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莹 《学理论》2012,(15):7-8
笛卡尔致力于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企图建立起确定的知识体系。他涤除了旧哲学的偏见,构建了全新气息的新世界的哲学。他运用普遍怀疑的方法找到了新哲学的阿基米德点,又通过直观与演绎的方法建构了确定性的知识大厦,体现了哲学数学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概论》)中有部分基本概念界定得不够科学。经过认真反思,提出重新界定的建议。但这种建议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是否合理还需经过相关专家和学者们的批评和检验。  相似文献   

3.
李秀娥 《学理论》2013,(14):223-224
《四头狮子》以滑稽的闹剧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一群恐怖分子自杀的事件,从剧情上对传统的恐怖主义的颠覆,揭露一群生存于现代化的人们的生存境遇,通过他们滑稽化的行为来反思,在大声的捧腹笑过之后,为他们的行为感到惋惜,这是含泪的笑,这是无奈的悲剧,现实带给我们的无意识。它不仅是宗教对抗现代化的问题,更是现代人类生存的共同悲剧。  相似文献   

4.
以欧盟《统一食品安全法》和专门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的相关指引以及其他与欧盟食品安全风险监管有关的政策为主要考察对象,可以发现欧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四项,即科学上的卓越性原则、独立性原则、透明性原则和公众协商性原则。通过评析这些基本原则的主要含义、之所以成为基本原则的原因以及这些基本原则得以实现的具体机制,可以发现它们已经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原则,这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5.
白八斤 《学理论》2009,(30):122-123
《社会学的想象力》已经成为社会学领域公认的经典,很多人能够从中根据自己的需求汲取养分,却忽略了作者原初的关怀,有大材小用舍本求末之嫌。事实上,米尔斯所关注的“公众论题”就是自由与理性这一人类所普遍珍视的价值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没有转变为公众论题。他正是呼吁社会科学家们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重新回到对自由与理性的关注上来。  相似文献   

6.
米兰·昆德拉是享誉全球的法籍捷裔作家,他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其艺术才能的集中体现,也是在中国拥有最多读者的一部作品.通过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人生遭遇,管窥昆德拉对存在的诗意之思.  相似文献   

7.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指责古典经济学的范畴是非历史的,而没有将其看成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在阿尔都塞看来,这一"历史的责难"并不是马克思最终的批判,且引起了极其严重的误解:把马克思的"历史"概念混淆为历史主义。一切历史主义的基本结构就在于黑格尔历史概念的同时代性,这种同时代性被作为理论条件强加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结构。于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重新变成了意识形态的历史概念。在阿尔都塞看来,马克思的"历史"是以社会整体结构为基础的一个"没有主体或目的的过程",《资本论》构成了"真正的历史科学"。它所追求的完全不是理解作为历史的结果的社会的产生机制,而是理解这种结果即现存的现实社会产生社会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孔金平 《行政论坛》2003,(2):F003-F003
《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康之先生的一部力作。该书通过对公共行政一系列经典理论的历史考察,揭示了现代公共行政的“思想模型”中的各种缺陷。书中采用了理论与实践一体性的视角,富有创见地认为整个20世纪公共行政的理论和实践的根本缺陷在于放弃了伦理向度。对于公共行政的这一缺陷的救治问题,作者从公共行政的制度、程序、行政人员的行为等方面提出了伦理化方案,特别是提出了在公共行政领域中拒绝权利这一大胆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庄子》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秋水》篇又被人们公认为《庄子》中第一等文字,作为《秋水》篇中一则著名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自然也属于极妙之作。庄子与惠施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梁之上,俯看儵鱼出游从容,因而引发联想,开展了一场人能否知鱼快乐的辩论。对这一话题,现有些学者发表论说,认为庄子与惠施的濠梁之辩反映了庄子与惠施的思想。但笔者认为,庄子与惠施的濠梁之辩涉及到了几个十分严肃的哲学问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并对此文的哲学内涵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0.
认识判断理性与实践准则理性是笛卡尔哲学理性的重要体现,"我"与"清楚明白"等一些基本原则都与这双重理性紧密相关。从这一点看,探究笛卡尔理性中的认识判断理性与实践准则理性及其之间的关系,从而展示笛卡尔哲学的理性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些人对社会主义在认识上产生诸多困惑的主要原因,在于认识的片面性,本文着重探 讨了社会主义的10个辩证统一,即客观规律与历史定位、实质与名称、“够格”与“不够格”、经济与政治与 文化、共性与个性、前进性与曲折性、静态与动态、纯与不纯、成绩与问题、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2.
石灵慧 《学理论》2014,(15):26-27
在马克思早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著作中,他以世界历史的宏伟视角深入去思考德国现实问题的出路,通过阐述"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指出了"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它们之间的统一关系以及实现德国人的解放的理论批判的最终价值诉求,同时马克思还着重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以及它的历史使命,即揭示出了它才是带领人民进行彻底革命解放事业的领导阶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哲学思想,在我国国内多被解释为“实践唯物主义”或传统教科书意义上的“新唯物主义”.重读《提纲》的第一条,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新哲学,肯定了唯心主义从而发展了人的能动方面,批评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只从客观和直观方面来理解现实的片面性,因此,应将《提纲》的哲学思想解读为“实践主观能动主义”或“主观能动实践主义”.这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在于突显和阐扬马克思哲学的人的内在主观本质力量和外在实践本质力量的统一.这一新哲学的“党性”立场,即“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一哲学思想的自我来源,即青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和《巴黎手稿》.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必须以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为保障基础,但我国义务教育资源的地域分布及分层分布长期处于不均衡状态,导致诸多负面社会效应。把握新《义务教育法》精髓,矫正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是实现社会公平所必需。  相似文献   

15.
很多生态批评家认为马克思在实践生活和伦理道德领域假设自然条件的无限性,支持技术乐观主义以及人类征服自然的主张,并由此将马克思归类为反生态的思想家。保罗·伯克特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为理论依据,从共同所有制的管理责任、自由时间的扩展以及劳动、需求体系、财富的衡量标准等方面,论证了共产主义基本则所内含的生态关怀和可持续性要求,进而反驳了生态批评家的错误认识。他尊重马克思的设想原则和论证逻辑,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逻辑所造成的生态后果,并揭示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宏观视野。从总体来看,其论证思路、论证依据对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事业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一书的核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命运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围绕此问题,德里达在文中表达出这样一种思想:"马克思的幽灵"作为一种活的精神,其强大生命力在于它代表着一种伟大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它的"现实性",更在于它的"可能性"。正因为这种可能性,马克思主义才不断发展。我们应以一种与时俱进的态度、一种"可能性"的视域去理解马克思主义,从而推进其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陆鹏飞 《学理论》2008,(24):48-49
舍勒认为,爱在人的存在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是人类认识世界并做出意识行动的前提。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舍勒"爱"的理论,一是舍勒"爱"的理论溯源。二是人命定要去"爱",舍勒认为爱是一种先验的、客观的爱,是超出了人的意志范围的爱,人命定要去"爱"。三是舍勒"爱"的魅力,舍勒认为普遍的爱的秩序是有等级的,要达到等级高的爱,只有通过对上帝的信仰,否则这种先验的普通的爱就会陷入紊乱。舍勒从价值秩序的直观中洞悉到了社会问题的症结,所以他要激发人们对上帝的无限的爱,使人意识到自己真正的使命,在实践中重建爱的秩序。  相似文献   

18.
龚金红 《学理论》2012,(2):24-26
尼采的生命哲学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学者大都从尼采中期和晚期的著作中研究尼采的生命哲学。通过对形而上学历史的分析,再以尼采《悲剧的诞生》这部早期著作为例可以说明尼采的哲学是依照历史发展而来的,他一生的生命哲学思想具有统一性。尼采哲学的首要贡献是实现了存在哲学向价值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焦建平  田海 《各界》2008,(6):95-96
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曾经用他的作品为读者创造了许许多多的鲜跳活泼、具有顽强牛命力的文学形象,奏响了一曲曲生命的赞歌.他在作品中对于生命的意义以非常积极的诠释,对于生命本身的崇拜与礼赞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0.
冯倩倩  萧诗美 《理论导刊》2024,(4):97-103+116
“现实的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的核心问题域也是“人的问题”,他不仅关注“人的问题”,更要解决“人的问题”。现代性中“人的问题”在马克思所生活的资本主义时代着重表现为人的异化境遇。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论证“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这三者的逻辑联系,对“人的问题”的困境给予解答。他首先把异化劳动同私有制联系起来,分析异化劳动的产生和发展及其与私有财产的关系,进而强调要结束人的相互异化必须消灭异化劳动、废除私有财产,而其解决之道正是促进人的本质的复归、实现人的解放的共产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