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隆德县山河乡王庄村位于山河乡西南2公里处,隆秦公路穿境而过。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共316户,1202人,有党员42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42元,与全县其他乡镇行政村比较,农民生活水平仍然偏低。  相似文献   

2.
<正>近几年,农二师三十四团七连职工王义夫妇依靠种棉、养牛,去年又种植了红枣,每年收入超过6万元。2007年,郭海燕承包了92亩棉花,籽棉单产270公斤,收入2万多元。一心求富的小俩口琢磨着利用农闲的时间,发展自营经济增加收入。王义到库尔勒牲畜市场作了详细考察后,决定选择饲养奶牛这个项目。王义小俩口饲养奶牛的想法得到了连队领导的支持,帮助他们  相似文献   

3.
农十三师红星二场园艺四连葡萄种植职工王军宝,有—个和谐幸福的三口之家.一家人生活得美满幸福,夫妻俩人和睦相处,勤劳致富.王军宝在园艺四连东一斗承包了10亩无核白葡萄,去年积极响应团场、连队的号召承包了一座温室大棚.  相似文献   

4.
5.
6.
7.
“2007年,我一年养蚕只养三季,一季就一张纸,全年才卖1000多元。而今年,我一开始就养了八张纸,第一季就卖了7000多元。”6月13日,乐至县童家镇五通村村民廖素珍爽朗的笑声道出了心中的感激,“这可多亏了党员文印呀!”  相似文献   

8.
致富路上     
王克福养獭发财的事儿,在辽东山区闻名遐迩。他富了不忘乡亲,带领大家走共同富裕路。仅1993年养獭一项,全村人均收入增加400元,1994年又增加1000元,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在小康路上,连续两年迈出两大步。 1979年,王克福挑起凤城市凤城镇西街村党支部书记这副重担之后,就把带  相似文献   

9.
致富路上     
墓地旁开餐馆农妇年赚20万杨艳丽是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赵寨人,由于家庭贫困,初中毕业就回家务农了。1997年5月,杨艳丽与同村的杨海水结婚。后来杨艳丽在一家小工厂当临时工,每月工资只有400元。2005年清明节,杨艳丽下早班后匆忙往家里赶。走到半路,她看见在不远处那块坟地里有许多人在  相似文献   

10.
她叫邓慧兰,是农二师二十九团园十连的职工,也是团职工代表。由于她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198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1年她调入园十连后,承包了60亩香梨果园。在果园状况非常差的情况下,她丝毫没有因为果园收入差而放弃生产。丈夫是一名监狱干警,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照顾不了家庭  相似文献   

11.
农一师十团四连职工高碧除承包一份地外,又发展起庭院养畜,年纯收入达7万多元,过上了小康生活。在十团像她这样的职工有近千人,他们在团场的引导下,在致富路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相似文献   

12.
致富路上领头雁张文智,李同举只有282户人家的宁县任村,过去穷得叮响,如今却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要问这个村为啥变化这么大?富裕起来的农民会诚恳地告诉你,这是村党支部书记许明学带领大伙苦干出来的。今年50开外的许明学,担任村干部已30个春秋了.为了改...  相似文献   

13.
在富顺县境内海拔最高、峰峦起伏、草深林茂的青山山脉上,有一位常年放牧着1000多只黑山羊的牧羊人,他就是全国劳模--申吉荣.  相似文献   

14.
正付江录是十三师火箭农场的个体工商户。他先后成立了哈密江盛有限责任公司、哈密鼎舜有限责任公司,他用自己200多万元的资金帮扶了近40人脱贫致富,其中有八名火箭农场的少数民族兄弟在他的倾情支持下,从一无所有踏上了小康之路。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我们工作的职能是"团结、帮助、引导、服务",只有各民族企业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带来经济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实践》2017,(6)
<正>随着智慧党建工程的深入推进,鄂托克前旗有效解决了把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结合起来、统筹推动的问题,使智慧党建的触角延伸至全旗的每个角落,在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大显身手,实现了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与推动经济跨越发展双促进、双丰收。"支部+企业+基地"让收入"水涨船高"城川镇麻黄套村曾以种植玉米为主,农牧民收入单一,增收空间有限。在一次党建课堂的学习中,视频里的马铃薯  相似文献   

16.
佘永刚是呼盟扎兰屯市牛亡牛沟乡前进村十三方屯一名普通农民党员,在牛亡牛沟乡方圆几十里的土地上,人人都知道他是个科学种田的能手,多种经营的典范,致富路上的带头人。1979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给佘永刚带来了施展才能的契机。他挤出时间学习科学知识,订阅了《农村科技报》、《农民文摘》、《果树栽培技术与病虫害的防治》等大量适用科技刊物。用学到的科技知识去指导农业生产,在自己的承包田里大搞科技示范。佘永刚首先对自己的承包田进行综合治理,统一规划,形成渠成系、林成网、田成方、路相通的格局,然后他将玉米…  相似文献   

17.
38岁的赵江芬是通化县大泉源乡新胜村的农民党员。3年前,她看准了冷饮行业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致富门路,便到处筹集资金,跑银行贷款,开办了新胜饮料厂。饮料生产配料是关键,只有初中文化的赵江芬决心自学。她买来了有关技术书籍,一学就是大半夜。掌握了理论,又经过上百次试验后,她的配料终于成功了,经技术监督部门检验,质量完全合乎要求,她也成了配料技术员。她办企业坚持信誉至上、质量第一的原则,生产的饮料很受欢迎,当年创产值30多万元,收人10多万元,上缴税费4万多元。不久,她又创办了豆油加工厂,既解决了农…  相似文献   

18.
1992年,刘述珍和丈夫陈跃辉从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来到了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边远团场,从一个年轻的姑娘到中年妇女,20年的戍边生涯,锻炼了她坚强的毅力,造就了她无怨无悔的戍边情,在二师三十六团五连扎下了根。她抓住团场种植结构调整的大好政策,从信息咨询开始,大胆种植,大胆实践,精心管理,一步步将理想变成现实,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圆了致富梦。2005年,刘述珍和丈夫陈跃辉承包了40亩连队  相似文献   

19.
提起徐明国夫妇,农十二师一○四团蔬菜站的人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一个从四川来疆的打工仔,能住上舒适的楼房,有自家运输车,还雇用了4名打工仔……这富裕生活的取得和他们善动脑筋、敢于拼搏、不怕辛劳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1993年,徐明国携妻儿来到农十二师一○四团蔬菜站。初来乍到,不懂得蔬菜种植技术,面对困难,徐明国夫妇犯了难。在团工会、站领导及技术员的帮助下,徐明国同妻子一起  相似文献   

20.
46岁的王书阁,来到农三师四十六团二连已有10个年头,他凭自己倔强的性格,勤劳的双手,实现着自己的梦。2006年,他承包的34亩棉田,籽棉单产380公斤,收入8900元,新植枣园95亩,套种经济作物收入5.8万元,畜牧业和农用机车收入2.8万元,全年收入近10万元,连续多年被团评为致富能手、先进生产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