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听母亲说,我小时候总是生病,从出生到4岁,我总是今天吃药明天打针病病歪歪一副养不活的样子。4岁那年夏天,被我折磨得快要崩溃的母亲请来了算命先生,那个白胡子的老头坐在我家屋子中间的椅子上,喝着母亲沏好的茶水口中念念有词,说什么我是什么天上的什么童子偷到人  相似文献   

2.
母爱     
正每每看到有关母亲的文章,心里都会涌起莫名的酸楚,总想为早逝的母亲写点什么,可脑海里总也泛不上母亲的容颜。如今鲜见谁的母亲没有照片,可我的母亲偏没有照片。周围许多亲人说,你母亲长得像大姨,想她了就去看你大姨。我看了无数次大姨,虽然她老人家对我亲切有加,可我心头总也找不回母亲的影子。记忆深处,总觉得母亲是这样的:白皙的皮肤,慈祥的眼睛,在村里也算大个子女人,见谁都一脸笑意,大抵有着活菩萨的形象。这便是我心头的母亲  相似文献   

3.
娘亲     
张明春 《新青年》2002,(5):13-15
此刻,我坐在由金边飞往中国的波音747飞机上,这是我接到母亲病危消息的第三天踏上回乡之路,突如其来的消息,令我头昏目眩。在飞机上我想,母亲此时怕是正苦苦保留那口气,等待我的回归吧?我默默地念叨:您老人家可千万千万挺住啊,一定要等我啊!1960年,那是个无雪的冬天,气候异常干冷。农历正月十五刚刚过去,半轮残月懒洋洋悬挂在天际。距毛子坟不远的地方,有一片错落有致的房子,那片房子叫三十栋,我家住三十三号。那天我们兄弟姐妹7人从睡梦中被父亲唤起。父亲仔细检查所要携带的东西,眼睛在每个人身上巡视了几遍。坐在破旧木椅子上的母亲,脸上露出几分焦躁。母亲眉头微蹙,紧抿着嘴,可那无法掩饰的痛苦,让母亲发出轻微呻吟。  相似文献   

4.
幽默精品屋     
《新青年》2002,(2)
偶遇大学生:“妈!我今天遇到了大雄,吓了一跳。”母亲:“是哪一个大雄呢?”大学生:“是高中时的大雄呀!我们两个那时在同一个班级,他那时和我都想进医学院的那个大雄呀!”母亲:“可是那个人不是考了几次都考不上而自杀了吗?”大学生:“对呀!今天我解剖的尸体就是大雄呀!” (阿可)  相似文献   

5.
正那一年的这一天,是我部队转业到地方后与家人共度的第一个中秋节。一轮圆月朗朗地悬浮在窗外,全家人围桌而坐,面对五颜六色的圆月饼,正要举杯庆贺,三哥从遥远的南方打来电话,问,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还未等我回过神来,三哥便自问自答:今天是母亲的忌日!那时候你才三岁,不记事也不懂事,母亲就是在别人家欢欢喜喜过中秋节的那一天离开了我们。三哥的电话,不由打捞起我模糊的记忆。那一天上午,我正和小伙伴  相似文献   

6.
夏彪 《新青年》2004,(2):16-17
那是个无聊的夏天,我已经到了知道害羞的年龄,母亲一手拿着用衣服改装的书包,一手扯着我的小手,用力地把我朝学校的方向拉,而我紧紧地抱着一棵楝树,死活不肯松手。——母亲让我穿那件姐姐已穿不了的破裙子去上学,虽然我已穿过了多次,但今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是拗着不穿。母亲急了,扬起手就要给我一巴掌。  相似文献   

7.
母亲好轻     
我坐在床沿上,小心地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亲昵地抱着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护士不舍离去,坐在椅子上静静地看我轻摇抱着的母亲。  相似文献   

8.
我上高中以前是不住校的,家离学校很远。小学的前一半一直是母亲用自行车载我去上学的。我有一个大我3岁的姐姐,每天母亲用她那辆小巧的女士自行车载着我们姐儿俩。那辆车是没有前梁的,我和姐姐都坐在后车座上。我跨开双腿挤在中间,抱住母亲的腰,然后姐姐以同样的姿势从后面抱住我。我常常是整个儿趴在·后面抱住我。母亲身上。母亲身上那种淡淡的,温柔的香,让我安心地陷进去,弥漫着。那么温柔而温暖的背,承载了我所有婉约而美丽的小女孩的梦。风吹动着我闭上了的眼睫毛,是幸福快乐的世界。小小的一辆自行车,载了我们娘儿仨。这是定格在我脑…  相似文献   

9.
鞋上有眼     
母亲的布鞋长着千百双眼睛,时刻牵挂着我的脚步……前不久,我意外地收到了一个包裹,是母亲从乡下寄来的一双鞋。包裹里面,还有母亲请人代写的一封信,信中说,她的眼睛早已昏花,看不清东西,只能做一些样式和做工都很简单的布拖鞋了……可我发现,母亲的这双鞋并不普通,它的样式和做工都很讲究:白底、黑帮,鞋底上整整齐齐地扎满了针眼,一行行地,错落有致。我想像得出,母亲为了它,一定在灯光下操弄了不少时日,更是熬过了好多个夜晚。我甚至看到了母亲正睁着昏花的眼睛,一遍一遍艰难穿针的情形,还有她艰难地纳底缀帮的样子……母亲今年已经60多岁…  相似文献   

10.
我正在家里等着母亲。母亲住乡下,说好今天来,可是怎么还没到?火车到站的点儿早就到了。正在着急,有急切的敲门声,我去开门,正是母亲。她满头大汗,满脸焦急。还没等我开口,她就气喘吁吁又气急败坏地说:“你们城里没好人,不但有贼,还有骗子。”  相似文献   

11.
正小时候常常跟着母亲去三姑六婆家。路上,她牵着我的小手,不紧不松,是恰如其分的好。我到现在还能想起那手心的爱,一丝生硬都没有,温柔如风又如月,像河流爱上水草一样——竭尽所能的呵护。其实母亲的手不算柔软,现在她的青春年华不再,手背上飘着小小的黄褐蝴蝶,一朵、两朵、三四朵……缠绕着幽冷的光阴,看得人心一颤一颤的。可我依旧放纵的喜欢牵着母亲的  相似文献   

12.
勇敢的密码     
在我眼中,母亲不仅是我的保护神,也是我见过的最勇敢的人. 三岁那年,我在院中玩耍时不慎掉到水井里.母亲箭一般冲到井边,听到我呛水的声音,没有丝毫犹豫就跳了下去.井水已经漫过母亲的脖颈,她一边大声呼救,一边用力托起我……当闻声赶来的邻居将我们用绳子拉上来时,浑身湿透的母亲把瑟瑟发抖的我紧紧地抱在怀里,她一边自责,一边惊慌地检查着我的身体……  相似文献   

13.
想起父亲     
我没向父母提及过我写作的事,有一天母亲在电话中说,父亲在一本杂志上看见一篇我写的东西,父亲很是惊喜,很仔细地看,然后把它搁在床头,每晚都要看一遍才能入眠。母亲的话让我沉浸在往事的海洋里,想起父亲,我不敢怠慢,手中的笔,纸上的字。  相似文献   

14.
刘德良 《新青年》2004,(2):20-21
事实上,父亲和母亲是没有爱情的,如果说有,那也只能算是一种亲情和责任,是一种自然而又质朴的情感流露。也许,父亲和母亲就像是两株生长在同一块土地上的庄稼。他们相互守望,相互搀扶,然后,再一起走完那艰辛而又坎坷的一生。总之,父亲和母亲不会像现在的人那样甜言蜜语和山盟海誓。他们更不会说“我爱你!我想你想得要死!”之类的话语。在父亲的眼里,母亲只不过是他的一个女人,是一个能够为他生儿育女和同葬在一个坟墓里的人。而在我母亲的眼里,父亲也不过就是她的一个男人,一个能够与她共担风雨和同撑起一个家的人。父亲就像是一片天,能够让我的母亲活得踏实和知足,而我的母亲也会给我的父亲滋养和快乐。  相似文献   

15.
我要离开母亲启程去远方了。早晨一起床,就看见母亲的眼睛湿润着,眼皮还有些浮肿。窗外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室内母亲在忙着帮我收拾行李。也许是担心路上行李会散开吧,细心的母亲又一针针地缝缀行李上那些唯恐不结实的接缝。这情景,  相似文献   

16.
母亲     
立之年蓦然回首,忽然发现自已是个性格外向,为人坦诚,遇事不气馁,宁折腰不弯的人。之所以能这样,我想,可能是由于母亲的缘故吧。说起自己的父母,人们往往会用“慈母严父”来形容。可我的母亲却显然不是一个温柔的女人,甚至有点儿秋风扫落叶般的“冷酷无情”。我生下儿子后,母亲  相似文献   

17.
对不起,母亲     
彦君 《新青年》2007,(3):13
自从弟弟出车祸后,母亲就疯了。我把母亲接到了城里。父亲早年去世了,我不能把母亲一个人丢在乡下。我在城里不停地求医问药,可母亲的病一点儿也不见好转。病中的母亲总是神志不清,时不时大叫几声听不懂的话。把开水从一个杯子倒到另一个杯子,又倒回来,反复不停;在各个房间里窜来窜去;翻箱倒柜的把家里能撕的东西都撕得粉碎;把家具挪得乱七八糟……  相似文献   

18.
刘会然 《新青年》2005,(10):10-11
倘若要我说出母亲的种种好处来,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母亲的“痴”。“你母亲真的很痴。”这是我多年来听到的村上邻居们对母亲最多的一句评价。母亲真的很“痴”。尽管母亲是一位最普通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村劳动妇女,她识字不多,许多大道理不懂,但在她认为“有理”的份上,母亲却坚持她的痴劲。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那时我还在读小学5年级,我们村人掀起了一股去沿海打工赚钱的热潮。在那时,很多小学还没有毕业的孩子也被这股热潮“卷”了进去。看到邻村的许多孩子每到过年都能赚回不少钞票,我们村里人也开始骚动起来了,特别是一些妇女。她们…  相似文献   

19.
姜米粒 《新青年》2006,(9):44-45
今年,母亲虚岁70了.印象中,母亲一拨儿老太太好像不大在饭店里聚会.这次不同,王老太患癌以后,母亲常去看她.一次遇到另一看望病人的张老太,赶上中午,母亲说,我请你俩吃饭吧?我估计是推拉了一会儿.张老太说,在附近的饭店吧,远了王老太走不动.三人相互搀扶、拽扯着去了家附近的小店.母亲说服务员可热情了,奶奶坐、奶奶请地一通招呼我们.  相似文献   

20.
在台北的蒋碧微,与子女只能在照片上见面了。 徐伯阳说:“把我们儿女的情况,告诉我母亲的,是我父亲朋友沈宜甲先生。还是在1927年4月,我母亲发现她怀孕了.我父亲当时在新加坡卖画,我母亲决定回国内生孩子,她把六、七大箱书画交给航空运输公司,直接运到国内来。她一个人从巴黎搬家,沈宜甲帮了很多忙。临走的时候,我母亲很感激他,没什么好东西给他,就指着自己的肚子说:这孩子生下来认你做干爹。1976年沈宜甲回来探亲时找到我,就跟我讲起这段事。我们还一起在我父亲的墓前照了相,他把这张照片辗转到我母亲手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