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泓璇 《世纪桥》2023,(5):85-87
工匠精神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政教育的质量。为实现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需要注重实践教学,设计多元任务和组织校园活动,这些策略能够凸显出工匠精神的特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因此,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旨在探究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论述了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意义,并提出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策略,即积极营造生态文明环境氛围,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实践。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其重要讲话中多次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形成了系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水平较低仍然是当前生态文明教育的痛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日常学生教育管理是当前学生培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高校应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从课程体系、校园文化、实践体系三个层面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和融合,改善生态文明教育的不足之处,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加剧与人类社会认知水平的不断深化,生态文明继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及工业文明后逐渐进入公众视域,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样,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渠道和阵地,只有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采用各种方法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环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把高职大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优秀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文章主要从分析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重要性、可能性以及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来阐述生态文明教育如何融入高职思政课主渠道之中。  相似文献   

5.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出现表达方式更亲近、内容时效性更强、用户选择更广泛以及促进师生间互动更便捷,同时也面临着思政教育理念落后、高校重视度不足、内容参差不齐以及缺乏平台与人才的困境。在媒介融合的机遇与挑战基础上,高校需要进行思政教育路径创新,通过改变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媒介融合传播理念、增强高校政策解读强度,加强媒介融合监管、整合丰富的媒介融合资源确保内容正确性,以及建设思政教育媒介融合平台培养融合型人才的方式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6.
随着对青少年关注度的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学校领导和教师为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付出很多心血,但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班级管理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大优势,可以通过专业任课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政教育主体,加强对学生的关注指导,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概述高校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意义,分析班级管理中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班级管理工作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7.
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思政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传授,又要重视情感熏陶,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将党史与思政课结合起来,使其真正成为一门具有时代气息、符合当代学生特点的课程,成为当前高校思政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对党史教育融入思政教学的意义及党史教育的现状分析,提出党史教育融入思政教学的优化路径,以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8.
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报告,强调了当下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高校是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更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传输给大学生,发挥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深入探索了大学的生态文明观,并针对大学生在生态文明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大学生生态文明观众存在问题的对策和策略是发挥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相似文献   

9.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是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之间的契合点的根本遵循,也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内容融入、教学方式创新改革的重要抓手。党史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着必然联系,二者融合是弘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的主阵地及提升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手段,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实效性,在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时,加强加深理论高度,在理论学习中了解党史并产生共鸣,二者互相提升,彰显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持久性。党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提升育人实效,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我国环境教育演化为生态文明教育,高校生态文明法治教育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在于生态文明法治教育,即通过强化学生对《宪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认同,以及塑造学生生态文明法律信仰,提升学生生态文明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法治教育,需要强化课程教学、优化师资队伍和完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1.
李杰 《世纪桥》2023,(2):37-39
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是在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为进一步优化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必须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于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创新全过程。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通过把握“主导”话语与“主体”话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结合话语的继承性与时代性,话语的统一性与差异性,优化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传播平台,从加强高校思政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入手,找到解决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创新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内容和传播主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的思政教育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创新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对当前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策略:一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推进教学改革;二是加强平台建设,打造多元化教育空间;三是加强跨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这些策略以期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与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聂玉波  王玲 《世纪桥》2023,(9):83-85
宁波优秀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宁波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深刻认识宁波优秀地域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深入挖掘其中的育人元素。从价值导向、内在逻辑、现实实践、文化传承四个维度,探讨宁波优秀地域文化如何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四条融合路径,即挖掘核心元素,丰富思政育人内涵发展;融合多元渠道,提升协同育人目标实效;坚持师生同学,形成思政育人源头活水;创新传承方式,建设文化育人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洪亚飞 《世纪桥》2023,(7):77-79
加强高校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能够充分发挥高校课堂的教育实践意义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帮助大学生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树立崇高理想,从而提升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困境,授课教师应当积极丰富思政课教学的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扬 《山西青年》2024,(4):187-189
目前我国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在此种背景下,各高校开始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融入当代教育心理学,能够帮助教育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本文针对高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进行了详细叙述,并提出了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6.
张伟 《世纪桥》2024,(2):88-9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理念,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作为新时代青年的培养基地,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优秀文化遗产,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基于此从校园环境、思政内容、学科融合及实践活动等展开分析,旨在探索红色资源有效融入路径,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推动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相似文献   

17.
“四史”教育贯通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高校思政工作中不可或缺。本文通过深入剖析“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现实困境,提出了构建“四史”教育“四位一体”长效机制,即构建“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相互融合机制、完善开展“四史”教育的基本资源保障机制、打造“四史”教育的合力共管机制、构建动态评价与反馈机制,以切实推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家国情怀被赋予了愈加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个体对祖国的深情厚爱,也是一种对世界和自然的“大爱”情怀。新时代,将家国情怀作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提升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践行爱国主义教育成果;能够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自觉行动。当前,高校在将家国情怀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单一、内容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等。为此,高校要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综合运用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和现代科技手段等方面下足功夫。  相似文献   

19.
许燚 《世纪桥》2024,(5):103-105
通过探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实施策略,以期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并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有效融合。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和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要性,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价值。对高职院校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包括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创新等,可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力支持。结果表明,采纳这些策略能够有效促进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为构建立德树人的教育格局提供实践指引。  相似文献   

20.
吴松  徐静 《世纪桥》2023,(11):79-8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其中深挖思政元素,汲取文化基因,不断深度融合,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基于此,首先从实践育人角度入手,以暑期社会实践为抓手,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组织青年大学生走访调研“非遗”文化,访谈非遗传承人,了解新时期“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探索“非遗”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路径,最后分析得出“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探索。通过实践育人进一步增强青年大学生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的时代意识和使命担当,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赋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