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厚强 《世纪行》2009,(4):38-41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和全国统一之后.接二连三,两到湖北,三至楚国,足迹几乎涉及整个楚境。他力排王族众议,平息政治纷扰,挽留重用楚人.帮助他完成了统一六国大业和安邦治国的历史重任,铸就了彪炳青史的丰功伟绩。历史表明,秦始皇对楚人楚国楚地有着特殊的感情,从中透视出他与楚人之间存在的血脉相连的亲情关系。  相似文献   

2.
彭丽晗 《乡音》2012,(10):23
投资278亿元的中华成语文化园项目已经在10月3日签约,今年10月开工;大型动画电视剧《成语国探秘》9月8日又捧回了"金鹰奖"……近日,邯郸市政协委员赵林明非常高兴,邯郸的成语文化资源正在被不断开发。1584条成语出自邯郸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美称,在汉语万  相似文献   

3.
刘根生 《群众》2008,(5):79-80
谈到时下又一次解放思想,江苏省委主要领导在相关会议上提醒人们:“不要做刻舟求剑的楚人”。所谓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而剑不行,求剑于此,不亦惑乎?此成语比喻办事刻板,不知变化。于解放思想再次兴起之际,提醒人们不要做刻舟求剑的楚人,用意深远,更是有感而发。  相似文献   

4.
研讨先秦南方民族史和楚国史,有一个长期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即荆蛮、楚人、苗族三者之间的关系。有的研究者认为,荆蛮即楚人,楚人即苗族。对于这种意见,实难苟同。现据本人近几年研究所及,试作些粗浅论述,或对问题的解决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黄莹 《楚天主人》2013,(10):50-52
<正>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楚文化独具特色。与中原文化相比,念祖、忠君、爱国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共有之处,但中原文化偏重礼法,楚文化偏重情感;楚文化中崇火尚凤、亲鬼好巫、天人神合一、力求浪漫之说,与中原文化尚土崇龙、敬鬼远神、天人相分、力主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楚人独具特色的文化心理。一、蛮夷本色——开放楚文化是楚人在长期同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它在初兴起时与中原文化相比,居于从属地位,是处于外围的边缘文化。楚人在文化上与中原同源,楚人的远祖出自帝颛顼高阳  相似文献   

6.
民本思想自西周时出现萌芽,楚人在长期艰辛的奋斗中,意识到民众的重要,因此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并且统治者以这一思想作为自己的基本治国之道。楚国统治者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思想,它基本上承认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当民众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在可能的条件下给民俗以安抚。这在君权至上,民为草芥的社会里,不失为一种比较明智的统治手段,在楚国大力发展自己国力的时期,民本思想对于楚国统治者充分利用人民的力量,战胜敌人起了积极的作用,这一点后来成为楚国的一种传统,也是楚国处于快速发展中而国内始终没有出现大乱的原因之一。当然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主思想是根本不同的,其差别在于,民本是统治者为主动,民众为被动;民主则民众是主动的,不存在服从于统治者的恩赐。  相似文献   

7.
夏日新 《世纪行》2007,(10):12-13
周朝初年,楚国熊绎受封时,只是一个方圆数十里的小国,被中原人视之为“荆蛮”,连参加周朝盟会的资格都没有,只配为周王室看守烽燎。然而不过几百年时间,楚人发愤图强,到春秋时期,就问鼎中原,成为诸侯霸主,而到战国时期,更是占有半个中国,雄居于南方,把楚文化推向辉煌,与中原文化竞相媲美。楚人之所以后来居上。创造了独居特色的楚文化,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英语典故性成语来源特殊,结构简单,民族色彩浓厚,文化内涵丰富,要正确理解、翻译和使用英语典故性成语就必须学习和了解他们的来源,英汉成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从而提高英语阅读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政治课上,恰当地运用成语、典故以及诗句是必要的。教师把有趣、通俗的典故融合于教学中,加上生动的描述,确能收到抛砖引玉、水到渠成之效。我在讲授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时,就用了众所周知的故事——“刻舟求剑”来引出课题,这样就生  相似文献   

10.
屈原赋二十五篇是楚文化的结晶。从这些璀璨的诗篇中,我们既可以测知楚人精神文明的高度,又可以窥见楚人物质文明的图画。本文试图通过对屈赋中有关经济生活的第一手资料的分析,给楚人的物质生活勾画出一个大体的轮廓。 对于屈赋的艺术水平,历来估价甚高,并且众论佥同;而对于当时楚人经济生活已经达到的高度,则估计一般偏于保守,失之过低。这显然是一种矛盾现象,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艺术,跟它的经济基础之间,有着不可抹杀的密切联系。没有相当发达的物质文明,决不可能产生《离骚》这样的文学巨著。高度艺术水平的屈赋,正是楚人高度经济生活水平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12.
沈从文深受湘楚文化浸染,其乡土小说贯穿着强烈的传统文化情结和民族道德重建的审美理想,呈现出神奇浪漫的独特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生存环境、习俗差异、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方面阐述了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并分析了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如:直译法、同义习语借用法、意译法、增添法、还原法。  相似文献   

14.
岳庆平 《湖湘论坛》2010,23(5):76-82
项梁复立楚后是亡秦斗争中传统和时势交相作用的结果,但存亡继绝的老路妨碍了项氏的发展。怀王之约是怀王与项氏矛盾的集中表现,严重制约了项羽再造帝业,却为刘邦提供了机遇。项羽在负约分封、王九郡、都彭城、号西楚霸王的过程中处置失当,致使西楚在楚汉之争中形势日蹙。项羽最终身死国亡,承秦立汉成为了历史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庄子》这一楚文学的重要文本的解读,可以了解以庄子为代表的楚人的智慧发生。庄子最充分地体现了楚人的诗性智慧,这种诗性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其思维方式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其天人合一的自然人生哲学思想上。同时,《庄子》一书中折射出了楚文学的艺术精神,即人的生命的自由精神、对现实的批判与否定精神和理想精神。  相似文献   

16.
何学威 《湖湘论坛》2000,13(2):48-49
人类终于又走过了1000年。 2000年,在108响午夜钟声中终于来临了。福焉?祸焉?我们人类能不能顺利地走过新的千年?现在,谣言与福音并存,焦虑与期盼同在。...  相似文献   

17.
人类语言反映着社会文化。英语习语生动的反映出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对习语与各种文化因素的关系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既是人才输出大国,又是人才引进大国。楚对外籍人才的任用,具有不拘一格选拔、敢于放手重用、善于用其所长和任用形式多样化等特征,同时又存在引进人才范围偏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People First     
As of May 14,there were 82,929 confirmed cases of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COVID-19)in China,with 4,633 deaths.In contrast,at that time,there were more than 1.39 million confirmed ca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ver 84,000 deaths,the highest in the world on both counts.  相似文献   

20.
People Focused     
As China's an nual political seas on gets underway,hopes are high that more issues that affect people's lives are raised,contemplated and addre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