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被害人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岳 《法学研究》1986,(4):64-67
被害人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有其客观必然性。犯罪学研究的是犯罪问题,犯罪事件一般包含有犯罪人和被害人。过去,犯罪学只注意对犯罪人进行研究,而对犯罪侵害的对象受害人则完全忽视,使一个问题的二个方面出现了极大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2.
被害人概念在被害人学中和刑事诉讼法学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并体现为不同的范畴,本文先通过分别界定被害人在被害人学中和刑事诉讼法学中的含义特点,再立足于学科主旨来论述两者的区别,指出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控制预防犯罪。  相似文献   

3.
康树华 《中外法学》1988,(2):40-44,34
<正> 作为被害人学研究对象的"被害人"扩展到何等范围?或者当研究"被害人"时在其方法上有何特点?以及对被害人所进行研究的学科可能建立独立的学科吗?抑或只将其限于犯罪学范畴之内?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时至今天各派仍在争论。在我国近年来发表的文章中,对被害人学也有所提及,引起一些读者对此极大兴趣。因此,我们想就"被害人学"最基本概念以及最近的动向等问题,稍加介绍。  相似文献   

4.
肖雯 《法制与社会》2011,(29):298-298
一直以来,被称为诉讼法理论领域之“哥德巴赫猜想”的诉权理论几乎是民事诉讼领域的专属研究研究课题。但笔者认为,诉权这一通过进行诉讼、实施诉讼行为、请求法院通过审判维护自己权益的权利,应当具有宪法性权利的属性,同样适用于其他诉讼。对于刑事诉讼而言,作为犯罪的直接侵害对象和诉讼的主体,被害人应当具有诉权,在刑事诉讼中享有参与程序、交涉诉讼结果的更多权利,这将对刑事诉讼的变革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立法上没有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对被害人的保护和救济有所忽视。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既是保障人权,实现司法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司法和谐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剖析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价值,并提出我国构建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9月份,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刑事审判工作的决定》,要求探索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努力使被害人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暴力刑事犯并没有经济赔偿能力,他们实施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恶性犯罪后,给受害人及其家属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从张君抢劫杀人案(杀死或伤害50余人)、杨新海流窜杀人案(杀死67人)到邱兴华案(杀死11人),几乎没有一个被害人获得过被告人的赔偿。而已经开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试点工作的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该省无法执行的刑事被害人赔偿金额高达数亿元。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到底应该何去何从?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努力促进该项工作得以全面试行,本刊邀请刑事审判庭的几位法官就此问题畅谈了自己的想法,对救助资金的来源、救助对象的范围、救助的标准以及救助金的申请、审批、发放程序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或许读者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刑事诉讼的目的是保障人权、惩罚犯罪。保障人权,既包括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保障,理应也包括对被害人人权的保障。然而由于制度的缺失,长期以来,刑事被害人的权利并未得到有效保护。犯罪分子带给他们的是心灵上永远抹不去的伤痛。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地关注的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而忽视了本来应更受保护的刑事被害人权利。这让我们不能不去关注刑事被害人的权利救济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的介绍了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并针对该制度的价值取向着重对刑事被害人救助对象的范围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相关司法工作的开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被害人陈述的证明作用,在强奸案件中,显得尤为重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正确认识和运用强奸案中被害人陈述,对于正确处理强奸案件,准确、及时地惩罚强奸犯罪分子,是会大有裨益的。本文就此试作初探。 一、强奸案中的被害人 弄清谁是强奸案中的被害人,才能明确哪些人的控告、检举和揭发,具有被害人陈述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新刑事诉讼法第170条第三项规定,被害人有证据证明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被害人有权向人民法院直接起诉,人民法院应当受理。第145条规定.被害人对人民检察院维持不起诉决定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不经申诉,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人民检察院应当将有关材料移送人民法院。这两方面的案件,无论从其特点,还是从司法保障方面都与公诉案件及传统意义上的自诉案件.如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以及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  相似文献   

11.
被害人学与犯罪学之间关系的辩证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维俭 《河北法学》2006,24(7):30-34
被害人学与犯罪学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学界的一个宿疑.该理论问题非常根始终莫衷一是.如果将发展变化、整体宏观的辩证思维运用于该理论问题的思索,问题可得迎刃而解:两学科之间的关系是发展变化的,且终应走向学科整合.  相似文献   

12.
犯罪被害人学视阈中的被害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刚 《犯罪研究》2014,(6):10-19
传统犯罪学研究遵从"犯罪中心主义",作为犯罪对象的被害人长期未受重视。犯罪人、被害人和犯罪行为是犯罪学的核心要素,绝大部分犯罪中都存在犯罪人和被害人互动的现象,忽视被害人的犯罪学研究进路是片面的,不可能全面揭示犯罪原因及提出科学的犯罪预防对策。犯罪被害人通常在生理、心理、社会或行为等方面存在一些被害性因素,导致自己更容易成为犯罪的侵害对象。通过对这些被害性因素的分析,结合部分常见犯罪的案发特征,提出被害预防的有关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朱文菊 《法制与社会》2010,(23):57-57,83
本文主要论述了刑事被害人的概念及在附带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当前刑事被害人民事赔偿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保障刑事被害人民事赔偿权利实现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发案率高、危害性大且犯罪类型多的特征.在司法实践中,并非只要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物的行为,均被认定为诈骗罪.行为客观事实是否被认定为诈骗,还需从刑法教义学立场进行检视,从被害人自我保护和刑法最后手段原则展开研究.被害人教义学中的被害人错误认识与法益保护存在着一定...  相似文献   

15.
16.
谈被害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地位和权利是比较特殊的,心理状态也是很复杂的。如果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中能够加以正确的认识和对待,那对于我们办案质量的提高是会大有帮助的。现就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谈谈个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一、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和权利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权利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在某些方面虽也有其相同之处,但总的来讲,是大不相同的。首先,和证人比较: 在揭露犯罪、证实犯罪、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这点上,被害人的陈述和证人的证言是相同的。因此从广义上讲,它应该包括在证人证言的范畴内。在公诉案件中,被害人也确是被作为证人来看待的。可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却没有这样去规定,而是把它单独规定为六种证据之一。这是因为被害人不仅能陈述有关案件的事实情况,而且他和木案有切身的利害关系,要求惩罚罪犯,赔偿损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方面他是和证人大不相同的。他的诉讼地位,一方面是证人的地位,同时在自诉案件和附带民事诉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人民法院在受理和审理刑事案件时,有的自诉人因权益被侵害而提起诉讼,即自诉案件;有的被害人在法院审理过程中,要求被告人赔偿经济损失,形成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新刑法颁布和实施后,对被害人或附带民事原告人权益的保护愈加广泛,此类案件将会有增无减。认罪行的种类划分,与被害人或附带民事原告人合法权益有关的犯罪主要是:1.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金融诈骗罪、扰乱市场秩序罪、侵犯知识产权罪;2.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中的杀人罪、伤害罪、强奸罪、非法…  相似文献   

18.
在诈骗罪的认定上,“被害人释义学”以被害人过失充当免除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根据,这虽然有助于限缩处罚范围,但却存在刑事政策与刑法释义学上的双重缺陷。在刑事政策上,“被害人释义学”既使刑法的规范效力陷于不稳定的状态,又有悖于我国立法者和司法者的立场。在刑法释义学上,它不符合诈骗罪“类型化的间接正犯”之学理结构,而且会造成罪刑失衡。这一观点的出现,乃是更改了“怀疑”的词义和压缩了被害人同意的适用范围所致。词义以及术语含义的改动,增加了公民对于刑事后果的预见难度和刑事不法认定的恣意。在维持被害人怀疑和被害人同意的既有认识框架的前提下,不存在“被害人释义学”的适用空间。诈骗罪以针对财产转移条件的信息支配为其本质特征。在默示诈骗、不作为诈骗以及价值判断等情形中,信息支配论皆有适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被害人承诺新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被害人承诺的关键应该是结合中西方犯罪论体系发现其基本意义并进行适当的归属。应该从实质的违法性理论出发,以利益衡量说为主导,综合考虑社会相当性原则,从而对被害人承诺的本质进行界定。被害人承诺作为正当化事由之一,它与犯罪构成的逻辑层次问题关系到我国整个犯罪论体系结构的合理性,是否必须重新解构,需要考察中外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与整合性,不应当进行简单的排列组合。  相似文献   

20.
论犯罪被害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犯罪学只研究犯罪和犯罪人,而忽视了作为其产物和对立面的被害和被害人。这样研究犯罪现象、犯罪成因及其预防,其结论只能是片面的。此为犯罪学的一元研究时代;二次大战后,从传统犯罪学母体中分离出一门新学科——被害人学,从而使犯罪学研究建立在加害—被害、犯罪人—被害人二元互动的双轨之上,为分析犯罪现象、查找犯罪原因以及设定犯罪预防,奠定了更为科学的理论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