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2011年12月,长沙市公安局开福分局成功打掉了一个以李爱军为首的江西宜春市袁州区寨下乡技术开锁入室盗窃电梯住宅犯罪团伙。以该团伙为例,通过数据统计、提审案犯、翻阅案卷、网上查询等方式,对该驾车流窜入室盗窃犯罪规律特点进行了调研分析,以期对打防此类地域性侵财犯罪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街面犯罪是一种对人民群众人身及财产安全影响较大的多发性犯罪,也是一个城市社会治安状况的风向标、晴雨表。侵财犯罪是最主要的街面犯罪形式。从宁波市北仑区的情况来看,街面侵财犯罪发案率较高,街面盗窃"三车"案件多发,公共场所侵财犯罪较为集中。预防控制街面侵财犯罪,需要不断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并通过机构改革和勤务机制改革切实推进警力下沉,实现"警力跟着警情走",提高街面见警率和对街面侵财犯罪的震慑力;同时要实现公共安全防范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3.
第三方支付方式的普及,为该环境下侵财犯罪的发生提供了土壤。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内储存的是"数字化财物",此类侵财犯罪与传统侵财犯罪并无本质上的差别,但在定性上,仍存在盗窃罪、诈骗罪和信用卡诈骗罪之争。由于第三方支付环境下侵财犯罪不具有秘密窃取的特征,故不构成盗窃罪。因该类行为属于主动获取型犯罪,与非法取得他人的信用卡并在自动柜员机上使用实质相同,因而应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  相似文献   

4.
当前多发性侵财犯罪始终呈现高发态势,团伙性、地缘性犯罪、职业性特征突出,智能化程度高,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跨区域流窜、系列犯罪特征明显。打击多发性侵财犯罪存在的困难及问题主要包括规模化打击缺乏,传统侦查手段弱化,协作配合不够,基础信息支撑薄弱等。公安机关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基础信息采集、规模化侦查打击、合成作战、协作办案、深挖犯罪、视频侦查等打击机制,做好大数据分析、宣传教育、技术防范等犯罪预防工作,加强重点人控制、高危车辆控制、阵地控制、寄递渠道控制。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侵财犯罪是刑事犯罪的主要类型,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财产安全。新时期,我国多发性侵财犯罪呈现出犯罪类型结构有所变化、犯罪科技含量高、新型犯罪不断滋生、流动人口犯罪现象突出等特点。鉴于信息化背景下多发性侵财犯罪的新特点,公安机关应转变工作理念,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创新防控手段和打击手段,创新信息化警务模式,不断提升打击侵财犯罪的效能。  相似文献   

6.
数据驱动的侵财犯罪治理策略是以汇集侵财犯罪数据建立数据库为起点,通过数据统计、数据挖掘和犯罪制图等技术开展数据分析,提取侵财犯罪的标签特征,也就是提炼出侵财犯罪的时间、空间、被害目标、作案手法等犯罪模式,并建立犯罪预测数据模型,开展犯罪高风险人员、犯罪热点、易害群体等犯罪预测,具体发现哪类人群或目标在哪种时空环境中最容易遭受何种犯罪侵害,据此开展有针对性的犯罪情境预防。具体实现途径是,以大数据思维方式确立侵财犯罪治理的新理念,以系统思维方式推行侵财犯罪的"全链条治理",以数据化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推进侵财犯罪数据的融合,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侵财犯罪预测,以多机构协作模式推进侵财犯罪的情境预防。  相似文献   

7.
面对形势严峻的侵财犯罪,公安机关侦查部门应该认真反思,转变传统观念,拓展侵财犯罪侦查模式,充实和创新侵财犯罪的侦查机制、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侵财犯罪在刑事案件中所占比重最大,是刑事案件和社会治安整体状况的决定性因素。吉林警察学院公共安全研究所深入基层对吉林省多发性侵财犯罪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准确分析与预测多发性侵财案件的主要特点与发展趋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控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街面多发性侵财犯罪猖獗,是困扰社会治安的难点问题。探析街面多发性侵财犯罪特点和形成原因,研究遏制对策,不仅有利于遏制街面多发性侵财犯罪猖獗的势头,也有利于从总体上遏制刑事犯罪上升势头,带动和促进整个社会治安状况的好转,同时也是我们当前加强街面多发性侵财犯罪案件侦查工作问题研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提升多发性侵财犯罪的侦破率和降低发案率是实现"两最"的途径之一。现阶段多发性侵财犯罪呈现盗窃犯罪发案数量居高不下、流动人口扮演重要角色、不同类案存在可探寻规律、犯罪手段科技化动态时时更新趋势明显、犯罪团伙职业化地缘亲缘友缘趋势明显等特点。在探寻规律的基础上首都公安机关在侵财犯罪的防范战略与警务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今后一段时期,传统防范策略之外实施犯罪情景预防不妨为简捷有效之途径,要以底线思维、系统思维、渐进思维推动侵财犯罪预防逐步深入。  相似文献   

11.
与传统的侵财犯罪相比,涉第三方移动支付侵财犯罪行为人与被害人并没有面对面的接触,犯罪行为模式也与传统盗窃、诈骗等犯罪有所不同,理论界与实务界对该类新型案件的定性存在一定的争议。涉第三方移动支付侵财犯罪中虽然被害人对于财物的去向并没有明确的认识,但仍因为犯罪行为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做出了错误的处分决定,符合诈骗类犯罪的行为特征。同时根据该类具体模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被害人主动操作型与犯罪人主动操作型两种,前者应定性为诈骗罪,后者应定性为信用卡诈骗罪。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金融事业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手机、互联网为载体的电信诈骗犯罪逐渐形成带有地域性特征的职业犯罪,成为一种案发区域广、涉案金额巨大、群众反响强烈的常发性侵财案件,严重影响社会治安。鉴于电信诈骗侵财案件不同于其他犯罪的特点及公安机关在侦破此类案件中所遇到的瓶颈,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快电信立法、构建全国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平台、提高远程协助办案能力、加强与金融、电信等部门的横向联系、密切国际和区域间司法互助等,以有效遏制电信诈骗侵财犯罪的蔓延。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街面侵财型犯罪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危害到人民群众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在治理街面侵财型犯罪的过程中,对其实行社会化预防,是一种超前的治理手段,具有从本质上消除犯罪的意义。街面侵财型犯罪的社会化预防可以按照犯罪学的理论,依照犯罪预测、抑制犯罪动机、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预防重新犯罪等分步实行。  相似文献   

14.
当前农村犯罪的基本情况是侵财型案件中的犯罪分子极为猖獗,黑恶势力犯罪在局部地区比较突出,杀人、伤害犯罪案件仍然偏多。但就对农村治安局势的危害而言,最值得关注的是黑恶势力犯罪、侵财型犯罪以及系列性的杀人、伤害犯罪和各种苗头性犯罪。有鉴于此,有关方面应以稳定农村社会治安局势为基本价值目标,做好对相应犯罪活动的控制和打击工作。  相似文献   

15.
论结果中止的有效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法通说认为,犯罪中止的法定类型可分为行为中止和结果中止两类。行为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停止犯罪行为即可成立的犯罪停止形态;结果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停止形态。二者的相同点是都反映了行为人主观恶性减轻或消除的转变,都是犯罪结果没有发生的情形,所不同的是在行为中止类型中,行为人只需自动停止犯罪行为,犯罪结果就不会发生,在这里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实施与犯罪结果发生之间还有较长一段距离,而在结果中止类型中,行为人不仅要自动停止犯罪行为(在犯罪行为尚未实行终了的情形下),而且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成功地防止住犯罪结果的发生,因为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已实施的犯罪行为有可能产生既遂形态的犯罪结果,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距离已经比较接近,从犯罪中止制度的立法目的出发,就不能不对这种特殊情况下成立犯罪中止提出特殊的要求,因而,对于结果国止类型而言,除了需具备时空性、自动性和彻底性三个共性特征外,还需同时具备有效特征,即行为人还必须有效地防止他所实施的犯罪之法定结果发生,使犯罪未达既遂状态而停止下来。  相似文献   

16.
以贵州发生的非侵财型暴力团伙犯罪为分析样本。非侵财型暴力团伙犯罪的犯罪人多为年轻成年男性,以低学历的农民和无业人员为主。犯罪多由琐事口角纠纷引发,酒后犯罪多,被害人存在过错的特征明显。犯罪多发生在夜晚的街头,且暴力程度深,后果严重。特定情境诱因的影响和情境氛围对犯罪人的刺激,无聊症候群导致犯罪人生命存在感缺失的内心体验,以及暴力亚文化的侵染等是非侵财型暴力团伙犯罪生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中,其内部人员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是认定职务侵占罪还是盗窃罪的争议由来已久,两罪均属于侵财犯罪,在犯罪目的、主观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在犯罪主体、行为手段、犯罪对象方面也有着明显的界限。而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内部人员实施上述犯罪行为时,由于犯罪主体的特殊性、犯罪手段的复杂性、犯罪对象的一致性,使得两罪的界限更加模糊,两罪的区分更加困难。我们认为,界定该类型侵财犯罪行为性质的关键在于区分职务便利与工作便利,如果行为人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单位财物的构成职务侵占罪,如果行为人利用了工作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单位财物的则构成盗窃罪。同时,对单位内部人员侵财犯罪的定罪量刑要遵循罚当其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铁路旅客列车侵财犯罪一直是困扰铁路治安的突出问题。目前,旅客列车侵财犯罪增加,主要原因是重视不够,立案不实,打击不力,投入警力严重不足。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增加客车警力,改革乘警管理模式,制定乘警标准规范,重塑乘警形象,加强对列车侵财犯罪的斗争谋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形势严峻的侵财犯罪对侦查工作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尽管侦查部门加大了打击力度,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陷入了困境。为此,侦查部门应该认真反思,转变传统观念,拓展侵财犯罪的侦查模式,创新侵财犯罪的侦查机制、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20.
形势严峻的侵财犯罪对侦查工作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尽管侦查部门加大了打击力度,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陷入了困境。为此,侦查部门应该认真反思,转变传统观念,拓展侵财犯罪的侦查模式,创新侵财犯罪的侦查机制、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