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周博 《学理论》2013,(13):41-4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人们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却与物质方面的需求开始拉开了距离,是否我们可以反思——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存不存在异化?运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解释当代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中的社会现状问题,即主要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出现了私营企业这一资本主义的因素做出解释,同时探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基于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状况所具有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谭秀玲 《学理论》2012,(7):49-50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主要有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等四个方面。主要通过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概念来分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赫斯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之一,对于马克思思想的影响是重大而复杂的,对于赫斯影响的研究不仅是要给赫斯以正确的定位,更是要理清马克思的思想脉络,肯定马克思的思想价值。试图在对前人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释赫斯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以及马克思对赫斯的超越,从而更进一步明确马克思思想的整体发展框架,深刻解读马克思哲学的伟大贡献与不可比拟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尔库塞对“工业发达社会”的批判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玉霞 《理论探讨》2003,1(6):42-44
在《爱欲与文明》和《单向度的社会》这两部著作中,马尔库塞通过把弗洛伊德的"爱欲论"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相结合,分析当代"工业发达社会",得出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是"爱欲受压抑的社会"、"攻击性的社会"、"一体化的社会"、"集权主义的社会"。虽然马尔库塞在某些理论和认识上存在着欠缺,但瑕不掩瑜,这些理论不仅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一些诸如“内卷”“躺平”“打工人”“蚁族”一类的网络用词层出不穷,持续引发社会热议。“反劳动”的话语势头最先在被城市焦虑笼罩下的群体中弥散开来,逐渐内化为思想上的低欲望,外化为行动上的懈怠和停滞,“反劳动”的社会症候逐渐显现,劳动意义随之呈现出一幅贫困图景。社会意识领域的问题究其根本要从社会存在领域寻找原因。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劳动本质的探究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指出共产主义实现路径。现阶段,“反劳动”社会现象的出现恰恰说明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异化劳动的问题仍然存在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日益严峻。因而,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的视角探寻新时代的劳动现象与劳动意义,既是对劳动正义的匡扶,也是继续探寻人的本质复归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付巍 《学理论》2010,(10):72-73
马克思在他所处的时代深入考察了社会生活中异化现象,以异化劳动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不仅分析了异化的根源、表现形态,还对消灭异化的社会条件以及途径作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但是马克思没有停留在对异化现象的表面分析,而是深入到了异化产生的经济根源,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并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通过对劳动与资本的形而上学本质的揭示和批判展开了对现代社会的现象学思考.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认识现代社会本质以及走出一条属于人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数字劳动日益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从马克思资本批判的视角看,数字劳动的产生和扩展是嵌入在当代资本形态的数字化转型之中的,其本质是数字资本将人的数字化活动及其产物进一步改造为社会再生产的中介环节,使资本扩张与主体生产建立更为紧密的关联。数字劳动异化意味着资本权力借助数字技术更隐蔽地渗入社会关系和生命过程,深层规范着人的欲望和个性的再生产。扬弃当代资本主义中的数字劳动异化既不能通过放弃数字技术的应用来实现,也不能通过技术加速的方式来完成,而是要将技术治理和资本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更新主体的劳动观念、规范数字技术应用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马克思系统地提出了其异化概念和理论,其中的"技术异化"观点主张社会中若不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由于机器某种特定的使用方式使得工人这一群体受到了压迫和折磨,进而变成了制造剩余价值的单一机器。在马克思异化思想的视角下,以现代科技带来的教育上的"异化"现象为例,将异化理论用于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4,(31)
马克思从劳动的角度论述异化理论,揭示工人同劳动产品、劳动活动、类本质及他人之间的异化关系。作为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贾格尔从性别的角度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女性异化的四个维度,认为商品拜物教和资本主义父权制是导致女性异化和遭受压迫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应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传统。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消费主义思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指认异化消费为人在资本制造的虚假需要下对异化劳动的补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异化消费的批判以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为分析起点,探明资本主义制度是异化消费的逻辑必然;以批判人的需求异化为逻辑中介,判明异化消费是一种异化的主体存在方式;以人的存在方式重构为价值旨归,指明微观层面在于价值观念革新、重建人的需要理论、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宏观层面在于社会结构变革、用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兼具批判和重构的逻辑理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分工理论的社会关系分析向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志山 《理论探讨》2003,1(6):28-32
社会关系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理论中轴",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实际上内涵着人类不断建构、解构和重构社会关系的理论底蕴。由于分工意味着生产条件和劳动者在不同生产领域和不同主体之间的匹配关系,它"决定着生产的全部性质和全部运动"。马克思对分工所作的社会关系分析,其基本意涵在于:从分工与生产劳动特别是异化劳动的内在联系、分工与所有制形式的内在联系、分工与社会关系共同体、分工与世界历史的内在联系等角度来加以考察,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其社会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6,(2)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其哲学中占有根本地位,异化或者说是劳动的异化这一问题贯穿马克思哲学的始终,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解决异化问题在于废除私有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异化问题。从社会合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这一角度出发,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进行社会合作,在于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公平原则,资本主义对于工人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违反了公平原则,因此导致了异化问题的产生,只有将公平原则作为发展政治和经济的基本原则,人的异化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早期构建了两条批判路线:一是以"绝对自由""哲学"和"人"等等为动力与主体的精神运动路线,即通常所谓的异化论批判;二是以"人民"和"无产阶级"为动力与主体的物质运动路线.异化论路线的完整表述应该是"本质"的"异化—复归",其形成起点是马克思博士论文中以"绝对自由"为"征服世界"的"心脏"的"哲学".在《神圣家族》之前,"异化—复归"路线一直并行于和嵌套着唯物主义批判路线,到《巴黎手稿》时被全面运用,并与唯物主义路线纠结为历史运动及其主体的四层嵌套关系,造成了尖锐的逻辑冲突.由于马克思从批判初期就逐步引入了历史运动的物质主体和动力,从而突破了种种虚假精神动力的束缚,并最终在《神圣家族》中初步确立了唯物史观,"异化—复归"路线则因其内在缺陷而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异化劳动”范畴的双重向度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化劳动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范畴或伦理概念,具有生命向度,它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历史向度。而生命向度与历史向度的连接点便是辩证法,辩证法超出了方法论的界限,构成了异化劳动范畴的问题结构。通过对历史的辩证把握,在历史的进程中,生命实现了自身的否定和超越,趋近于生命的自我实现;通过对历史进程中生命现象的辩证把握,历史获得了主体性的意义和价值。二者是本质同一的。只有总体性地从这双重视角切入,才有可能窥见异化劳动范畴的真实内涵以及其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院合宽 《理论导刊》2007,42(11):42-4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有财产的存在和发展有其特定的价值和必要性,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说明,私有财产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私有财产的消亡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消灭私有财产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一个极其艰难和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异化理论作为研究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马克思的思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深入理解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本情况才能对马克思主义的前后发展脉络有更加清楚明白的认识.通过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异化劳动概念以及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20.
辩证法是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的精髓。黑格尔通过批判和改造亚里士多德的主谓逻辑,为逻辑学融入了辩证法元素。他对传统逻辑的反思和批评,以及由传统主谓逻辑对主词的突出转换到对谓词的重视,实际上均根源于他的辩证逻辑之内在需求。从马克思的立场看,黑格尔把纯粹思维性和无任何规定性的Being作为起点与绝对的主体,并把其展开的过程把握为能动的"精神"对象性生成,这赋予了逻辑以动态性和历史性。事实上,"绝对精神"尽管有一个不断地生成和展开过程,看起来丰满无比,但这种丰满从来没有跃出过作为起点的Being或"绝对精神"的内在性自身:它缺少一个真实社会空间的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