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机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管理创新不仅需要政府发挥其应有作用,更需要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激发社会活力,使广大公民有序参与到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当中。文章分析了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含义,探讨了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政府回应机制、监督机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服务型政府意识,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明确政府角色定位,构建社会管理的多元化主体;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公民参与意识,提高公民参与能力;加强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制度化建设等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公民参与是实现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的政策执行中,公民参与大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这使得公民参与这种民主方式对公共政策的执行不具影响力,因而也失去了实质意义,所以我们鼓励公民有效参与。本文将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的现状展开分析,并提出公民有效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社会泄愤事件及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在我国已成为一个愈来愈热的研究话题.从政治学尤其是政治参与的角度来审视社会泄愤事件,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公民无序政治参与的表现.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体制性迟钝"导致怨恨的累积,公民社会稚嫩致使公民对公权力监督的弱化,盲从心态诱发集体的无意识,政府信息传播不顺畅导致信息传播失衡.因此,应增强体制吸纳民意的能力,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防范和疏导民众的盲从心态,畅通信息传播渠道,从而引导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减少社会泄愤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公民参与表明了一种全新的公民责任、权利以及治理的观念。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对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进而实现其良好的施行效果具有实质性的作用和极其重要的功能,公民参与是公共政策的基石。公民社会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是公民参与的载体。公民性是公民参与的内在支持和保证。伴随国家民主化改革的进程,我国应当培育公民社会,促进公民性的发展。国家的治理需要有一个讲道德、守法律的公民社会。依靠有良好公民性的公民社会,才能节约治理的成本。  相似文献   

5.
转型社会中公共政策的非制度性公民参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到现代社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治理模式、方式以及"形而上"价值理念的嬗变,也意味着治理凭借的工具———公共政策全过程的嬗变。突破或改变传统公共政策自上而下的过程,积极采纳公民建议以及推动公民有序参与,不仅是对公民主张个人权利和合法权益的集体"呐喊"的回应,也是新形势下公共政策拥有合法性权威的必要前提。制度性公民参与应成为主要路径和渠道,但当前我国制度性公民参与进程中相关法律缺位和制度不足,公民参与能力有限等造成制度性公民参与困境重重,相伴随的是非制度性公民参与频发,非制度性公民参与作为制度性公民参与的重要补充,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社会问题,但是其带来的"副作用"更让人担忧,如何规范、引导公民的非制度性参与,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当下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参与是一种广泛的参与,这种参与权利是宪法赋予的,是体现公民权的重要方式。公民参与是实现公意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式。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体现在公民参与渠道的多样化、扩大化。作为公民社会个体的公民直接参与并表达自身意见是未来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街政流程为线索,具体分析了街政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新公民资格培育、拓殖社区参与公共领域等五条加强公民参与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9.
刘宇彬 《学理论》2010,(1):44-44
政治参与作为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本文概括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社会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宇 《理论探讨》2007,(5):161-163
公民参与政策制定是中国在社会转型中的必然。社会的转型带来了一连串的社会背景的变迁,从各个层面上呼吁公民参与到政策制定中去,并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建立在公开讨论协商和公民、社会与政府共同参与政策制定的民主氛围。对于推进我国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具体社会背景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从而推动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和科学。  相似文献   

11.
公民参与作为公共参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体现出公共治理的基本价值;公民参与是治理理论针对西方民主制度的缺失进行反思后的一种回应;公民参与充分体现治理理论倚重的社群主义和合作主义的思想;新公民参与运动在实践上进一步丰富和推进了在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形式的创新,公民参与的可操作性在公共治理理论中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公民治理是更高层次的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社会管理创新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只有公民的积极参与才可以使社会组织有效发挥作用。在对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公民参与社会组织活动的现状,运用因子分析得出公民参与社会组织活动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因素,运用回归分析对其影响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在此研究基础上从公民、政府和社会组织三条路径提出包括教育宣传、制度引导、机制保障和行动落实等四个方面的引导公民参与社会组织活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公民网络参与促进了人大决策民意来源的多元化,增强了人大制度改革的内在动力,促进了人大的民主性;但网络参与的不均衡性、非理性、开放性、直接性等特点,也对人大制度的运行发展提出了挑战。为此,地方人大要通过积极探索创新信息公开制度、民意收集整合反馈制度、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制度、人大与网民对话制度、人大监督制度等,不断发展壮大人大制度的价值和潜能。  相似文献   

14.
当代西方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实践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董石桃 《行政论坛》2015,(2):96-100
当代西方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兴起与西方地方自治传统、地方分权改革和公民治理模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近年来,西方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实践路径在宏观上体现为地方治理结构的调整,在中观上体现为公民参与的制度化发展,在微观的操作和实施上体现为公民参与形式的灵活多样。借鉴西方的实践,推动我国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取得新的发展,同样可以从治理结构的调整、参与的制度化和形式多样化着手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5.
公民社会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就是国家或政府系统以及市场或企业系统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公民社会的组成要素是各种非政府和非企业的公民组织,包括公民的维权组织、各种行业协会、民间的公益组织、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同人团体、互助组织、兴趣组织和公民的某种自发组合等等。公民社会组织蕴含着巨大的社会管理功能,大力完善公民社会组织,积极推进公民政治参与是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向玉琼 《理论探讨》2006,(6):137-140
公民参与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从理性经济人理论出发,公民在理性地追求最大利益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政策远离公共利益的情形,即“政策悖论”。分析了“政策悖论”出现的原因,并试图提出避免“政策悖论”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郝玲玲 《理论探讨》2012,(5):153-156
政府公信力建设是转型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呼唤,更是当代政府改革模式变革的必然选择。深化政府公信力的理论研究,推进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践行步伐,对于转型期巩固和提高党和政府执政能力,营造和提升和谐官民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现实意义。面对转型期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现实挑战,必须尊重时代特征和要求,以现实国情为基本依据,以政治沟通为主要渠道,以公民参与为有效手段,理性选择适应于中国政府公信力建设和提升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王筱安  张雪泽 《学理论》2012,(31):29-30
当前我国正处于民主、法制建设的关键阶段,而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对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切实维护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途径。目前在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主要有投票、社会中介组织、网络、听证会、信访、民主座谈会等途径。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社会资本积累与公民政策参与的良性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新燕 《理论导刊》2008,31(2):50-53
社会资本与公民政策参与之间存在着结构性依赖和制约的关系,因而为我国公民政策参与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目前,我国的社会资本存在诸多缺陷,制约着公民参与.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我国政策参与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通过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加快发展公民参与的载体--民问组织,加强制度的有效供给等,从而形成构建社会资本积累与公民政策参与优化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制度环境:中国公民社会政策参与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中国公民社会政策参与的日益活跃和扩大化,直接得益于制度环境的改善。但是,目前的制度环境仍包含诸多障碍因素,主要是:制度环境的控制与限制取向制约了民间组织实力和规模的壮大;监管体制缺陷导致民间组织行政化和营利化;参与渠道不畅,非制度化参与呈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