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创新是新媒体时代的鲜明特征,也是适应高校德育工作新情况、解决德育工作新问题、提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的根本方法。新媒体时代要求高校德育突出理念、内容、载体、方法四个维度的创新。高校德育理念创新,主要是树立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德育理念;高校德育内容创新,主要是拓展大学生道德教育核心内容,加强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教育;高校德育载体创新,主要是创新利用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开展大学生德育;高校德育途径创新,主要是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新媒体时代的鲜明特征,也是适应高校德育工作新情况、解决德育工作新问题、提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的根本方法。新媒体时代要求高校德育突出理念、内容、载体、方法四个维度的创新。高校德育理念创新,主要是树立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德育理念;高校德育内容创新,主要是拓展大学生道德教育核心内容,加强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教育;高校德育载体创新,主要是创新利用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开展大学生德育;高校德育途径创新,主要是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当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在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大学生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为此,高校应加强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便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技巧,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构成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建立和发展的现实语境,是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起点。在新媒体语境下,建构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有效机制,理论基础是要发展性理解媒介素养的内涵,基本要求是要丰富和完善媒介素养培育内容,主要定位是要确立媒介素养培育目标,解决之道是要构建媒介素养培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与普及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已成为高校德育教育的一个新的重要载体.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新媒体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高校网络文化阵地,让新媒体更好的服务于高校德育工作,从而开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在全媒体时代,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高低必将深刻影响其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前,社会对于媒介素养的认识普遍不足,导致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存在多方面的缺失与问题。高校应积极开展相关研究,推进媒介教育体系构建,切实增强大学生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7.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涵就在于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在高校的稳定性。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信息生态以及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和信息生成过程的不可控直接冲击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对此高校在思想上要重视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式和构建符合大学生特点的话语,从而维护好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在高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高校应有效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打造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强势新媒体,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作用,建立新媒体理想信念教育信息发布机制,完善大学生党员新媒体使用行为的监督机制,加强大学生党员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9.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新媒体能使党群沟通的渠道更加通畅,群众监督更有力,组织群众更便利;同时也使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党政干部媒介素养、传统舆论宣传等面临新的挑战。要利用新媒体践行群众路线,转变观念并提高党员干部群众的媒介素养是前提,完善新媒体传播平台并丰富传播形式是基础,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是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经由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久经锤炼而形成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需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文章从探究新时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渊源及时代价值出发,积极查找分析高校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1.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是应对全球信息化的现实选择,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着网络信息辨识能力不强、网络学习能力不足、网络行为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网络道德亟需加强等问题。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需要发挥社会的引领作用、高校的教育作用、家庭的培育作用以及大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自媒体谣言传播严重影响社会正常秩序、弱化高校网络舆情监控能力、削弱大学生责任感、增加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成本。群体趋同性、认知局限性、责任缺失、道德多元化、文化多样化、舆论复杂化是大学生传谣信谣的主客观因素,网络技术革新是大学生传谣信谣的技术因素。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信谣传谣治理对策包括: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加强网络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制意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筑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健全自媒体监管机制,构建自媒体管理体系;建立自媒体辟谣机制,"防""控""疏"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新媒体已经对传统媒体构成了严峻挑战。而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培育大学生网络骨干的工作力度显得不够,大学生网络骨干的素养也有待提高。要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骨干的培育工作,并分类别、多层次、多维度地培育大学生网络骨干。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应用对大学生获取信息、交往、学习、个性展现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面对这一新形势,高校共青团应充分发挥新旧媒体的综合效应,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工作手段与载体,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信息素养教育,主动占领高校新媒体阵地。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的发展为推进高校党的建设提供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建设高校网络党建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本文在理清网络党建内涵的基础上,发现网络党建构建:信息传播平台、互动交流平台、网上办公平台、密切联系群众平台的独特优势,并针对网络党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鼓励大学生建立党建网站,把高校党建网站建在党支部,加强党建网站的功能建设,加强常态化与规范化建设,期望借此促进高校党建工作实效性,增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  相似文献   

16.
刘立亚 《世纪桥》2023,(4):27-29
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和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持续更新,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得各种信息资源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新媒体具有技术和渠道优势,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遇和挑战并存,需从夯实教师媒介素养基础、优化新媒体投入供给、拓展新媒体教学平台等多方面着手,充分利用媒体技术在提升高校思政教师教学能力上的优势,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也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网络社群已经成为人们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载体,95后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网络社群的参与者,高校运用网络社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必然趋势,也是必要手段。文章在界定网络社群概念、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网络社群的发展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提出高校运用网络社群新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基石。当今世界多元的思想文化观念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和巩固,而这种影响在新媒体的助推下,变得比过去更加复杂。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关系着他们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水平。因此,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进而培育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成为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网络共同体道德教育内容,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道德认知和道德选择判断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礼仪教育、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网络信息安全教育。论述了教育方法:一是采用公正团体道德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在网络共同体中的道德主体意识;二是采用道德讨论法,提高大学生在网络共同体中的网络道德认知;三是采用预防教育法,培养大学生在网络共同体中的道德意志;四是采用实践教育法,培养大学生在网络共同体中的道德习惯。文章最后提出了教育的策略:在加强大学生网络共同体舆论阵地建设方面,首先,高校要建立官方网页、微博、微信平台,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道德素养课程;第三,建设和推广思想政治教育名牌和特色网站、博客、微博或者微信;第四,充分发挥严肃游戏的作用;第五,充分利用QQ等即时聊天工具开展道德教育。在进行网络道德规范教育方面,第一,高校应该注重网络行为规范的教育;第二,加强网络道德伦理课程建设;第三,扩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迅速发展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点,信息获取的快捷性和实效性更加突出,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更加明显,教育内容和手段亟待变革。面对这些新特点,高校思政教育者应提高教育者利用新媒体搜集、辨别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开设大学生传媒素养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和法制观,建立宣传部、学生处、网络中心等各相关部门的联动工作机制,建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