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吕青  吴妍妍 《求索》2008,(7):179-181
文化传统促使一个民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使特定人群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及文化认同感,这是我们认识自我、理解他人的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德性文化是当代中国道德重构的文化源泉和底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在完成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现代转换中,积极参与全球伦理的构建,共建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新文化语境。实现在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文化境遇下,建构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背景相契合的人文伦理范式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2.
当前,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诚信危机,缘于社会转型时期人的生存状态、社会交往方式以及价值追求的重大变化,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伦理机制的局限性。如何面对厚重的伦理传统与市场经济的紧张关系,塑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精神,韦伯的研究无疑给予了深刻的启示:立足传统,并进行创造性的重构,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伦理动力。这主要包括崇高的伦理价值目标的引导、经济个体的活力的激发以及增强经济组织的凝聚力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民族伦理的属性结构领域有两个基础性的范畴:"道德的民族性"与"民族的道德性",道德的民族性说明道德主体的特殊性.而民族的道德性则表明道德主体如何特殊的问题.研究意在借助对民族志与人种志的梳理,去深究民族伦理的地方性知识谱系(道德的民族性)与地方性道德知识的差异程度与生长水平(民族的道德性).  相似文献   

4.
田佳  孙博 《前沿》2012,(6):55-56
关于道德的本性问题,关系到道德的起源和目的——道德究竟如何产生?人为什么需要道德?道德究竟是工具还是目的?从古至今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笔者试图寻找道德的起源,从而尝试性给道德以一个新的界定,最终力图陈述制度伦理出现的必然性以及研究制度伦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民族地区发展伦理对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良影响的典型表现及其对民族地区的发展产生困境的角度,提出了民族地区重构发展伦理的六个方面的构想,以推动民族地区在发展问题上走一条全新的路子。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的符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新发展观。它揭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伦理关系,体现了当代"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伦理精神,对于确立科学的发展目标、评价机制和发展方略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7.
民族伦理的"求同存异"是地方性知识寻求普遍性理解的过程;而道德教育的民间路径清晰地呈现了对于道德智识的控制和道德意识的引领;研究将现代化作为民族伦理与道德教育的参照体,着重阐释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调适,以期消弭"历史的惰性力",找到真正可以补偏救弊的方略.  相似文献   

8.
缪斌 《求索》2007,(5):113-114
检察官职业道德表现为德性伦理与制度伦理两个方面。德性伦理是检察官对生命的道德意义的表达和张扬,制度伦理是检察官对社会存在和社会规则的适应和认同。加强检察官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从制度伦理和德性伦理入手。  相似文献   

9.
丁兆芳  章素珍 《前沿》2007,(5):16-17
面临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所出现的一系列伦理精神方面的失范现象,本文通过对转轨时期的经济现状和个体道德发展两个方面的一点思考,来寻求建设我国市场经济伦理精神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贫困生伦理资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伦理资助是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贫困生资助的重要内容,它与物质资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民族院校少数民族贫困生的群体性、特殊性、伦理性等特点,使得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贫困生的伦理资助有着非常重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民族院校少数民族贫困生的伦理资助必须坚持正确的资助原则和科学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李靖 《桂海论丛》2004,20(1):80-82
"入世"的成功加速了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这给中国现代经济伦理的发展和重构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对中国现代经济伦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当前的经济伦理处于一种由自然经济伦理、计划经济伦理向市场经济伦理转型状态,其中难免存在伦理滞后、伦理错位、伦理失范等消极现象."入世"则迫切要求中国经济伦理形成一种以市场经济伦理为基础的现代经济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一种新的经济张力——伦理道德与经济相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海山 《思想战线》2006,32(6):50-56
伦理精神作为一种中介,它有可能使非经济因素的伦理道德转化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因素。伦理精神激励社会和个人的潜能,促使社会和个人将伦理信念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行动,使道德成为一种实践性的伦理,实现非经济因素转化为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3.
重新认识发展的意蕴,必须将发展置于经济伦理学的检视之下,回答"发展是什么"、"发展为了什么"以及"如何对待发展的代价"等问题。传统的发展观缺乏经济伦理意蕴,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其结果是发展的代价被普遍低估,而作为发展主体的人却被不同程度异化,社会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要正确理解发展的意蕴,必须赋予发展以新的经济伦理蕴含,把握发展中所内含的反发展倾向,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的代价。  相似文献   

14.
张涛 《桂海论丛》2004,20(3):89-91
道德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必要调节机制,社会主义经济的正常运行内在地要求将道德贯穿于市场主体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而实现道德对经济的支持。道德对经济支持力的存在必然要求我们对道德资源加以开发,培养市场主体全新的经济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5.
宋令维  韩健 《桂海论丛》2006,22(1):61-6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道德生活领域存在着道德成本逆向走势的倾向,导致人们对践履道德心存疑虑,甚至敬而远之。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改变道德成本逆向走势的倾向,公民才会自觉践履道德行为,公民道德建设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6.
社会治理实践的伦理追问是指导社会治理的前提。社会治理他者所指为社会和社会多元主体,社会治理的他者伦理问题据此有两个面向:一是需要考虑他者的需求,从伦理角度考虑治理行为的正当性,省思复杂社会治理关系背后的伦理意蕴;二是确证社会治理中多元社会主体的他者地位,承认他者的存在,与他者合作共治,并能够在社会治理过程为他者负责。社会治理他者伦理的基础在于社会诚信,实现目标是社会公正,具体涉及社会治理过程中自我与他者的商谈伦理、责任伦理、制度伦理与发展伦理。社会治理的他者伦理问题在理论层面提供一种学科交叉的视角,实践层面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内在支撑。  相似文献   

17.
论《筱园诗话》的诗学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良运 《思想战线》2003,29(3):69-73
《筱园诗话》是清代最后一部理论价值较高的诗学著作,作者赋予了"积理养气"说的"理"与"气"以新的内涵,提出了"真气"说,由此从"诗贵有我"又"须无我"而标举"真我",指出"有我"不是"自身份",而应是具人类之心、表现人性之美的"上下古今,神而明之,众美兼备"。作者又以宏观诗史的目光,列"大家"、"大名家"、"名家"、"小家"为历代诗人之"家数",此种具有审美判断的命名,优于清代已有的多种品评法,为后人沿用。  相似文献   

18.
杨豹 《桂海论丛》2007,23(3):63-65
迈克尔·斯洛特是当代著名德性伦理学家。他采取了一种特别的纯粹德性伦理学样式,即关怀伦理学,或以行为者为基础的德性伦理学。这种德性伦理学开启了一条不同于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德性伦理学复兴之路,成为当代德性伦理学领域中重要的分支之一。  相似文献   

19.
论法人的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溯源中国的法人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可以用“一部法律、三个司法解释、两种观点”加以概括。本文以法人存在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依据、法律依据、实践需要三个方面,论证了法人精神损害赔偿存在的原因,同时对确定法人精神损害赔偿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浅谈古籍整理工作的意义及未来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籍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积累,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使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现实动力,是时代赋予古籍整理工作的历史使命。本文通过对古籍和古籍整理工作的简单介绍,深刻剖析古籍整理工作的意义及未来发展趋势,以现代的眼光看待过去,并且发掘认识到过去东西的现实意义,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