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对于民事法律行为,中外民法学者都曾阐明过自己的观点,但长期以来各说不一。国内当今的民法学者,亦众说纷纭。现仅就国内的论述谈点粗浅看法,以期专家和学者的指教。一综观国内民法学者对民事法律行为的定义和解说,主要有三种:其一说,“民事法律行为,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基于意思表示而设定、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行为。也称民事行为。”其二说,“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上权利与义务发生、变更和消灭的行为。”其三说,“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主体基于意思表示,  相似文献   

2.
李鹏总理在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谈及国有企业改革时强调应鼓励企业兼并,通过优势互补扩大经营规模;前不久,国务院又发出了关于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对企业兼并是采取鼓励政策的。在此,笔者就企业兼并如何做到有序、规范,提出几点对策。一、进一步明晰国有企业的产权界限’产权明晰是企业兼并的前提。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一直较为模糊,这就必然会在企业兼并过程中引发诸多问题,如企业缺乏兼并动力、兼并决策权归属不清等等,最…  相似文献   

3.
教师职称评聘行为是由职称评定和职务聘任两个行为构成的。教师职称评定行为是一种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 ,职务聘任则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现行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缺乏法律规范 ,与高校体制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 ,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关系不清晰。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54条关于民事法律行为概念的定位,给我国民事理论和实务带来混乱.基于对法律行为的内涵的正确认识,合法性不应是民事法律行为的必备要件,而只是评价已经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后果的考量要素.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示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教师职称评聘中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职称评聘行为是由职称评定和职务聘任两个行为构成的.教师职称评定行为是一种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职务聘任则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现行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缺乏法律规范,与高校体制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关系不清晰.  相似文献   

6.
张永辉 《人大建设》2008,(12):50-50
虽然债权债务关系是一种普通的民事法律关系,但对恶意欠债、拒不归还的行为应当予以刑法规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7.
张静  陈乃新  贺志新 《前沿》2007,(4):120-124
代理和代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行为,但在理论及实践中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而实际上代理和代表在很多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在本文中笔者通过比较的方式给代理与代表作出了定位,即代理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代表是一种经济法律行为。  相似文献   

8.
国有企业兼并的法律思考吴春香企业间的兼并行为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西方国家,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它对各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优胜劣汰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的作用日益显现。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企业兼并的行业越来越多,并...  相似文献   

9.
通向希望之路金澍,蒋成旭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小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放开放活。何谓放开?何谓放活?现在理论界出现了一种倾向,就是热衷于拍卖、破产和兼并,对小型国有企业靠自己的力量搞好信心不足。最近,云南省委党校94级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班到楚雄州的一...  相似文献   

10.
肖锋 《理论月刊》2007,(1):113-115
民事诉讼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因是否基于意思表示为构成要件,在特性、成立要件、生效要件以及法律控制方法上存在诸多差异。但是,这是否从根本上否定了民事法律行为理论尤其是意思表示理论在民事诉讼行为上的适用,值得人们思索。  相似文献   

11.
诉权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性权利.但民事诉权的行使一旦超出合法界限,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本文剖析、阐述了民事诉权滥用的内涵以及对民事诉权滥用行为进行规制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并就对民事诉权滥用进行规制应注意的问题和如何进行民事诉权滥用规制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民事法律上的责任不是义务,也不是违反义务后的新义务,而是违反义务的后果,是对权利的救济,是直接的法的强制.责任产生于义务违反之时,是给付之诉的诉讼标的而不是结果.责任的概念和本质的研究对于提高我国法律语词的规范性和严谨性,甚至对我国民事基本法的理论和结构都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诉讼时效,在大陆法系国家又称为消灭时效。作为民法的一项重要制度,诉讼时效问题直接关系到民事权利能否得到司法上的保护。由于现行法律对诉讼时效的规定不够具体、明确,因而诉讼时效制度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从这个角度而言,对传统的诉讼时效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对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作出梳理分析,对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进行再认识,对诉讼时效届满后的司法保护及时效利益抛弃等问题进行理性探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实践中一些检察机关开展民事支持起诉工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缺乏理论支持,在法律上也缺乏明确依据,在实践中是否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也值得怀疑,更重要的是这一做法与民事诉讼私法自治的精神及处分原则相违背,亦与市场经济中的平等理念不相符。检察机关应开辟合法、合理的保护国有资产之途径,督促起诉与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才是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之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前提是,一个犯罪行为同时产生了两种法律责任: 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其中民事责任包括物质损害赔偿责任和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损害赔偿的形式既有物质的弥补,也有精神的抚慰。侵犯人身权的犯罪最易产生双重责任,如果对被告人仅追究刑事责任而放弃民事责任,违反哲学和经济学原理,是对人权的漠视,对公平的亵渎。  相似文献   

16.
在民事诉讼证据中,鉴定结论是一种重要的法定证据种类。文章主要结合两大法系各自鉴定制度的特点与我国现行立法的规定,论证了鉴定结论的证据地位及其局限性以明确对鉴定结论质疑与审查的必要性;探讨了在对鉴定结论质疑和审查中存在的问题和我国现行立法对其进行的完善,以期从程序方面保证鉴定结论的公正性,正确发挥鉴定结论的证据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民事诉讼法制与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不恰当的诉讼模式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制没有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原因.确立恰当的诉讼模式,理顺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恰当配置当事人与法院在诉讼中的权限,有助于在此基础上构建现代化的民事诉讼程序,促进民事诉讼法制建设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民事诉讼法制的现代化.这种恰当的诉讼模式就是协同主义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18.
民事诉讼的证据制度,作为当事人双方和法院追求正义的基础,具有重要作用。而当事人的陈述,在新民事诉讼法修改后位列证据制度的第一位,证明其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本文从当事人陈述这项证据位置的变化入手,通过比较大陆法系、英美法系、苏俄民事诉讼的立法,证实了当事人陈述是具有查明案件真相、防止诉讼拖延、追求"法律真实"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陆法系以民事法律关系为核心的民法理论体系在中国业已形成 ,诸多英美法系的概念在合同法的立法过程中又被吸收到中国来 ,要约便是其中之一。这两者如何融合 ,使民法理论体系得以理顺 ,不但有理论意义 ,而且颇具现实意义。把要约定性为民事法律行为 ,可以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