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迫使人们重新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类目前要共同面对的紧迫话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在理论上超越了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在实践中为我们重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人类中心主义的再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祥金 《理论学刊》2005,42(4):62-65
坚持还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由来已久。当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时,学术界和思想文化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诘难之声便不绝于耳。但人类中心主义的存在既是必要的又是合理的,关键是要从人的发展、生成中去把握和理解"人"本身,全面而准确地理解人类中心主义。本文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演进的分析,探讨了问题争论的思想实质,然后对其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人类中心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人类中心主义问题涉及它的内涵及表现形态,在这两个问题上学界都存在分歧。对于人类中心主义是否是全球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否应该对当代环境问题负责,学者们也看法各异,有必要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危机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实践上也是不可能的。现代生态人类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追求人的利益,这是应该走入的理性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4.
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理性的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仁平  彭坚 《求实》2004,2(12):43-45
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虽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等方面存在诸多误区 ,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是不可否定的。在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的今天 ,清算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消极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不应抛弃人类中心主义 ,而是应该继续高扬人类主体性的旗帜 ,扬弃传统人类中心主义 ,走向以坚持人的尺度与自然的尺度相统一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理性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5.
儒家是一种仁爱型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道家是一种超人类中心主义的无为主义生态伦理观,佛家是一种破妄型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这三种生态伦理观对全面深刻地认识当代持三种不同立场的生态伦理学说,即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反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和超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生态伦理学说,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供借鉴的、极有价值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6.
“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主客体关系、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的权利和道德关怀对象等问题的理解存在着偏差.而其泛主体论、泛价值论和泛道德论恰恰造成了主体的缺失、价值的缺失和道德的缺失。“非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鸟托邦”式的幻想。  相似文献   

7.
当前,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问题是当务之急,但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传统人类中心主义难以走出旧的发展困境,而自然中心主义面临“反客为主”的非合理性。因此,要想解决人类的“生存困境”,使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就必须确立一种科学合理的主体性原则,即建立“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标志着人类生态伦理观念的一大进步,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只有以"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与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人类中心主义问题上的种种争论,本文提出区分世界观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价值观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前者把人看成是世界万事万物的中心和世界运动变化的目的;后者则认为人类的中心地位是一种价值立场而不是一个自然事实.文章从哲学史的角度分析了两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渊源和历史演变,并着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进行剖析,指出世界观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虚假的独断论,而价值观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则是一种必要的价值前提.走出环境危机的出路在于抛弃世界观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价值观上的自我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0.
儒家以人为天地心、天地为人身的信念,开示出人必须要为自然万物负责的独特思路。依循此思路,可见出儒家许多核心命题,如“忧患意识”“内圣外王”“仁民爱物”等都蕴涵了人类有承担爱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儒家“爱有差等”观念使人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自然责任是不相同的。这些内容使儒家生态伦理立场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有着较大的差别。依照儒家生态伦理立场表现出的“责任”特征,可将其概括为“人类责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1.
儒家以人为天地心、天地为人身的信念,开示出人必须要为自然万物负责的独特思路。依循此思路,可见出儒家许多核心命题,如“忧患意识”“内圣外王”“仁民爱物”等都蕴涵了人类有承担爱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儒家“爱有差等”观念使人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自然责任是不相同的。这些内容使儒家生态伦理立场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有着较大的差别。依照儒家生态伦理立场表现出的“责任”特征,可将其概括为“人类责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2.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合理形态,它既是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特别是近代理性人类中心主义的辩证扬弃,又是对自然中心主义合理因子的吸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是当代生态危机的产物。本文简要介绍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及其主要形态、实质内涵、遵循的原则,以及作为可持续发展生态价值观基础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对非人类中心主义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进行辨析与批判的基础上,生态马克思主义在生态价值观方面坚持捍卫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并给予其全新的阐释。文章在梳理生态马克思主义对各种思想的分析批判的基础上指出,这种新版人类中心主义是我们当前所需要的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要解决当代全球问题,走出人类困境,寻求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途径,必然要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审视、思考。本文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表现形态及其对人类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和研究,以阐明我们对人类中心主义应该采取的态度——扬弃,其结果使我们必然走进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必将把人类发展带入困境而难以自救.唯一的出路就是抛弃人类中心主义,承认自然界的固有价值,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和谐发展观.  相似文献   

16.
人类中心主义的症结在于这一看起来天经地义、毋庸置疑的常识观念在面对现实与历史问题时陷入了种种困境。人类中心主义采取一种主体主义的模式去定位人与自然关系,这严重局限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应当是确立在共同的生活世界基础之上的主体间性关系。人类中心主义所持的强烈的工具性及功利性态度使得生态价值难以转换为生活世界的内在价值,直接妨碍了人们理解自然与生活世界的内在关系并形成一种健康成熟的生活态度。人类中心主义作为立论前提的实践活动本身就需要作出深刻反省。实践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人类所具有的实践能力并非人类的特权,而是人类的职责。反省人类中心主义其实也是对“现代性”的反省,更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自觉批判。  相似文献   

17.
秦廷国 《学习论坛》2007,23(12):20-23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应把以人为本的"人"理解为具体的、现实的个人。作为一个价值命题,人类中心主义既是必需的,又是必然的。以人为本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视域不同,但在根本价值意义和取向上,二者又是相通的。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容易引导出模糊的认识论一种是传统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观;一种是以人类生存为最高目标的新人类中心主义观.我国经济政策的不断更新正是人类的认识从狭隘的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到"以人为本"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化的演进过程.我们应引导和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扬弃狭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考察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详细分析三种历史形态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及其各自与当前生态危机的不同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必须"走进"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关注生态危机、保护生态环境之时,西方学界也产生了关于“人类”与“生态”何者为第一位的价值争论,造成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两种生态观的截然对立。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自然观出发,首先对这两种生态观的价值、思维和限度做出阐释与比较。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内在矛盾也要求我们必须超越两者的对立,充分挖掘并吸收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资源,并借鉴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有益成果,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