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全中近段时间总是乐得合不拢嘴,今年他种的番茄和茄子在全镇数一数二,蔬菜批发市场的菜贩们都争着来买,他种的1.5亩番茄和1.2亩茄子已纯赚了1万多元."我的蔬菜种得好,全靠辜书记的技术指导好哦!"王全中发自内心地说.  相似文献   

2.
马义军是农十二师西山农场蔬菜站的一个回族职工。1991年蔬菜站刚开始成立,他们一家人响应农场号召,由农场畜牧队搬迁到蔬菜站,从事大棚蔬菜生产。如今,他已是老蔬菜种植户了,可是他从不摆老资格,与周围的邻里职工,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的同志都相处得很融洽,只要有人求教于他,他都会毫无保留地把生产技术传授给别人。2002年他与本站汉族职工合作,尝试了彩色辣椒的种植,获得了成功;2003年他又与本站汉族职工辛增峰合作,进行食用仙人掌的种植,市场销路十分好;2004年他又积极推广春桃、圣女果等新品种的种植,为本站职工增收拓宽了思路。马义…  相似文献   

3.
今年,农六师军户农场八连职工谭新刚在退耕还林地里发展养鸡业获得成功,为职工增收增加了一条新的渠道。过去,谭新刚只靠种植番茄、制种玉米等作物,但由于承包面积少,收入不高。他经过调查发现,要想致富,必须依靠自营经济,他看到绿色养殖在市场上很走俏,于是,他就与妻子一商量,  相似文献   

4.
为加快农十二师"1155"工程的发展进程,加快我场庭院经济的发展步伐,实现发展壮大农场、致富职工群众的目标,我们最近对我场职工庭院利用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农场职工庭院利用情况报告如下: 一、庭院土地未完全或未利用撂荒的原因 职工庭院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填补了"两费自理"的不足,给职工日常生活、子女就业提供了方便。但从农场整体情况看,个别连队、个别职工在庭院经济发展上思路较少,对现状容易满足,部分连队职工仅靠大田维持生活,房前屋后空地闲置,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  相似文献   

5.
农六师一○三团养猪个体户朱海涛从石河子大学毕业后,苦干三年,连年赢利,2001年创下产值160余万元。如今,25岁的朱海涛,已经是一○三团大名鼎鼎的养猪大户、“百万富翁”。毛头小伙,三年时光,靠庭院养殖发家,有谁会信?然而熟悉他的人,都不得不为这个小伙子的精明能干和娴熟的市场驾驭能力所折服。 1998年6月,农场出生的朱海涛大学毕业,没能找到工作。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他决心在农场庭院养殖这片天地里闯出一条生路。1998年11月,朱海涛在父母的帮助下,筹资6万元建起了自己第一座270m~2的高床母猪产舍,12月购入42头优良瘦肉型种母猪,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1999年,朱海涛边生产边建设,继续投资10万元建起了  相似文献   

6.
庭院欢歌     
石总场二分场三连职工陆立平和爱人赵艳丽,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艰苦拼搏14年,投资6万多元,平包填坑,平整出8亩庭院地,种植葡萄、红枣、早晚季蔬菜,年纯收入均在2.5万元以上,被誉为兵、师和石总场庭院致富标兵。 1987年,陆立平一家在石莫公路7公里旁的1.5亩土地上盖了住房。房东头是低洼地,比住地低2米多。陆立平和  相似文献   

7.
<正>农十三师柳树泉农场农四连四队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由维吾尔、汉、回等民族职工群众组成,共有76户,现有耕地面积900多亩。多年来,这里的维吾尔族职工向汉族职工学会了庭院种植和大田种植蔬菜的生产模式,种植的作物品质优良,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在该连,少数民  相似文献   

8.
“要想富,钻山沟”已成为农九师一六五团职工发展庭院养畜业的有效途径。朱怀吉就是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和农场的优惠条件,依据农场水草茂盛的自然资源,依靠科学养畜和不辞辛苦的劳动,摆脱困境,走向富裕的。他由一只羊起家,发展到如今羊229只,其中山羊17只,牛2头,马1匹,鸡、鸭、鹅53只,交售团产品科羊毛588.6公斤,其中90%为细特毛,收入6755.8元,出售16只羊,收入5120元,今年贮备饲草6万多公斤,庭院养殖业纯收入将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芳草湖总场党委把扶持职工庭院养殖作为壮大农场经济、致富农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制定政策,筹集资金,鼓励职工大力发展庭院养殖业,取得了良好  相似文献   

10.
为发展生产、促进特色园艺和农区畜牧业的有机结合和快速发展,农十三师先后筹集资金606万元用于发展庭院养殖,极大地促进了全师自营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一、抗灾自救度难关,筹集资金求发展 2001年春,十三师遭受了暴风雪的侵袭,损失惨重,加之职工连续几年农业歉收,棉价下调。职工生活相当困难。为此,师党委筹集资金106万元购买了4000只羊发放到受灾严重的黄田农场、红星一场等6个农牧团场。由师工会主席张德生与各农牧团场工会主席签订了合同书,约定“救灾羊”要实行庭院养殖,确保基数,剩余归己。救灾羊入户后,农场职工抗灾自救,发展庭院养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大力发展庭院养殖,师里又筹措贴息借款500万元作为职工购买育肥羊及生产母羊的启动资金,利用冬闲育肥出售,增加收入,并由师工会主席张德生与红星一场等11个农牧团场主要领导签订了“贴息借款发展庭院养殖”合同书。  相似文献   

11.
正10月22日,农二师二十四团三连职工郑亮指着庭院里生长的冬白菜、萝卜、菠菜、大葱对笔者说:"仅在庭院里种冬菜,我就能收入2500多元。"在该团,像郑亮这样围绕庭院做文章的职工有1000余户,年户均庭院经济收入5000元,占职工庭院收入的七分之一。近年,该团在指导职工搞好大田生产的同时,千方百计引导鼓励职工发展以种养为主的庭院经济。如今,在该团职工庭院里,水果蔬菜样样有,猪肥牛羊壮。  相似文献   

12.
农场新事     
农场职工真潇洒开着小车把地种□张红在农六师方兴科农二分公司良繁场三队的地头,你会看到除了那些小四轮、摩托车之外,最抢眼的还是那辆红色的夏利车。问起车的主人,三队职工就会告诉你,那是职工张新兵的车,他就是去年良繁场收入最高的,年收入过了8万元,领到工资后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一辆二手夏利车。近几年,农场职工的收入高了,很多职工住进小康村,有闲钱的再添置些别的用品,小四轮、摩托车、手机,在职工中已不是新鲜事,骑着自行车种地已是老黄历了。2003年全连职均收入2.34万余元,最低收入1.2万元。全连队54户承包职工中共有小四轮17辆、三…  相似文献   

13.
知命之年的陆光财是农六师芳草湖三场加工厂的一名普通职工。他在3亩地的庭院里搞蔬菜种植,坚持不喷农药和不施化肥,只施农家肥,种出的绿色蔬菜供不应求,每年收入上万元,成为庭院致富的典范。 过去,陆光财子女多,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的。穷则思变,他把房前的一片闲置的地利用起来,种植蔬菜。一个年头下来,5分地賺了800多元。尝到甜头的他一手抓大田,一手抓庭院。他靠愚公移山的精神,硬是把房前屋后的碱土包,  相似文献   

14.
如今农七师一三○团的职工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在房子里与麻将、扑克、象棋为伍,取而代之的是“庭院热”“科技热”“打工热”盛行团场。“庭院热”。近几年团场为每户职工划分了两亩自用地,职工们把房前屋后的自用地改造成菜园、小果园,建起了蔬菜大棚,有的还养起了猪、牛、羊等。  相似文献   

15.
今年近60岁的张泽山,称大名没几个人知道,可一呼张大炮,便名声大震。 自1988年,老张开始学种大棚菜。他推掉了连队的一个烂猪圈,整出1亩多地。他边干边学,七八年下来,像滚雪球一样,周围坑坑洼洼的七、八亩猪圈,被老张投资整了出来。如今,他年年种植5亩大棚,也是该团面积最大的庭院种植户,年收入在3—4万元。 老张的种植结构逐年更新,产品适销对路,供不应求。他搞的立体种植模式,即瓜地套种土豆、玉米也大获成功。2亩多的大棚瓜,老张说收入2万元不成问题。 为方便蔬菜上市,老张花3万多元,  相似文献   

16.
在农二师二十四团,如果有哪个职工想发展大棚致富,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王雪山,大伙都喜欢先到王雪山管理的大棚内学习参观一番,学点经验,然后再作打算. 1998年,王雪山在和硕县清水河农场种植蔬菜大棚,当年,他投资30万元在60多亩土地上建起了40座蔬菜大棚,由于种植经验不足,管理不到位,再加上老天爷不给力,那年冬天,一场大雪覆盖了整个焉耆盆地,零下20多摄氏度的低温持续了10来天.  相似文献   

17.
2000年,杨维民带着妻儿从四川来到新疆,夫妻俩一边承包大田作物,一边发展庭院养殖,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成为农场科技致富的标兵。农场为鼓励扶持职工发展自营经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加大了资金扶持力度。七连职工杨维民在考察过内地养殖珍珠鸡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各农牧团场巧借兵团农业结构调整的东风,加紧加快职工庭院经济发展步伐,以改善职工住房条件为切入口,相继出台了兴建职工自营养殖小区的相关优惠政策。这一富民工程既增加了职工庭院收入,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也激活了团场经济,为实现职工牲畜养殖生产基地化、经营规模化夯实了基础。在小区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切实加大服务力度,提升管理水平,为职工群众谋利。  相似文献   

19.
地处北疆安集海灌区的一四二团。地薄人穷,是新疆兵团和石河子(师)市的重点扶贫单位。该团党委“一班人”为带领职工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积极创造条件,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扶植职工发展庭院经济,在小庭院里作大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全团职工庭院种植已达3300余亩,庭院饲养猪马牛羊等1.2万多头(只),家禽6万多只,养蜂100多箱,庭院经济林100余亩,家  相似文献   

20.
<正>又是春播时节,在农五师八十八团二连番茄育苗大棚内,职工赵汝华成了大家伙的老师,这是因为他在去年种植60亩番茄,单产达7.5吨,年收入19万元,获得全团番茄单产状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