月,常德中心县委成立之初,湖南省工委即以湖南省文化抗敌后援会的名义派遣一致抗敌流动宣传队(简称一致剧社)到常德城协助常德党组织开展抗日宣传工作。中心县委和常德县委根据上级指示,本着宣传不刺激、活动不暴露、组织不威胁的原则领导一致剧社,公开合法地开展了大量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一致剧社是一支以表演话剧为主的抗日宣传文艺队伍,队长李施愚(李世仪)。剧社在长  相似文献   

3.
孔令波 《世纪桥》2004,(2):42-45
东北抗日战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是全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的一个重要战场。东北抗日战争,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占有重要位置。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我们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战争的指导规律,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研究战争规律要着眼其特点,研究战争史也要着眼其特点,只有弄清某一历史阶段战争的特点,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战争史的真实面貌。东北抗日战争同全国抗日战争相比有许多鲜明的特点。一、东北抗日战争的长期性东北抗日…  相似文献   

4.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评介王淇谢忠厚、萧银成主编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是国内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及其经验的学术专著。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说理深透。本书作者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首先从宏观上把握了抗日战...  相似文献   

5.
全民族对日抗战的历史画卷──《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简介杨若荷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史学界陆续推出了许多有关抗战史研究的专著和资料,其中之一便是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人民抗日纪念馆牵头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武月星同志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6.
正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及其东江纵队分会联合编纂的《东江纵队图文集》(以下简称《图文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和广州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这是继《东江纵队史》《东江纵队志》后,又一部全面反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历史的权威著作,是东江纵队史乃至华南抗战史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7.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武月星教授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已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资料性抗战史研究专著,又是一部兼具学术性的工具书。该图集是由胡乔木、刘大年、白介夫规划的32卷《中国抗日战争丛书》中的重点书,已被中宣部列为今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推荐书目。 作为海内外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史的专题地图集,它以历史地图的形式系统反映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这14年的历史。共收有200余幅地图,图片  相似文献   

8.
朱德抗日游击战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德是一位伟大的抗日游击战的战术家,本文拟对朱德抗日游击战术思想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全面性 自1937年7月至1940年5月,朱德一面指挥八路军作战,一面公开发表了几十万字的关于抗日游击战的论著。最著名的专论有:1938年1月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抗日游击战的16条战术;1938年上海生活出版社出版的《八路军的战略战术》;1938年抗日救亡出版社出版的《抗日的游击战术》;1938年《文献》合订本卷(四)转载朱德同年在《新华日报》上的论文《抗日的战略战术与建立新军问题》;1938年8月顽强出版社出版的《游击战争》;1938年11月解放出版社出版的《论抗日游击战争》。朱德在这些论著中论述了抗日游击战的一系列战术问题。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全国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抗击侵略的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胜利。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  相似文献   

10.
何顿 《新湘评论》2012,(13):63-63
原来那部《抵抗者》,就是写常德会战和衡阳保卫战的。那天是清明节,记得是个非常平和的日子,我只身走近那座庄严的抗日英烈纪念碑,把我刚出版的《抵抗者》,一页页撕开,放在碑下,点燃,边烧、边默祷:我来祭奠你们,当年你们在抗击日本侵略军上很英勇,没给湖南人丢脸,我为你们写了这本拙作。不一会,上来一些游客,说一口怪怪的普通话,他...  相似文献   

11.
谒天福山     
一文登城区东去30里,有天福山,山势不高,却很有名。公元1937年12月24日,这里爆发了震惊胶东的天福山起义。任何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大众日报》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刊登了由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的《山东抗战大事记》,我在其中搜寻到如下内容: “1937年: 10月3日,日军第十师团大举入侵山东,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在山东各地发动抗日武装起义。 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县天福山发动抗日武装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  相似文献   

12.
正毛泽东1938年5月所作的《论持久战》,对指导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提供了正确的战略主针。历史证明,抗日战争正是按照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预料的那样发展的。这部著作一经问世便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影响力犹存。前几年多家网站都流行一篇《抗日"持久  相似文献   

13.
<正>伯父张恨水在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里,创作作品高达3700万字,其中有800万字是抗战作品。如揭露南京大屠杀的《大江东去》,反映常德保卫战的《虎贲万岁》,介绍家乡游击队奇袭日军的《巷战之夜》,抨击国民党当局贪腐的《八十一梦》,歌颂八路军抗日事迹的《水浒新传》,以及战后反思的《巴山夜雨》等,因此,他被誉为"抗战文学第一人"。而这些抗战作  相似文献   

14.
在九一八事变60周年前夕,建国以来第一个专门以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季刊——《抗日战争研究》在北京创刊。《抗日战争研究》是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辑的。聂荣臻元帅为该刊的创办题字:“研究抗日战争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伟大胜利,辽宁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辽宁电视台共同拍摄一部历史专题片《抗日烽火在辽宁》。 3月29日,我有幸随同辽宁电视台摄制组的同志赴本溪市拍摄  相似文献   

16.
1935年秋,蒋介石命令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参加对红军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围剿”,企图达到既削弱东北军又消灭红军的“一箭双雕”的目的.不料一年之后,红军和东北军携起手来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这一历史转变过程中,时任红一方面军司令员的彭德怀以其文韬武略、抗日坦诚,为红军和东北军的抗日合作打开了通路.这一段历史,由于彭德怀在1959年后蒙冤20年而鲜被提及.即将于今年4月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彭德怀传》第八章第三节《联友军共赴国难》记述了这一长期被隐没的史实.我们特征得《彭德怀传》写作组的同意,在本刊提前予以刊载.《彭德怀传》是第一部全面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彭德怀76个春秋曲折坎坷、波澜壮阔生命历程的历史长篇.其第八章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审蒋宝华撰写.  相似文献   

17.
何顿 《学习导报》2012,(13):63-63
原来那部《抵抗者》,就是写常德会战和衡阳保卫战的。那天是清明节,记得是个非常平和的日子,我只身走近那座庄严的抗日英烈纪念碑,把我刚出版的《抵抗者》,一页页撕开,放在碑下,点燃,边烧、边默祷:我来祭奠你们,当年你们在抗击日本侵略军上很英勇,没给湖南人丢脸,我为你们写了这本拙作。不一会,上来一些游客,说一口怪怪的普通话,他们是来自中国台湾的游客,专程替自己的祖辈来衡阳,祭祀当年战死在这里的国军官兵。  相似文献   

18.
在主编《抗日时期北泉慈幼院通讯》时,收集到一张抗日初期,周恩来等14人在重庆沙坪坝的合影照片。照片线索是由一已逝合影者的女儿王赫,告诉上海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的作曲者之一阿克俭提供的。原注是:“抗日时期周恩来、邓颖超和天津朋友们合影于重庆”。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杨世元研究员亦告:该照片收入《南方局党史资料·群众工作》一书时,注记:“1939年1月周恩来到重庆沙坪坝南开  相似文献   

19.
日刊《国际问题》1987年7月号,刊登了一篇长文,题目是《中国抗日战争史观与研究状况》,就1985年以来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研究状况作了评介,提出了12个方面的问题,现摘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于2013年10月1日发表了题为《评拉纳·米德所著被遗忘的盟国》的署名文章,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霍华德·弗伦奇在文章中称,拉纳·米德所著《被遗忘的盟国》是一部关于中国二战经历的重要而令人信服的历史书。此书通过仔细考察中国在当年同盟国战争行动中的角色、中国人在自己的抗日斗争中所付出的常常吃力不讨好的代价,以及中国的战争创伤对国家战后发展的影响等,再一次让"谁丢掉了中国"这个问题具有了新意。作者在开篇写道:"几十年来,我们关于那场全球性战争的理解一直未能对中国的角色给出恰如其分的说法。即使在中国被考虑在内的时候,它也只是一个次要角色,一个在一场让美国、苏联和英国出尽风头的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