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特朗普政府推出“印太战略构想”是为了应对世界大变局,替代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和保持有利于美国的地区战略平衡。其主要特点包括:在“有原则的现实主义”和“美国优先的国家安全战略”指导下,加强印太地区联盟和伙伴体系;构建“美日澳印四边形安全合作机制”;形成有利于美国的印太地区经济关系。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构想”将增加美国联盟体系的内在矛盾;美日澳印四边形安全机制面临印度弱角问题;“印太战略构想”目标与财政资源不相称;战略目标之间自相矛盾。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构想”将进一步增加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和竞争性;向美国的盟国和伙伴国发出错误信号;有利于日本加强自身军事实力和扩张海权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2.
印太战略出台后,美国越来越多地在中美全面持续竞争的背景下衡量东南亚国家的价值,试图拉拢东南亚国家加入遏制中国的阵营。在安全合作方面,与奥巴马政府相比,特朗普政府重视与关键国家的双边安全关系,轻视地区多边主义。在双边层面,美泰安全合作在泰国大选前后逐步恢复。美菲安全关系也以反恐和南海为支点进入发展轨道,但菲方终止《访问部队协定》的决定显著增加了两国未来安全合作的不确定性。新加坡、越南、印尼和马来西亚是美国重视的伙伴国。其中,美越安全合作的突破性进展尤其值得关注。此外,以美国-东盟举行首次联合军演为代表,双方多边安全合作持续扩大。美国安全援助和军售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总额减少与向重点国家倾斜两大趋势。最后,国内政治自主性、发展对华关系的需要和地区秩序观的差异,是美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安全关系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对拜登政府执政以来所采取的东南亚政策的影响和轨迹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美国未来东南亚政策的发展趋势作出合理推测,对中国及东盟国家的应对之策进行分析研究。文章认为,相较特朗普政府对东南亚地区的“冷处理”和“边缘化”,拜登政府的东南亚政策有了较大调整,其执政显著加强了对东南亚地区的战略投入,提升与东盟国家外交关系,强化在东南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影响力,重塑地区规则秩序。受拜登政府的东南亚政策影响,当前东南亚地区多边合作遭受冲击,和平安全隐患显现,现有经贸秩序也受到冲击。同时也应看到,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关系积淀深厚,东盟国家“不选边站”立场韧性较强,拜登政府执政首年对东盟国家的接触拉拢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为此,拜登政府通过《印太战略报告》作出一定政策调整,着重强化长期影响力渗透力。未来拜登政府将在《印太战略报告》方针指导下持续加强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话语权,构筑并强化遏华阵线。然而,拜登政府政策执行仍面临国内外多重因素掣肘和挤占资源,同时中国坚定携手东盟国家维护地区开放合作主基调,共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导致美国难以达成其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4.
邢瑞利 《和平与发展》2023,(6):105-133+158
东盟在美国“印太经济框架”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美国开展对华战略竞争重点争取和拉拢的对象之一。东盟国家对“印太经济框架”总体上持积极认知,并采用了“借力”与“平衡”的双重应对策略,东盟与美国在该框架下围绕数字经济、供应链韧性、清洁能源等核心议题领域的合作呈明显升温态势。美国“印太经济框架”对中国—东盟关系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形成了分化双方关系的压力,但由于该框架与东盟主导的区域合作机制在本质上存在竞争,因此也为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鉴于此,中国应理性看待东盟国家与美国的经济合作,通过加强战略对接和提升制度合作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尽可能降低“印太经济框架”对中国—东盟关系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2022年上半年,拜登政府颁布新版《美国印太战略》,召开美国—东盟特别峰会,强调美国—东盟关系进入新时代,还提出要进一步深化美国与东盟的海上执法安全合作,凸显“灰色地带行动”在“印太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当前,美国与东盟海上执法安全合作表现出美国为主要推动力、呈现双轨运行合作机制、由盟友优先向伙伴关系调整、深化海域态势感知与能力提升等特征。双方合作的动力是基于各自安全战略需求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考量,并借鉴了日本海警外交经验,但双方的合作将受到美国战略调整、东盟战略自主、域外国家制衡和东盟内部合作基础所影响和制约,然而未来一定时间内,美国—东盟海上执法安全合作的动力将大于困境。  相似文献   

6.
赵菩  李巍 《东北亚论坛》2022,(4):24-46+127
从特朗普政府开始,美国将中国确立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其中“印太”战略是美国同中国展开竞争以护持其霸权最为重要的战略框架。“印太”战略虽然最早由特朗普政府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但限于其有限的国际执行能力和单边主义的政策方向,该战略总体上成效甚微。拜登政府上台之后,为了更加有效地与中国展开竞争以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全盘继承并大幅升级了这一新型国际战略,具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印太”地区全面回归区域多边主义,通过制度升级、制度创建与制度回归三种方式重构美国主导下的印太区域制度体系以“规锁”中国;第二,以经济外交为抓手,在供应链、技术、基建和数字贸易等方面为“印太”框架注入经济合作动能,以夯实“印太”战略的经济基础;第三,从“美国优先”转向高度重视对盟友与伙伴的投资,积极打造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支点国家,以实现其在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两个方面制衡中国的目标。拜登政府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将有可能对中国的区域外部环境形成更为严峻的战略压力。  相似文献   

7.
苏晓晖 《和平与发展》2023,(5):1-25+173
2022年2月拜登政府发布《美国印太战略》报告后,为遏制中国等竞争对手,加紧推进地区战略部署,着力拼凑各种小多边安全机制:强化美菲军事安全合作并拉日澳积极参与;推动美日韩合作“制度化”;加速推进和拓展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推动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逐渐走实。美国将东南亚作为实施“印太战略”的重心,并利用“离岸平衡”策略打造多层式、网络化遏华盟伴体系;同时大力推动海洋军事战略转型,竭力制造台海和南海联动效应,并有意裹挟地区盟友共同进行军事干预。这使得中国维护周边和地区稳定特别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难度增大,中美陷入冲突的风险也随之上升。面对这些严峻挑战,中国应坚持底线思维,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同时积极主动塑造周边安全环境,力争突破美国的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8.
自美国印太战略出台以来,东南亚的重要性被不断提及。虽然东南亚地区国家并不排斥大国的战略重视,但对美国印太战略的目标、手段、政策重心等普遍感到不安。出于对被边缘化和被分裂的深刻担忧,东盟选择以地区共识的方式发布《东盟印太展望》。这既是对大国战略举措的积极回应及对东盟中心性的主动捍卫,也清晰地表达了这一中小国家联合体对世界事务的共性认知,凸显了东盟与美国在印太地区愿景规划方面的内在差异。东盟的认知与反应,预示着美国印太战略在东南亚的推行将囿于种种局限而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巴基斯坦作为印太地区的节点国家,却难以在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中准确定位自身的角色,是一个在印太体系中缺乏存在感的国家。但巴基斯坦也有着对“印太战略”的独特看法和主张。一方面,巴基斯坦对美国将印度塑造为印太地区“净安全提供者”的行为感到极为不满,将印度的这一身份转变视为一种迫切的现实威胁;另一方面,巴基斯坦也希望在美国“印太战略”中寻求一定的角色担当,充当“调解人”身份以期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同时巴基斯坦也试图借美国的“印太战略”来提升其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借此摆脱来自印度的战略孤立。面对美国借“印太战略”在印太地区持续的势力扩张,未来中国可在与巴基斯坦的双边关系基础上扩大区域多边关系的接触,同时借助双方现有的技术、地缘等资源优势以加强互补,化解对美依赖的风险。通过打造中巴更加完善的双边和区域治理安排,不断增强对地区安全与发展的形塑能力。  相似文献   

10.
张玉环 《东北亚论坛》2023,(4):50-65+127-128
拜登政府上任以来,将应对气候危机作为内政外交的优先议题,对内推行气候新政,对外实施积极的气候外交战略,以此促进美国经济社会整体绿色转型发展、维护美国国家气候安全、恢复美国的国际信誉和全球领导力。在全球层面,美国重返《巴黎协定》,发起“领导人气候峰会”,在联合国及七国集团等多边平台推动气候合作;在区域层面,美国将“印太”地区作为推进区域气候外交的重点,充分利用四方安全合作机制、“印太经济框架”、美国—东盟合作机制等小多边平台,提升“印太”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在双边层面,美国以欧盟为重点加强同盟友之间的气候能源合作,同中国、印度、南非、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市场国家开展气候外交。拜登政府的气候外交战略对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带来积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气候治理领导权之争,可能引发新一轮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并使大国“绿色竞争”更为激烈。需要注意的是,拜登政府气候外交战略面临国内外诸多挑战,国内党派分歧、地方政府反对等因素或阻碍美国履行气候变化国际承诺,美国同中国、欧盟等大型经济体之间的关系复杂演变也可能会制约其开展气候外交行动。  相似文献   

11.
朱旭  韩文超 《东北亚论坛》2023,(2):115-126+128
美国提出“印太战略”后,韩国对“印太战略”的态度经历了文在寅政府时期“谨慎且有限地参与”以及尹锡悦政府时期“积极地调适型参与”两个阶段。尹锡悦政府执政后转变对“印太战略”的态度,主要包含对朝鲜实施安全威慑以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以加入“印太战略”为杠杆重塑中韩关系从而缓解安全困境、推广“韩式民主价值观外交”以提升韩国在地区秩序中的地位以及推进“东盟政策”以寻求经济新增长点四大考量。从短期看,这一转变将激化朝韩矛盾,加剧地区紧张;提升“印太战略”的经济吸引力,对“一带一路”倡议形成挤出效应;强化“印太战略”的“去中心化”特征,在地区秩序构建上增大对中国的压力。但从长期看,由于尹锡悦政府并未脱离“立足国家利益制定外交战略”的原则,仍具备“底线理性”,加之“印太战略”无法有效满足韩国的经济、安全与战略诉求,韩国缺乏持续参与“印太战略”的动力,其负面影响总体可控。  相似文献   

12.
特朗普政府对于印太区域的战略经历了一个从愿景设计到政策实践的演变过程。自2017年提出"一个自由开放的印太"愿景以来,特朗普政府通过巩固政治联盟与拓展伙伴关系、加大对印太区域的安全介入力度、拓展美国的经济存在与影响力等方式予以推进,初步形成了美国"印太战略"的基本框架。这一战略对中国在军事安全、经济发展、地区影响力以及政治安全等领域带来了一定挑战。然而,缘于美国内政治的纠缠、地区力量的复杂心态、特朗普政府外交战线过长以及中国发展态势与中美关系等因素的制约,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的影响与前景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曾向红  张少文 《东北亚论坛》2023,(3):111-126+128
自特朗普提出并实施美国的“印太战略”以来,印度的战略地位得到空前提升。在此背景下,印度的“印太”构想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由争论到共识的演进过程。当然,印度并非完全认同和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和对华政策。相反,莫迪政府推进“印太战略”有着自身的诉求与期待。本文以批判地缘政治学为理论视角,旨在考察印度参与“印太战略”的三大诉求,并尝试挖掘印度实施“印太战略”背后的认知与地缘政治想象,并与美国进行比较,以揭示两国差异行动的主要驱动和基本逻辑。通过考察发现,印美在国家角色定位、自我—他者关系和战略区域划分等主要方面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印度政府和美国政府对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想象分别类似于“W形行动圈”与“半嘴形包围圈”的战略图式;印度追求领导性大国、构建多维身份认知以及经略“印太”海域的战略诉求有悖美国在“印太”地区的中长期利益。印美两国对于“印太战略”的认知与想象差异将直接影响各自战略的走向和两国的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4.
赵祺  罗圣荣 《东北亚论坛》2023,(2):65-79+128
拜登政府上台后,大力推动“印太战略”小多边机制落地,加强对华围堵。本文基于小多边主义理论视角,发现拜登政府利用“印太战略”在基础设施、供应链和技术领域打造排他性的小多边倡议,在军事协调、军事技术转让和军事情报共享层面创设竞争性的小多边机制,在价值观层面构建功能性的全球民主国家联盟,意图整合“印太”盟友和伙伴,编织以美国为中心的对华遏制“集团”网络。机制化是集团化的手段,集团化是机制化的目的。拜登政府“印太战略”的集团化既有扩大“印太”地区“朋友圈”的战略考量,也有掌握引领关键领域标准和规则的制度诉求,更有围堵和遏制中国崛起的权力诉求。尽管拜登政府“印太战略”的集团化面临着美国与“印太”盟友和伙伴政策诉求差异、战略平衡困境和成本支付能力不足等因素掣肘,但其在一定程度上将弱化中国经济影响力,增加中国安全风险,损害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5.
奥巴马入主白宫一年里推出了一系列加强与东盟合作的举措: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表明其加强对东南亚地区影响的决心。积极促进湄公河地区的发展目标,以冀对该地区产生较大影响。首届美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召开,标志着美国"重返东南亚战略"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美国调整东南亚政策有着把东南亚作为重返亚洲的第一块基石、获取较多经济利益、抵消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等考虑;东南亚国家出于为东盟提供安全保障、希望维持地区"大国力量平衡"和在南中国海问题上获得美国支持等目的也乐见其成。美国加强对东南亚的战略投入,可能会对东盟、东亚合作以及中国外交产生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19年6月,美国和东盟相继发布了印太战略和印太展望文件,描绘了各自对印太地区秩序的构想、愿景及利益主张。表面上看,美国的印太战略和东盟的印太展望都提出了"东盟中心地位"问题,两者似乎在这一问题上存在共识。但进一步分析显示,两者的"东盟中心地位"大异其趣,在出发点、关注点和实现目标的手段等方面,美国和东盟存在根本性不同。尽管美国和东盟在海上安全、能源与基础设施建设及数字和网络安全等领域存在合作空间,但是随着中美在印太地区博弈加深和美国主导地区秩序走向的意图日益凸显,美国与东盟关系将面临新的更大挑战。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快速崛起的背景下,美国在特朗普政府时期正式以“印太”取代亚太,并制定了“印太战略”作为“印太”的地缘政治指导方略。“印太”和“印太战略”的出台,折射出世界权力转移过渡时期内,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地缘政治竞争日趋紧张。在“印太战略”中,美国试图通过重构亚太地区的盟友及伙伴关系,形成从欧亚大陆东南包围欧亚大陆的“C型战略弧”,制衡欧亚大陆边缘地带国家的崛起,以及边缘地带国家和枢纽地带国家的联合,继续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和全球范围内的地缘政治均势。在“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竞争中,至少蕴含着中美在“印太”地区内围绕着权力地位、国际制度及地区秩序等多重竞争,这些竞争共同构成了“印太”的地缘政治张力。从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的构建理路来看,“印太”是对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且凸显了地缘政治竞争中海权国家和边缘地带国家联合制衡陆权国家和边缘地带国家的联合。  相似文献   

18.
孟晓旭 《现代国际关系》2022,(3):34-42+51+61-62
岸田政府将日澳安全关系提升为除日美同盟外最为密切的安全伙伴关系,并以对澳安全合作为首,加紧构建日美同盟之外的次级对外安全合作体系,包括签署日澳《互惠准入协定》,开展更密切且实操性强的安全合作,侧重“印太”经济安全合作等。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长期化趋势及其需求变化“,新时代现实主义外交”下对“印太战略”的深化,以及通过“准盟友”关系来增强威慑力等是日本这一政策背后的深刻动因,中国则是其主要针对目标。从总体上看,日本对澳安全合作呈现出愈加关注太空、网络等新领域,聚焦东南亚区域,突出塑造“安全规范”等趋势,但发展成正式军事同盟的可能性还不大,其进一步深化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岸田政府强化日澳安全合作将密实美国亚太军事同盟体系,促动“四国机制”军事化,为美日澳三国深化“印太战略”的军事合作提供新助力,在海洋问题特别是台海问题上对中国构成新的挑战,并可能加快日本向“军事大国”转型。  相似文献   

19.
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国以整合地区战略力量、遏制中国崛起为目标的"印太战略"一定程度上已实心化和常态化。美国在安全层面正在加紧打造"亚太版北约";经济层面加速拼凑排斥中国的全球经贸体系;外交层面企图构筑联合制衡中国的"民主国家同盟"。美国"印太战略"对中国-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造成严重冲击和挑战,这些举措恶化了中国-东盟合作的安全环境;将抬高中国-东盟合作的经济成本;有可能削弱中国-东盟的信任基础。东盟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及美国"印太战略"的认知,主要受东盟中心地位、东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南海问题等因素影响。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可考虑加大对周边国家的外交力度、加快推动落实RCEP、助力东盟维护其中心地位、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多边化。  相似文献   

20.
2017年,美国特朗普政府正式出台“印太战略构想”,不仅在官方文件中以印太取代亚太,更采取诸多措施推动实现其“印太梦”,彰显其地区政策出现重大调整。作为印度洋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印度被视为“印太战略构想”成功落地实施的关键。整体看来,印度当局和战略界积极支持印太从地理和学术概念升级为美国对外战略构想,认定印度可从中获得重大战略收益。在此情势下,印度当局将持续调整外交政策,积极配合乃至引导“印太战略构想”走向,服务于抗衡“一带一路”倡议、联手美国等国家平衡中国崛起等目标,最终实现印度大国崛起之梦。然而,“印太战略构想”尚未完全成形,现有内容也并非完全对印有利,加之印度对美国仍心存疑虑,未来印度将保持谨慎,留有回旋余地,在充分挖掘“印太战略构想”好处的同时避免与中国发生直接对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