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外在表现,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同时产业转型升级又为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提供强大支撑,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山东是转型中国的经典缩影,通过对山东产业转型升级与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特点的研究与分析,提出在经济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需要顺应生产力发展新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释放企业创新活力;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做优做强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供需结构再平衡;推动产业集聚集约,提升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分类施策激发市场活力。  相似文献   

2.
宁夏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聚转型升级的路径:一是优化结构,推进产业组织转型升级。二是科技兴企,推进产业技术转型升级。三是拓展市场,推进营销方式转型升级。四是提升素质,推进经营管理转型升级。五是经营园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六是创新机制,推进政府服务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3.
全球金融危机让欠发达地区比任何时候都更清醒地意识到块状经济的缺陷和不足,亟需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具体包括以下六条路径:培育龙头,优化结构,推进产业组织转型升级;科技兴企,加强研发,推进产业技术转型升级;拓展市场,创新理念,推进营销方式转型升级;深化改革,提升素质,推进经营管理转型升级;经营园区,筑巢引凤,推进产业平台转型升级;转变职能,创新机制,推进政府服务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4.
全球金融危机让欠发达地区比任何时候都更清醒地意识到块状经济的缺陷和不足,亟需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具体路径:培育龙头,优化结构,推进产业组织转型升级;科技兴企,加强研发,推进产业技术转型升级;拓展市场,创新理念,椎进营销方式转型升级;深化改革,提升素质,推进经营管理转型升级;经营园区,筑巢引凤,推进产业平台转型升级;转变职能,创新机制,推进政府服务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与经验,需要厘清相关理论问题,做到五个方面的正确认识:一是正确认识区域转型和区域升级的区别;二是正确认识第三次转型和前两次转型的区别;三是正确认识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的关系;四是正确认识经济转型和思维转型的关系;五是正确认识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是达州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为积极推动达州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集群发展、品牌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7.
基于山西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应着力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技能人才队伍。当前,山西技能人才在供给速度、供给结构等方面还达不到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建设服务山西产业转型升级的技能人才队伍,应合理调控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规模与速度;加强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技能人才需求与技能人才培养间的衔接;加强亟需领域和新兴产业领域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技能人才队伍培训。  相似文献   

8.
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产业发展总体质量效益仍不够高,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等。制约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与构建产业新体系的主要障碍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鼓励实体经济发展措施不到位,产业准入带有明显的行政干预色彩等。相应的对策措施:完善创新发展机制,释放企业技术创新活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营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夯实产业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强化绿色安全发展体系建设,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水平;用好政府、市场两只手,创建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往人们对于"转型升级"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往往重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重政策推动与政府主导。在新一轮的转型升级过程中,我们要理顺经济与社会、政府与民众、政府与市场、产业与城市、城市与农村之间,以及产业结构内部各个产业等等方面之间的关系。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以民生为重点,注重民众参与,创新方式方法,注重整体协调和统筹规划,最终实现综合效益、达到各方共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首先就必须在媒体产业发展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当前媒体产业发展正面临三大拐点一是体制改革拐点,二是市场升级拐点,三是传播方式拐点;媒体产业发展面临三大转型一是经营理念转型,二是经营模式转型,三是经营方式转型.要使媒体产业健康发展必须树立了强烈的机遇意识,做好试点工作,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11.
刘瀑 《求实》2016,(1):46-52
中部产业集群逐渐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其升级过程必定与承接产业转移这一大趋势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剖析承接产业转移中阻滞产业集群升级的"核心刚性"基础上,从动态能力视角构建基于组织过程、战略定位和演化路径的产业集群动态能力分析框架,阐释产业集群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升级的基本机理,政府需要从协同发展中小企业、完善集群网络和培育集群动态生产要素等方面,培育中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核心动态能力。  相似文献   

12.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作者通过借鉴历史和实践经验,结合经济学分析,为我们深入解析了那些成功发展自己经济的国家具体实施了哪些措施。他提出,经济发展是一个持续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的过程,这取决于国家如何利用和整合他们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本和基础设施。国家需要识别并扶持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即能够最有效地生产产品的产业),并且将这些产业作为发展的基础。同时,国家需要认识到市场自我调  相似文献   

13.
半月大事     
正宁夏产业转型升级确定10大任务5大行动日前,从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获悉,《自治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已编制完成。《方案》明确了宁夏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时间表以及路线图。据介绍,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中,宁夏将全力实施10大重点任务、5个专项行动计划。10大任务包括打造国家级现代能源化工  相似文献   

14.
当前,辽宁重化工产业普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煤炭行业的困难和问题尤为突出,已经影响到企业生存和职工就业稳定。目前看来,整个煤炭行业的下行仍未见底,市场低迷短期内难以回暖。"十三五"时期,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辽宁煤炭行业如何实现转型发展?这不仅需要政府多措并举,采取财税、金融等多方政策支持,还需要煤炭企业主动加强经营管理,推进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5.
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路径,是促进经济高效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沈阳市为例,基于权重修正指标法测度沈阳的产业结构水平,实证分析其产业经济的现状与问题、转型升级的动力因素与对策建议。在沈阳成为国家首批12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背景下,深挖沈阳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为其他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为了满足自身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中国振华电子集团充分利用贵州大数据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开启了信息化建设新征程。如今,通过自主规划建设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振华工业云",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正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贵州电子信息产业大数据应用的"排头兵"、创新转型升级的"先遣队"、中国电子在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桥头堡"。  相似文献   

17.
<正>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我省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现实问题的最好选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福建产业升级版,同样需要改革唱重头戏,就是依靠全面深化改革,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我省是改革开放先行省份,30多年坚韧不拔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创造了国企改革"松绑放权"、民营经济发展"晋江模式"等改革经验,有力推进我省产业上规模、上水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定位及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线》2017,(12)
<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产业升级转移作为三个率先取得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同时要求到2020年,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要求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明确三省市产业发展定位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这就要求探讨如何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和方向,进一步加快产业转移对接和转型升级及优化产业空间格局,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产业转型与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应以实现国家赋予的  相似文献   

19.
产业发展瓶颈是制约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根本。吉林省产业转型升级存在传统行业依赖过重、服务业发展滞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障碍多、创新驱动动力不足、产业发展环境不够优化等问题,需实施有效举措,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面创新战略,打造发展新引擎,加快吉林省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相似文献   

20.
转型发展要求整个社会和经济向着稳定的、和谐的、生态的和可持续的方向转变。转型发展是最终结果,创新驱动是中间过程,科技支撑则是通过对中间过程的引导而达到最终结果的必要前提。实现科技支撑对创新引领效果的政策导向,需要借鉴国际转型经验,选择比较优势的战略产业中关键技术领域,通过制度创新,引导产业集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实现创新对转型发展的驱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