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丹 《法制与社会》2012,(19):168-169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正式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从根本上破除了市场经济姓"资"、计划经济姓"社"的传统观念,"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坚定了改革的社会主义的性质,拉开了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序幕,明确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南方谈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动着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高度信任历史的创造者——人 ,热切期望人们进一步行动起来去创造历史 ;认为对于我国这场没有先例的实践创造活动 ,最重要的是要按照我们对社会历史基本规律和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了解 ,制定价值准则 ,把握待创造的制度体系的功能性规定 ;具体而历史地肯定和颂扬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作用 ;在谈经济发展时首先是谈主体需要 ,并且是同主体需要结合起来考虑客观可能性 ;他的“计划多一点 ,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的判断蕴涵着哲学中存在“中性”范畴的原理。他在谈话中所表现出的乐观主义 ,是对人类历史的绝对规律的确信 ,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相对规律的乐观期待。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高度信任历史的创造者-人,热切期望人们进一步行动起来去创造历史;认为对于我国这场没有先例的实践创造活动,最重要的是要按照我们对社会历史基本规律和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了解,制定价值准则,把握待创造的制度体系的功能性规定;具体而历史地肯定和颂扬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作用;在谈经济发展时首先是谈主体需要,并且是同主体需要结合起来考察客观可能性;他的“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的判断蕴涵着哲学中存在“中性”范畴的原理。他在谈话中所表现出的乐观主义,是对人类历史的绝对规律的确信,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相对规律的乐观期待。  相似文献   

4.
宫楠 《法制与社会》2011,(6):178-17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近些年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完善。但是,在法治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些不和谐的问题也逐渐浮现,严重制约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健康成长,司法腐败就是其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对我国司法腐败问题从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不良影响、司法腐败对社会的负面效应、影响司法腐败的因素等问题展开初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现代法治已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本文通过对西方法治思想的阐述,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分析其"法治"思想对我们的启示。其目的是借鉴西方法治思想的精髓,结合本土资源,培育国人的现代法治意识,明晰权力(利)关系,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一个总蓝图,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但由于我们法治进程时间不长,全社会法治意识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诸多不利于法治建设的观念性障碍。文章阐述了权大于法、人情大于法、政策大于法、法律工具论、缺乏规制意识和依法办事的精神、不正确的权利意识等不良法治观念对法治建设造成的阻碍。  相似文献   

7.
林国强 《行政与法》2022,(3):119-128
监察谈话发端于党内谈话制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预防型谈话、调查型谈话和处置型谈话三种类型.监察谈话对提升反腐实效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法律依据不足、性质异化、监督救济途径过窄等问题.在谈话制度由党规入国法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厘清谈话制度的性质及其在监察实践中的运行轨迹,以确保监察谈话在法治化轨道上愈行愈稳.  相似文献   

8.
《政府法制》2012,(8):10-10
邓小平南方谈话对于当下改革有五个重要启示:第一,要坚定地把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条不能动摇。第二,改革需要决心,需要魄力。今天的改革已经到了一个利益关系调整的重要阶段、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9.
论法治文化对法治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文 《中国司法》2007,(3):76-77
法治文化,是在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大文化背景下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法治理念。法治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并不是指法制新闻、法制文学、法制文艺、法制网络等某项具体的文化活动,也不是指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某种具体形式和手段,它与和谐文化相辅相成,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相似文献   

10.
刀剑 《法制与社会》2014,(9):145-146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这是对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阐述、新观点、新要求,特别是在中央强调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背景下,强调领导干部弘扬法治精神显得尤其重要。众所周知,领导干部是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示范者,其法律素质的高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其依法管理、依法决策和依法办事的水平。所以,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是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的重要前提,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维护我国金融安全需要健全的金融法制来保障 ,而健全的金融法制是金融法治的必要前提。金融法治就是要用法治原则来指导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和开放条件下实行金融法治是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必要条件和长远战略。然而 ,我国的金融法治还处在起步阶段 ,最终走向金融法治 ,将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本文从制度层面对当前国内、国际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重大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并依据金融法治原则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牢固树立科学的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创造浓郁的法治文化建设氛围,优化高校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注重法治与德治的和谐发展,建立依法治校的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全面地论述了高校法治文化建设路径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杜晟 《法制与社会》2014,(7):106-107
本文从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入,着重阐述了在非公有制经济中推进法治建设的方式、方法,以保障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建设法治政府有着重要的原因。法治政府的建设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法治政府的建设是现代政府行政权力新特性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法治政府的建设是实现国家现代化转型、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正>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是我国法学界的最强音,而且已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奋斗目标,并日益深入人心。事实上,法治不只是法学研究的对象,而且与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也密不可分。199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教授曾指出:“如果没有一些恰当的制度,任何意义上的市场经济都不可能建立起来”,“目前中国,不是需要更多的经济学,而是更多的法学”。因此,笔者以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法治,也许能够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在新制度经济学与法经济学看来,法治和人治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安排。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西方国家走上了法治之路。那么,我国人治这种制度安排为什么没有演进到法治这种制度安排上来,即为什么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制度变迁?建立法治国家是否侧重于国家对法治的供给,即通过“变法”来推行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建立法治、推行现代法治在经济学上的意义与作用何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西方人文精神对于中国法治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我国应博采众长,依据中国国情移植国外先进的法律思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眼于区分“法制”与“法治”两个概念,通过古希腊和欧美的民主实践,展示在民主建设中,法治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是当今世界各国几乎普遍选择的一种治国形式,这是因为现代法治对人治和专制的否定,体现了一种高层次的政治文明,是一种进步的治国方式.虽然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各个时代各个国家法治的内容不同,但作为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如同市场经济一样,它既不姓"资",也不姓"社",既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也可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主要靠的也是人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次确定了法制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使我国在法制建设的道路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党的十五大又提出"依法治国"的建国方略,从而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了由人治到法治的根本转变.依法治国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实行"一国两制"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它是一项宏大而系统的政治工程,既要不断提高立法质量,推进司法改革,做到依法行政,又要加强执法司法队伍建设,强化全民法制意识.只有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才能实现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9.
法治建设的中国道路——自地方法制视角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在推进法治建设的过程中,一直着力解决的经济建设中的计划与市场、政权建设中的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利益分配上的国家与社会等三个逻辑上相互关联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国法治呈现出自己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即因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央与地方之间建立了权力分工体制,为法治与宪政奠定了一个初步的基础;进而推动了国家政权正规化的建设,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国家机构以及国家机构权力运行的法律框架;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市场主体与市民社会的发育,与逐渐强大的国家机构体系发生了激烈碰撞。国家一方面面临进一步保护市场主体权利的问题,另一方面,面临着规范国家权力行为的艰巨任务。这三大问题及其解决,勾勒出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路径与框架。  相似文献   

20.
尹瑞 《行政与法》2003,(4):34-37
全球化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一大特征,经济全球化以其势不可挡之势冲击并影响其他各个领域.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促使国际社会逐步走向法治,我国加入WTO,在广阔的范围内参与全球化,势必影响到我国的法治建设.本文力图从全球化对我国法治进程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