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1966年5月,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像汹涌翻腾的大潮,迅速席卷全国。由于理论指导上的错误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使“文化大革命”演变为一场大动乱。以陈毅、贺龙、徐向前、叶剑英等为代表的老帅们,从一开始就感到困惑,随着这场动乱的不断升级,尤其是动乱冲击到军队,出现了部分军队院校学员  相似文献   

2.
"文革"初期,红卫兵在"中央文革"的驱使下,四处造反, 破"四旧",砸文物,烧古书,金瓯板荡,神州不宁。 1966年10月22日,"哈军工"红卫兵首次冲击国防科委 大楼,叶、聂二帅巧计退"兵",化险为夷; 11月7日,600多名红卫兵再围国防部,砸玻璃,伤卫士, 进占国防部…… 事态在扩大,危险在加剧。 老帅们忧心忡忡,彻夜不眠,5条平乱计策,均遭林彪否 定;周总理出面调停,"中央文革"又另搞一套…… 是谁要毁我长城?庆父不死,鲁乱未已。这只是十年浩劫 的开始。  相似文献   

3.
1966年10月5日,《关于军队院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紧急指示》根据林彪的意见出台了,规定取消院校党委领导,强调军队院校"和地方院校一样,完全按照十六条的规定办,要充分发扬民主,要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文件下达后,军队院校和机关开始动乱,地方和军队院校的学生冲击军事机关的事件,不断发生。11月间,总政治部主任肖华在天安门城楼上对徐帅说:最近我们准备  相似文献   

4.
美国专家写出"造反大字报" 1966年,狂潮陡起,神州大地上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动乱开始了!8月18日毛泽东第一次接见红卫兵时,"万岁"声如雷,广场上百万红卫兵哭着、吼着,成为一片躁动翻腾的红海洋.斯特朗十分敬仰毛泽东,"文革"初起时,80岁的她也热血沸腾,在<中国通讯>中以8页半的篇幅介绍文化大革命,向国外心存疑惧的外国人解释说:它不是"一场接班之争",而是"改造人的灵魂并建立新世界的梦想!"当时热情讴歌甚至亲自参与"文革"的外国人很多.1966年8月,在中国的许多外国留学生、专家,也像中国学生一样,搞起"大辩论"、"大字报".  相似文献   

5.
张晖 《党史博览》2015,(4):36-40
<正>"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全国动乱,军队建设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在"文革"的大动荡中,尽管军队建设受到严重影响和冲击,但是人民军队仍然保持了相对稳定,并以"三支两军"的形式,最终确保了全国局势走向平稳。在如此动乱的局面中,作为党的最高领袖、军队最高统帅的毛泽东始终掌控着全国局势,而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相似文献   

6.
《党史天地》2009,(6):28-28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刚爆发时,李先念是这样认识的: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在这场革命中,是需要发动群众对某些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的干部进行教育和挽救的;这场运动是分阶段、分步骤、有领导地进行的;有动乱的地方,由中央派工作组去。就会很快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中国社会经历了整整十年的动乱岁月。这就是“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毛泽东发动这场“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个动机并非毫无缘由: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的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引起了国际共运内部的思想分歧,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反社会主义浪潮。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的发生,后果恶  相似文献   

8.
霞飞 《党史纵横》2004,(4):18-19
四、到1966年11月中旬,毛泽东已经不高兴接见红卫兵了,但红卫兵不走,他又不得不最后两次接见红卫兵。这两次接见实际上已是走形式了。此时围绕“文化大革命”的斗争也展开了。到1966年11月中旬,在北京的红卫兵更多了,要求毛泽东接见的呼声更高了。无奈,毛泽东决定当月的11日接见红卫兵。这是毛泽东第七次接见红卫兵了。接见时,整个仪式与上次大体相同。被接见的红卫兵有200万人。当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时,广场上立即欢腾起来,一片“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一片“红宝书”的海洋。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首先对在检阅台上的一些中央负责人说:…  相似文献   

9.
1966年11月,发生在上海安亭车站的中断交通事件,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已经从“文化”领域扩展到工交及其他一切领域,也标志着各行各业“夺权”的开始。从此以后,上海乱了,全国也跟着乱了。对此次事件的深入发掘,可以窥见许多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相似文献   

10.
1957年9月,韩先楚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福州军区司令员.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福州军区既要奉命执行"三支两军"任务,又要加强战备,任务非常艰巨、复杂.韩先楚始终把握部队保持稳定这个重要环节.1967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不得把斗争锋芒指向军队的通知>.28日,中央军委颁发关于军队进行"文化大革命"的<八条命令>.<命令>强调军队内战备系统和保密系统不准冲击.但"造反派"在江青一伙的支持下,对通知和命令置若罔闻.2月,韩先楚主持拟写了加强战备,稳定部队的<福建前线部队公告>,中央军委当即批转全国.  相似文献   

11.
12.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3.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4.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5.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6.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19.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正是在“认识你自己”的过程中,才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超越。然而在对人自身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的本质看做先验的或预成的。因此,现代人学思想要排除对人的本质规定,把人看做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人被认为是自由的生成之物,而不是固定的预成之物,于是便实现了对人自身的认识从人的本质维度向人的生成维度和自由维度的哲学转变。  相似文献   

20.
~~“三山计划”与“南进政策”@李海涛 @张成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