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一种新的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观的立足点.在生态文明的新时期,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的建构,标志着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是新时代人类处理环境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是人类道德的新境界.当前只有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态危机已是人类面临的整体危机,生态危机是人类生态道德缺失所致,生态危机昭示重建生态道德价值的重要和必要。走出危机关键在于重建生态道德这一社会价值支持体系,首先,要在清算人类沙文主义错误观念下,转变人们生产消费中的不道德行为,树立科学的生态道德观;其次,要抛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整个社会集体生态意识缺失的状况,寻求社会生态价值支持;再次,要反思政府管理模式,探寻政府生态意志下的政策与管理规制,建立健全有利于推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批判,2005年以来福斯特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生态革命的文章。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为解决当今人类遇到的生态困境指明了方向,从根本上克服生态危机需要进行一场彻底的生态革命,即生态革命与社会革命同时进行,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社会。福斯特对生态革命理论的深刻阐述,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只有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方式,形成人对自然合理利用的价值观,进而确立人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道德责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一、担负树立人对自然合理利用的生态价值观的责任人类担负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责任,离不开人类自身的生态价值观的确立,价值观是支配人类实践的精神支柱之一。随着人类生存质量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由被动地利用自然向主动地利用自然再向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的转变;从人是自然的奴仆向人是自然的主人再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方式转变的深刻的变革。这种变化要求人类对自己的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顾悦 《理论导刊》2001,(1):52-53
本世纪40年代以来,人类从世纪环境破坏中认识到,任何一种巨大的力量,在它不受道德约束的条件下,非常容易被滥用,世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就属于这种情况。于是人们提出,由于人类拥有巨大力量,因而必须对大自然承担责任。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了以生态道德为理论基础的生态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西方学术界又称为环境伦理学,是由法国哲学家、医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A·施韦兹和英国环境学家A·莱奥波尔德创立的。他们主张,把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人与社会领域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自然应作为伦理学的一项基本…  相似文献   

6.
王晓琼 《学理论》2010,(4):21-23
面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伦理学从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角度对以往西方社会所坚持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反思与批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现代生态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从制度、技术、文化等层面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新的批判与重构,进而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新的变革方向。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的本质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面向生态文明,领导干部权力道德建设需要突出以人为本和关爱自然的精神理念,树立权力生态道德观。当前,生态文明视域下推进领导干部权力道德建设,需要从权力价值观、权力道德机制和权力道德领域等方面促进领导干部权力道德模式变革,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过程中,应注重生态价值,以生态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才能形成全面、长期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正《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的欧洲工业革命时代,当时的人类社会对技术的开发与运用处于初始阶段,环境问题虽已显露但没有全面爆发,因而并没有针对生态环境的系统性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本与生态破坏等思想,强调人的实践活动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调节作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重视对生态问题的研究,揭示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并提出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思想新发展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把协调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等方面作出了贡献.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值则在于强调和警示人类必须按生态平衡规律办事,和谐发展;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文明;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搞好生态经济建设,实现生态文明等.改革不合理的社会生产方式,既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要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通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历史任务,就要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全面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意蕴,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信用关系与企业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颖  胡洁 《理论导刊》2005,(6):12-14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由于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市场体系不健全、信用制度不完善、法规体系不完备等原因导致目前社会普遍信用不足,而信用缺失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生存发展、经济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快道德、制度、法制建设,强化契约理性,健全市场体系,建立有效的信用约束机制、信用保证机制,加强信用管理,改善信用环境,从而形成一个广泛的社会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3.
实践业已成为人们认识价值本质的马克思主义新视野。在生态实践中人与自然间存在着客观的价值关系,判断这些价值关系的是非标准在于人的需要。同产生于人的虚假需要、过量需要和冲突需要的否定性价值关系不同,生态文明是生态实践中肯定性价值关系的集中体现,它的形成能够满足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人与人和谐与全面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由人与自然和社会有机统一的生态要素论、人与自然界物质变换的生态经济论、生态问题与本质的制度批判论、协调人类主体性与自然优先性的生态价值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社会论等理论单元构成的思想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5.
蒋德鸿 《学理论》2012,(15):1-2
系统介绍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基本内涵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阐明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并从劳动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分析了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基本过程以及人与自然与社会的系统关联性,形成了马克思生态思想体系。为人类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发展启示。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隐患和矛盾,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其中信用缺失就是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本文主要从信用缺失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出发,探索有效防范信用缺失的办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化建设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形成的,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使人类必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就产生了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认识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建设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随着环境破坏日益严重,我国在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不过在进行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要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方案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7,(7)
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出发,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在的依赖性与自为的能动性的统一。作为自然存在物,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性,但与此同时,人的能动性又使得人与自然统一于社会发展的物质资料生产关系中。马克思生态思想通过分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并且提出解决这些生态问题的方法,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制度的信用就是社会信用,它包括"道德信用"与"法制信用"两种基本类型或形式,社会信用体系就是由这两种基本信用所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因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必须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加强道德建设,法制信用与道德信用一起抓。这种理解将进一步推进信用理论的建构,对于目前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反映了人类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高度,也体现了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把握的新高度。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应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大力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培育生态文化以塑造全民生态价值观,从理念提升激发全社会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同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在国际社会的宣传阐释,积极弘扬人类共同发展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