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庆晨 《党课》2011,(13):125-126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这可以说是我所知道的评判官员政绩优劣的最为经典的概括了。说起来,道理也很简单:官员在位的时候,有权有势,有上司保着,有下属护着,寻常百姓的命运都捏在他的手里,所以没人敢说“不”字。  相似文献   

2.
郭庆晨 《党课》2013,(15):76-77
俗话说:“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离任,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个为官者的政绩、名声和人心向背。这里说的所谓“离任”,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从离开官位(包括暂时的离职)的那一刻开始的。  相似文献   

3.
什么叫“政绩工程”,以笔者拙见,大概就是一些领导干部、政府官员,为在任期间有所建树而不切实际地实施的一些项目。一旦把“政绩工程”当作官场攀登的阶梯或升官晋级的敲门砖,政绩工程也便成了“形象工程”、“花架子工程”。结果往往是轰轰烈烈上马,凄凄惨惨收场,为官者“政绩”到手,或升官晋级,或“政声”远播,损失的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当地百姓的利益。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十分看重“政绩工程”,他们在任期间会把“政绩工程”搞得有声有色,会制定出一系列的“十大工程”、“八大工程”,确实能鼓动人心。但无论几大工程,…  相似文献   

4.
政声人去后     
政声人去后忠言据《辞源》解释,“政声:官吏的政治声誉。”《后汉书·杜根传》,“位至巴郡太守,政甚有声。”乃是政声的最早出处。唐代诗人杜荀鹤的《唐风集》中写有“惟凭野老口,不立政声碑”则是对政声这一名词的最早规范。但凡为官吏者,都有政声之说。所不同仅在...  相似文献   

5.
政绩,是对官员在职期间办事成绩的评价,源于官场的考评;政声,是在社会上流传的对官员执政行为的评价,源于百姓之口。政绩与政声本应有其本质上的相同,然而,二者一字之差,有时竟高低迥异。笔者想起唐末的“拉纤县令”何易于和他的为官之道。唐代元和年间,何易于任四川益昌县令,其顶头上司利州刺史崔朴,常趁阳春胜日,约请各方权贵,画船歌酒沿嘉陵江东下,沿岸各县接替派民夫拉纤。船至益昌县境,何易于执手笏、着官服负纤引舟。崔  相似文献   

6.
干部的“政声”,通俗的讲就是口碑。为多方位地听取和收集各方对干部“政声”情况的评价,保证“政声”考察的准确性和公信力,北京市通州区委确立了七种调查途径:  相似文献   

7.
区委运用“跟踪考察”的方法识别优秀人才。建立后备干部跟踪考察制度,对后备干部进行阶段考察,重点掌握后备干部的任职经历、综合素质和培训、挂职情况,对其发展潜能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发现并将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科学文化水平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后备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同时,运用体现“政德、政才、政绩、政声”为主的工作价值观和能力素质测试工具识别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8.
过去有句老话,叫做“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为官者的政绩如何,他在任时得到的溢美之词,不能算定评。待他离任之后,群众对他无所顾忌了,这时的评价才最真实、最公正,也大体可以作为这个官员在任期间品行好坏、政绩优劣的鉴定。今天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应是人民的公仆。对于每个干部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人民群众心中自有评价。一家杂志曾刊登这样两条对比鲜明的新闻:一是某区委书记调动工作时群众含泪数政绩;二是某县委书记易地做官时,群众鸣鞭炮送瘟神。原因很简单:前者“心里没有自己”;后者“心里只有自己,唯独没有群众”。…  相似文献   

9.
政声与民意     
杨庆凯 《实践》2004,(7):48
政声,是人们对官员为政的评价,是官员的足迹.常言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自古至今,为官者口碑是好是坏,政绩是优是劣,为人是善是恶,老百姓都会有个评说,这就是民意.“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从这杆秤上,可以识民心之向背,判官品之高下,检政绩之盈虚.……  相似文献   

10.
解放前,特别是两三千年的封建社会,旧中国多讲“政声人去后”,因为爱国爱民的屈原等忠臣,众多改革家大都不得善终。改革家明朝万历首辅张居正(江陵人),死后被抄家、掘坟暴尸便是一例。人去,讲的是为官者某时离开某地后的政声,更多讲的是人死“盖棺定论”后。少讲或者不讲“政声人在时”。这似乎成了中国的一个传统,法国人乃至欧洲敢为打胜仗的活人建凯旋门,而中国少有。  相似文献   

11.
过去有句老话,叫做“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为官者的政绩如何,他在任时得到的溢美之辞,不能算定评。待他离任之后,群众对他无所顾忌了,这时的评价才最真实、最公正,也大体可以作为这个官员在任期间品行好坏、政绩优劣的鉴定。 封建时代有个笑话,说某地方官卸任时,当地民众给他送来一块匾,上书“五大天地”。地方官问其何意,众答:“你一到  相似文献   

12.
王一化  张建华 《奋斗》2001,(4):55-56
古人云:“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说到“政声人去后”,已是老生常谈的题目了。但笔者读了长篇通讯《好官薄熙来》后,颇有所感,老生再谈。  相似文献   

13.
郭庆晨 《党课》2011,(9):125-126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任玉岭先生不忘参事的职责,常年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汇集民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具有重大影响的建言和良策,被誉为“敢把呼声变政声”的好参事。任玉岭所以能够“敢把呼声变政声”,重要的在于知真情和讲真话。  相似文献   

14.
政声人去后     
换届选举,人事更替,迎新送老的掌声,让人想起政声。 政声,就是人们对官员为政的评价。常言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任何从政者,无论官职高低,是正职还是副职,都有政声,无非是政声有好有差。不管你想不想,愿不愿,政声都会像命运一样罩在你的头上,也落在你为过官的地方。政声是官员的足迹,凡涉足之处必  相似文献   

15.
谈干部片面追求显性政绩的原因刘旻政绩是指一届领导班子或个人任职期间工作的成绩。政绩有显性政绩和隐性政绩之分。所谓显性政绩,就是在短期内显效、且比较外在、直接的政绩;隐性政绩则是指那些短期内效果不明显,而经过一个较长时期才能见到效果、间接显效的政绩。领...  相似文献   

16.
近年,在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有的班子在工作政绩上搞假大空,主要表现为:追求“数字政绩”,平时工作不扎实,到考核时用数字垒政绩,骗上级,争先进;追求“新闻政绩”,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大搞“广播上有声,电视上有影,报纸上有名”,用放大镜找政绩,搞立体虚假宣传;追求“泡沫政绩”,没有长远规划,为早出政绩大搞短期行为,不顾本单位实际和利害关系,盲目负大,表面上红红火火,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还有个别班子对财务管理比较混乱,有的收入不入帐留做小金库,用于不合理开支;有的占用下属单…  相似文献   

17.
干部的“政声”。通俗的讲就是干部的口碑。通州区委引入公共调查手段.在科学合理考察干部“政声”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节庆活动过多过滥,所体现出来的浮躁心态和投机心理,也折射出地方官员存在严重的“政绩焦虑症”,由于政绩唯大的功利思维与短视倾向作崇,而只图一时政绩却不思后效,其心焦的是职位的升迁。  相似文献   

19.
尤国勋 《共产党人》2004,(17):49-49
政绩是指领导干部从政的业绩。为官一任,谁不希望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成就一个留芳百世的美名。但时人对领导干部的政绩颇多微词.有时简直是口诛笔伐.何也?笔者寻思,问题就出在一个“观”字上:由于少数当权者的“政绩观”——追求政绩的动机和目的与老百姓的“观政绩”——对领导干部政绩的期待与评价之间产生巨大落差,甚至南辕北辙,如是.人们对政绩的非议也就不足为怪了。  相似文献   

20.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为官者的政绩如何,他在任时的溢美之辞,似乎不能算定论。待他离任之后,不在其位,群众对他的评价如何,才最真实、最公正,也大体可以作为这个官员在任期间品行好坏、政绩优劣的鉴定。有个笑话说,某地方官临卸任时,当地民众给他送来一块匾,上书“五大天地”。地方官问其何意,众答:“你一到任所,金天银地;你在内挥霍时,花天酒地;你坐堂听断时,昏天黑地;你搜刮钱财时,翻天覆地;你如今终于卸任了,我们欢天喜地!”这就是封建社会吏治黑暗和腐败的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