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现时都还深深沉浸在无比的激动和喜悦之中。香港的顺利回归雪洗中华民族一百多年的耻辱,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时此刻,我们不会忘记毛泽东、周恩来对解决香港问题的许多远见卓识,尤其是邓小平以超人的智慧和胆略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诚如董建华先生所评说:“‘’一国两制’方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和思维,是代表12记中国人民对当代世界作出的伟大贡献之一”。历史将越来越证明,“一国两制”不是局部的举措,更不是权宜之计。在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十分强调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目的是“加强我们工作中的…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集中党中央的集体智慧,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已为举世瞩目、国际赞誉。本着这一实事求是的方针,中英两国政府进行友好谈判,终于使香港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无疑,这一前所未有的构想,不仅为实现国家的统一,解决当代国际争端,指明了出路,而且,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哲学的教学与科研都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于当前我们面临的对外开放、搞活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的现实问题,尤其应该探讨,以促进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的发展,以利于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顾学基、王超同志写的这篇文章,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现予以发表,望能起到提高校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者探讨现实问题、改进高校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国两制”是我们党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运用具体矛盾具体分析的方法,根据世界的现实、历史状况和我国的实际,为解决香港、台湾问题,为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而提出来的战略决策。它反映了包括香港和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为发展经济、保持繁荣稳定、维护世界和平的愿望,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的发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这一科学构想,在香港问题上已得到了实  相似文献   

5.
“一国两制”构想的哲学意义燕补林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体现了坚持祖国完整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回顾历史,展望现实与未来,民族利益与文化传统都要求中华民族大家...  相似文献   

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多次发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方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后,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了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重大决策。这一全新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它一经提出就影响巨大,那么“一国两制”的提出,究竟有何哲学根据呢?我们认为“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结合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特点提出来的,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一国两制”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构想,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渐形成,由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来的,到现在已经近十年了。这个科学构想已在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上成功地付诸实践,但迄今仍未被台湾当局所接受,台湾当局还以种种借口加以否定和曲解。海外和台湾岛内有些人由于不了解“一国两制”的真正涵义而怀疑其可行性,甚至盲目地跟着反对。当前,海峡两岸关系和祖国统一进程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新的情况,有必要进一步阐述“一国两制”的丰富内涵和基本特点,使人们了解“一国两制”是两岸和平统一的最佳办法。  相似文献   

8.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作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决策。它是邓小平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又一光辉范例。一、实事求是:“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唯物论前提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唯物主义,”“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就是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集中全党智慧提出的富有创造性的全新思想。首先,‘“一国两制”构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  相似文献   

9.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提出来的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种构想。这一构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科学运用,而邓小平在统一与自治的关系、统一的方式上等问题的观点又是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在中国的具体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在一九八五年八月厦门召开的第二届《台湾之将来》学术讨论会上,香港中文大学翁松燃教授提交了题为《“一国两制”刍论》的论文,凡二万余字,本刊刊登其中“概念”一节,并略作删节,欢迎大家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1.
《瞭望》1999,(51)
承载着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澳门终于脱离殖民统治,归燕还巢。祖国统一大业又向前迈进一大步。这是中华民族走向全面振兴的又一里程碑,是继香港回归祖国后“一国两制”方针的又一伟大胜利。在这举国欢腾的日子里,中国人民更加盼望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全面实现百年宿愿———“祖国统一、振兴中华”。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历经兴衰更替而繁衍不息,一直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鸦片战争后,中国经历了国土被侵占,人民遭屠杀,民族面临灭绝的重大危机。但是,中国人民没有被压倒,一批批的志士仁人为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  相似文献   

12.
香港、澳门相继回到祖国怀抱,是世纪之交的中国人民和中国历史的两件盛事。它标志着近代西方列强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两个重要里程碑,同时标志“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由理论变为现实。从提出和平统一方针到澳门回归,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整整走过了二十个春秋。这期间“一国两制”构想经历了形成、发展、实施的不同历史阶段。由于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这一构想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14.
“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是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纠正了“左”的错误,恢复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产物,和平统一祖国的一项崭新的重大战略决策.1978年底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在制定解决台湾、香港问题的决策时就形成了这个思想.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同志出访美国,在向美国参、众两院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的立场时,第一次表述了“一国两制”的最初构想,他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制度”.  相似文献   

15.
实现祖国统一,是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必须完成的伟大历史任务.为此,邓小平同志集中党中央的集体智慧,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是建立在什么样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目前理论界还众说纷纭.我认为,“一国两制”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实事求是”.一些同志在论证“一国两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重大意义时,不能从根本上奏效,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创立蕴含了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并具有鲜明特色。本文以"一国两制"的伟大创举这一侧面为切入点,着力从创新性、求实性、灵活性这三个方面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特色,以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论特色研究提供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一国两制”先后和平解决港、澳、台问题 ,是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伟业 ,三件大事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比港澳模式更为宽松的“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由于港、澳、台问题的历史形成背景以及两地原有政治制度与经济形态存在差异 ,回归和统一的模式却又有同有异。在香港回归的两年多时间里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得到了切实的贯彻。回归后的香港保持了繁荣与稳定的事实 ,向全世界展现了“一国两制”是切实可行的。澳门的回归与香港具有一致之处 ,但又充分体现了澳门的特点。澳门过渡中的重要问题是公务员本…  相似文献   

18.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指导思想,是使思想政治工作走向科学化的基础性工作,是一件十分有必要和有意义的事。这几年,人们在论及思想政治工作时,都提及到灌输敎育或运用灌输的方法。那么,什么是灌输敎育?灌输的含义是什么?怎么灌输?对这些问題目前缺乏深入的思考,还沒有一个一致性的覌点。从散见在报刊上的一些文章中,可以看出大家对灌输的理解、对灌输敎育采取的态度大相径庭。对这个问題的不同理解,将导致指导思想上的不统一,而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必将导致实际工作的失误。  相似文献   

19.
《党政论坛》2014,(22):16-16
2017年香港特首由普选产生,是中国中央政府与香港社会的共识。但是泛民主派心目中的特首普选是“让港人一人一票选特首,同时不能设立候选人筛选机制,让批评中国者也能参选。”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明确香港行政长官候选人须获得提名委员会委员过半数支持,说白了,就是要告诉香港的一些人,如果坚持与中央对抗的立场,绝无可能担任行政长官。  相似文献   

20.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解决诸如香港、台湾等历史遗留问题,实现国家的统一,这是史无前例的创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于解决当代国际争端、为未来社会及世界形势的发展,也必将带来重大影响。探讨这一构想所借以建立的社会历史基础,揭示其蕴含的深刻哲理,是时代赋予我国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