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尤今是目前在中国大陆最走红的海外华文女作家之一,是位集作家、教师、妻子、良母、孝媳等多重角色成功地融于一身的杰出女性。 尤今的大名及作品,极具“炒作”盗版的价值。署名“尤今”著的黄书,在中国已有10种之多。这使她本人极为不满。 在新加坡文艺界中,尤今是一个知名度颇高的人物。这位现年43岁的多产华文女作家,也是一位酷爱遨游四海的有名旅行家,怀着对世界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执著追  相似文献   

2.
1 新加坡华文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坛,特别是东南亚华文文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80年代以来,新加坡华文文学开始走向世界文坛。许多作家,如尤今、王润华、周颖南、黄孟文、田流、骆明、流军、淡莹等等,他们的作品先后在中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版,并引起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读者与评论家的注意。新加坡华文文学这一变化,是和新加坡华文作家、新加坡华文文学团体的努力分不开的。作为新加坡重要的华文文学团体之一的新加坡文艺协会,在骆明会长领导下,立足本国,放眼世界,为振兴新加坡华文文学做了许多扎实的工作。在…  相似文献   

3.
浅析新加坡的华文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 ,华人占其总人口约76.9 %。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英文在新加坡占主导地位 ,华文并不普及。为守住民族文化的根基 ,加速现代化进程 ,新加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华文的地位。一、新加坡华文教育衰落的表现与原因独立前的新加坡是英国的殖民地 ,殖民统治给新加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语言方面的突出表现就是英语流行 ,各民族语言衰落 ,华文教育也不例外。1980年 ,新加坡南洋大学的不复存在标志着华文教育在新加坡的全面衰落。(一 )新加坡华文教育衰落的表现在新加坡 ,作为母语文之一 ,华文虽然较其他…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中学华文教师会暨职工会,是由新加坡华文中学教师会、新加坡华文中学教师会暨职工会演变而成的。新加坡华文中学教师会成立于1951年,属教育专业团体。1953年,为了谋求改善教师的生活,提高教师的待遇,经理事会会员大会通过决议,向国家劳工部申请成为职工会并获得批准故将新加坡华文中学教师会改称为新加坡华文中学教师会暨职工会。1980年以后,新加坡中小学教育制度发生了巨人的变化:全部华校都要把所有用华文教学的科目改为英文本,用英语教学,只保留一科华文,而且列为第二语文。当时,只有九间特选中学和四间小学的华文仍为…  相似文献   

5.
华文报纸与华文教育相辅相成。印尼华文报纸在向华族传播资讯的同时也对华文教育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积极宣传中国与印尼的友好关系,为华文教育营造建设性氛围;热情报道中国的和平发展,多方面激发华文学习动机的形成;全力争取华人权益,为华文教育赢得生存空间和合法地位;大力倡导族际和谐,为华文教育寻求友族理解和社会包容;维护华族团结,推动华社活动,为华文教育构筑族群共识;不断丰富版面内容,促进读者华文水平的提高和文化认知的发展;大量刊载华教信息,为华文教育提供广告服务、舆论引导和传播平台;直接参与华文教育事业,给予资金、物质、人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山东是齐鲁故地,孔孟家乡。在上个世纪20年代纷乱无序的历史舞台上,此地曾有两位著名人物异常活跃,那便是前清状元王寿彭和民国军务督办张宗昌。张督办拜王状元为师,王状元食张督办俸禄;张追捧王,毕恭毕敬;而王追随张,亦步亦趋。二人一文一武,一雅一俗,可谓反差巨大,对比强烈;却又互敬互补,配合默契。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政治环境的改善和东南亚各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东南亚国家的华文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和现实社会状况也给东南亚华文教育事业提出了一些难题。其中提高东南亚地区华文教师培养质量一直是影响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人才库的建设和完善可以在华文教育管理部门、华文教师组织、华文教师个体三个层面上对提高华文教师培养质量方面提供相应帮助,促进华文教师培养活动提高效率,更具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华文传媒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是海外华文传媒的发源地,也是最重要的海外华文传媒中心。东南亚华文传媒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既经历了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热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繁荣和战后初期的鼎盛,也经历了日占时期的近乎绝迹和六七十年代的衰退。70年代末以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东南亚各国局势的变化及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东南亚华文传媒得到了恢复和进一步的发展。一、东南亚华文传媒的起源东南亚早期的华文传媒是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1807年,为了适应对外扩张和殖民统治的需要,英国海外传教组织伦敦布道会派罗伯特·马礼逊来…  相似文献   

9.
海外华文教育是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在国外的一种延伸。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形成,海外华文教育也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但在海外华文教育的“万紫千红”之中,目前仍存在诸多困境,表现在教育资源、师资、教材、学习对象等方面。作为海外华文教  相似文献   

10.
海外华文教育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文教育是指海外华侨华人来中国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和华侨华人在所在国对华族子女所进行的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教育。海外华文教育是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在国外的一种延伸,与中国有相通之处,但由于地域、风俗、当地政策等原因,海外华文教育又具有独特的发展特征。目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华文经济价值的提升,海外华文教育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二战结束后最初几年,泰国华文教育出现了井喷式的复兴现象,其迅猛程度和发展规模史无前例。究其原因,一是自由泰政府调整了对华文教育的政策,使其有了宽松的发展空间;二是由于中泰建交后,中国民国政府对华文教育发挥了推动作用;三是自由泰政府因忙于处理战后所面临的复杂而棘手的内政和外交难题而放松了对华文教育的管理和控制,从而扩大了大办华文教育的自由度。  相似文献   

12.
试析二战后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华文教育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对当地华文教育的发展而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战后初期,许多华人社团创办了实行华文教育的学校。许多华团专门针对华文教育设立奖助贷学金,积极推动了华文教育的发展。独立后,面对政府采取的限制、压抑华文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华团尤其是华人教育社团起而抗争,通过各种方法途径,积极维护华文教育的地位和权益。事实上,华团是维护和发展华文教育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3.
泰国华文教育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泰国华文教育有近300年的历史,但由于种种原因,曾一度陷入低谷,一蹶不振。近10年来,华文教育在泰国开始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热浪,“华文热”上至皇室成员,下至平民百姓。一所所新的华文补习中心、补习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起来,因历史原因已尘封多年的华文学校也纷纷敞开大门,重展当年风采;而许多大学更不示弱,争相设置起汉语专业或开设汉语课程。一些幼儿园也开始意识到开设汉语课的重要,立志把华文教育从幼儿抓起。泰国的华文教育可谓是蓬勃发展,前途无限。一、泰国“华文热”的原因泰国的华文教育之所以如此兴盛,既有外在也有内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从华人认同看泰国华文教育的复苏与发展(1992~201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文教育起源于海外华人社会,泰国的华文教育亦是如此。1992年,泰国政府放宽华文教育的限制,泰国华文教育复苏并迅速发展,目前泰国有超过80万人学习汉语。虽然泰国华人被高度同化,但是他们多元的政治、文化和族群认同反而促进了泰国华文教育的复苏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1999年1月21日,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在国会上宣布了新加坡政府新的华文教学政策,对以往华文教育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这次改革是在新加坡华文教育将在21世纪面临一系列挑战的情况下进行的,内容涉及华文教育的鼓励机制、教学方向和教材的更新等诸多方面。一、华文教育改革的背景和目的1、文化传统面临挑战。新加坡一直注重在本国保留“亚洲传统”。作为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在强调多元文化的同时,保留中华文化传统无疑是一个重要课题,而华文教育也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新加坡采取了一些鼓励华文教育的措施,如在一些大学新…  相似文献   

16.
泰国华文报副刊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华文报副刊呈现出衰败的迹象。本文通过论述副刊的历史、文学形态等,分析了副刊生存的困境,为读者认识世界华文热与中华文化传播的关系提供另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7.
民办非全日制华文教育是泰国华文教育的两大体系之一。其基本特征为:产权私立,以补习学校为主要办学形式;商业化运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信用培育、品牌塑造、市场开发和公众评价;规模较大,生源多样化;师资性别年龄学历学缘结构趋于合理,年轻化、专业化和职业化倾向明显。相对优越的教学条件、较为严谨的教学规范、灵活的班级与课程设置以及注重华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使其在华教领域呈现多方面的优势。民办非全日制华文教育的发展,将华教触角从学校延伸到社会,从学生扩大到所有人群,既增加了受众,也深化了层次,提升了华文教育的效率、质量和社会影响力,促进了华文教育的推广和中泰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以前,新加坡的教育施行单语教育。当时华校和英校的界限划分得很清楚,楚河汉界,互不相关。英校不教华文,华校不教英文;由于华校的教学媒介语是华语,因此当时的华校生,华文程度远比目前的一般学生高出许多。1956年,新加坡《各党派教育报告书》中规定:每间学校至少必须开设两门语文课,如:华文和英文、英文和马来文,或英文和其他语文。新加坡的双语教育从此掀开序幕。华校以华文作为第一语文,英文为第二语文;英校以英文作为第一语文,华文或马来文或淡米尔文为第二语文;马来学校以马来文作为第一语文,英文为第二语文。当时…  相似文献   

19.
1989年4月在厦门举行的“战后海外华人变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有10多篇论文论述了海外华文教育问题,对当前海外华文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种种看法,归纳起来,基本上有两种:一种看法认为五六十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教育无论是质或是量的方面都呈现急剧衰落之势,而且将继续下去,要恢复过去的盛况是不可能的。另一种看法,认为  相似文献   

20.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语言文化的国家。而多语言源流并存的教育体系是马来西亚多元种族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殖民统治时期的遗产。马来西亚教育体系中的主流学校是马来学校,以国语(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华文小学(华小)属于非主流学校,以华文为教学媒介语。虽然华文小学是非主流学校,但是约90%的华裔学生却在华小就读,而且华文不仅仅是一个科目,也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