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来丽梅 《新东方》2006,(9):15-17
树立党的执政意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树立执政意识,首要在于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执政党意识的科学内涵。界定和把握执政党意识的理论内涵,明确作为执政党及其成员,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出发,用执政党意识来执掌国家政权。只有树立和增强执政党意识,才能真正搞好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真正得以巩固。我们党今天要增强的执政意识,其实质是执政党意识。这是必须明确的一个基本理论前提。毋庸讳言,我们党在执政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忽视了对增强执政意识的深层次思考,使增强执政意识更多的停留在强调政权的不可转移性…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增强党的执政意识,关键在于确立正确的执政思维。正确的执政思维应着力思考和解决好围绕党的执政活动形成的三个相互联系且密不可分的基本问题:一是何谓执政党?二是执政党为谁服务?三是执政党应该怎样执政?对这些问题的正确回答即所形成的执政思维,本质上解决的是党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 ,揭示了我们党之所以成为执政党的根本原因 ,提出了继续保持执政地位的基本条件 ,指明了建设更加成熟的执政党的基本方向 ,在世纪之交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是“三个代表”中的核心 ,是前“两个代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能否始终当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既是对执政党先进性的根本检验 ,同时也是对执政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综合考验。一、正确认识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在“三个代表”中的地位在“三个代表”中 ,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中国…  相似文献   

4.
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如何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关键在于树立“四种意识”。首先是代表意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这应该是每一名人大代表的座右铭。人大代表要通过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不断增强代表意识,提高执行代表职务的能  相似文献   

5.
增强执政意识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课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增强执政意识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课题武三中执政意识是党作为执政党对自身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以及这种客观环境对执政党提出的内在要求的全面认识,是一种深层次的理性认识。增强执政意识,就是要用科学的执政意识去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执政党所肩负...  相似文献   

6.
代表在执行职务中,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法向“一府两院”提出议案和建议,是代表参政议政的体现。“一府两院”认真办理代表所提议案,充分体现国家机关和部门的人大意识、代表意识、为民意识不断增强,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要求。在富源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期间,李晓毅等21位代表联名提出“加大扶持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议案,  相似文献   

7.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以来,"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虽然已成为全国绝大多数人大代表的共识.但要真正做好这一点并非易事.笔者认为,人大代表要认真履行好代表职务,就应当在增强"代表意识"上下工夫. 何谓"代表意识"?笔者理解,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即: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当家作主意识:替人民说话、为人民办事的为民意识;知法、守法、执法的法律意识;全心全意执行代表职务的奉献意识.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揭示了我们党之所以成为执政党的根本原因,提出了继续保持执政地位的基本条件,指明了建设更加成熟执政党的基本方向,在世纪之交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三个代表中的核心,是前两个代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能否始终当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既是对执政党先进性的根本检验,同时也是对执政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综合考验。 一 在“三个代表”中,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以前较少提到的,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9.
何谓"代表意识"?《代表法》及其它有关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笔者的理解是:所谓"代表意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即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当家作主意识;替人民说话、为人民办事的为民意识;学法、懂法、守法、执法的法律意识;无私无畏、仗义执言的职责意识。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人大代表的"代表意识"如何,对人大的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一定要注重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在实践中着力增强人大代表的"代表意识"。具体说来,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认真督办议案、建议,通过落实代表建议激励代表增强"代表意识"。人大代表肩负着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重任,他们对"一府两院"的工作提出议案和建议,既是法律赋予他们的神圣权利,也是履行代表职责的具体方式。督促办理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保障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10.
王艳杰 《前沿》2014,(23):89-91
新时期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发展和落实迫切需要意识形态建设中法治思维的确立和运用。而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使命本质上就是保证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和长期性。法治思维作为一种理性文明思维,旗帜鲜明地反对人治思维,是一种尊重广大人民群众权利的思维。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广大领导干部执政合法性地位的确立和保持以及最终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性必然要求意识形态建设的法治思维。  相似文献   

11.
陈强  黎珏辰 《前沿》2011,(5):165-168
本文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培养现代意识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少数民族已经树立了一些现代意识,但离树立全面的现代意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少数民族最缺乏的现代意识有三个: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和科技意识。本文提出了有助于培养我国少数民族现代意识的八个措施。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世界已进入了一种新的文明构架,即文化主导的时代.文化在民族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出.面对这样的文化时代,尤其是面对中国现代化的实际,需要我们建构起一种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3.
环境意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先导,全民环境意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对其影响变量的认识和分析。笔者从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和职业三个构成社会分层的因素入手,分别在理论上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为将来的实证研究提出理论假设。以使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更富有成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死亡意识与艺术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亡意识是人类产生的最后标志。一切人生观、价值观皆源于死亡意识,行为的意义和价值均须置于死亡的天平上加以衡量,人生因有了对死亡的理解和态度而呈现出高下。死亡意识中对永恒与绝对的追问,直指生命与世界的真义与本原。对生存意义的终极追问,使得生命的真实性得以呈现。创造活动基源于人类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和核心即死亡意识。创造是对死亡的反抗,是超越死亡的努力。艺术从生存的本真境况出发,将隐藏的生命本质昭示出来,将人的超验的价值内涵昭示出来,让我们在寻求永久依托的过程中,竭力接近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15.
在自然语言中,委婉话语作为人际交往的言语中介,反映了主体的审美追求,同时也是人类审美意识的突出体现.文章围绕即兴而却闪烁睿智的委婉话语是否蕴涵美之素质的问题,探讨委婉话语审美研究的哲学渊源.研究发现:委婉话语具有含蓄美、空间美和意境美的审美属性;委婉话语的使用遵循风雅原则、巧妙原则和和谐原则,这不仅出自人类的趋美心理,而且是话语中所蕴含的超越性和契合性特征的审美意识使然.  相似文献   

16.
自从一场叫作文化大革命(及此前的反右灾难)的社会灾变过后,中国人是否应该忏悔的问题就被纳入知识分子的思考空间。但尽管有关忏悔的话题反复被提出,真正愿意忏悔的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却凤毛麟角(如巴金、刘白羽)。现在问题的关键已不再是某些人是否应该忏悔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民族为什么如此缺乏忏悔意识。事实上,中国人自古至今就绝少有忏悔的习惯,《忏悔录》这样的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空缺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人特别善于控诉,每当社会灾难过后,我们的民族中就会涌现出无数的控诉者,向世界倾诉自己的委屈和哀怨…  相似文献   

17.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是对文化相对主义所误导的“文化对立”姿态的一种超越。但“文化自觉”概念并无法消解依旧存在的“文化冲突”;且容易衍生为以“文化复旧”为表现形式的“民族的自我中心主义”。位于文化对立与文化自觉之间,或许是当前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王文兵 《思想战线》2007,33(2):124-132
文化自觉的方法论是关于文化自觉的实现方式和研究方式及其途径与手段等问题的系统探索,是关于文化自觉的主体、对象、目的与手段之间基本关系的前提性、总体性思考。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消除各种“自我文化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认识和呈现人类各种文化的真实面目,在深刻的自我反思与相互交流中获得文化自觉的方法基础和实践能力,更有效地实现文化自觉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19.
统筹发展与安全,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原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文化安全是文化安全主体及其文化利益和价值处于平稳、发展和放心状态,并具有克服文化威胁的能力。据此定义,文化安全问题的分析框架,主要由四个层面构成:一是文化安全主体确认;二是文化安全利益和价值评估;三是文化安全威胁来源辨识;四是消除文化安全威胁对策。在多种文化安全研究方法论中,影响比较大的有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等,其各有所见各有所蔽。文化安全研究的科学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安全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强化科学忧患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华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精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执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机遇期的紧迫需要。要把革命乐观主义与科学忧患意识统一起来,大力推进中华民族振兴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