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环境公益与环境公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别涛 《科技与法律》2004,(3):107-110
自 2 0 0 4年第 1期《科技与法律》编辑部与中国人民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合作开办“环境法论坛”专栏以来 ,得到了广大的热爱环境资源保护事业的作者和读者的支持 ,使本专栏得以继存。再次重申 ,“环境法论坛”专栏的办刊宗旨是“专业、务实、新颖、活泼”。基于编辑对环境法学术期刊并非一定死气沉沉、拘泥形式的办刊理念的理解 ,目前我们已开设“理论推陈出新”、“立法释法之我见”、“由案说法”、“异域风景线”、“你争我鸣”和“环境法沙拉”等隐性栏目 ,期盼学界同仁恩赐如下大作 :能自圆其说的理论创新者 ;独到的建设性的立法建议和学理性释法者 ;结合新近案例的法治实践 ,并有所理论提升者 ;介绍国内外的各种新近、先进环境法制 ,开阔国人视野 ,并能启迪心智 ,而绝非仅为走马观花者 ;无论旧论新说 ,展开针锋相对的学术争鸣与回应答辩者 ;符合本栏目宗旨 ,不限篇幅与形式的书评、法制信息、学术活动综述、国外学术机构及其成果介绍等。欢迎作者赐稿、赐题。来稿请遵循本刊自 2 0 0 4年以来的以往各期的版式 ,以WORD文档附件的形式发至 :enblaw @yahoo .com .cn专用电子信箱 ,电子邮件“主题”请务必注明“环境法论坛投稿”字样。《科技与法律》编辑部“环境法论坛”专栏编辑  相似文献   

2.
徐祥民 《政法论丛》2023,(1):110-123
环境损害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或者由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引起的自然环境的不利变化,是对人类环境发生的各种不利变化现象的抽象。环境问题、生态危机、环境破坏等都没有揭示工业化给人类环境带来的不利变化的本质。环境侵权既不等于环境损害也不被环境损害所包含,它是人为粘连在环境污染之后的侵权法制度。人类活动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有取、放、移、扰四种类型,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损害也有取竭型、放累型、移易型和扰乱型四种类型。环境损害是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是环境法学理论体系建设走向成功的“指路明灯”,也是环境法学范畴体系的核心范畴。以环境损害为逻辑起点,环境法学已经初步形成由环境单元、环境共同体、人天关系、环境行为、环保责任、环境保护法、环境利益等基本范畴构成的环境法学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简要回顾环境法治与环境道德等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就环境法治所存在的困惑及环境道德回归的必要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就环境法治与环境道德二者的辩证关系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环境侵权责任的社会化有利于对环境侵权责任进行有效规制,环境责任保险是环境侵权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对现实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于环境责任保险与环境侵权责任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对此意见不一,而这会影响实践中对于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完善,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同时,我国当前的环境责任保险存在诸多问题,相关制度急需完善。  相似文献   

5.
论环境纠纷处理与环境损害赔偿专门立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环境纠纷的日益增多和公民环境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 ,需要制定专门的立法解决环境纠纷和维护公民的环境权利。该立法的制定不仅有利于环境法体系的完善 ,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民法和民事诉讼法的不足。国外已经有环境纠纷处理和损害赔偿专门立法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我国的环境纠纷处理和环境损害赔偿立法应当采取实体和程序一体的立法模式 ,并着重规定在环境纠纷处理和环境损害赔偿方面所涉及的一些特殊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环境的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泉生 《法学杂志》2001,22(2):19-20
本文对环境的定义做了概括表述 ,进而对人类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定义做了扼要比较。  相似文献   

7.
何秋 《法制与经济》2013,(5):58-59,61
突发环境事件近年来频繁发生,而企业在其中的环境义务的缺失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的原因之一。企业一方面既是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前提——环境风险源的主要承担者,同时很大程度上也是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直接造成者,其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文章重点讨论企业的应急处理义务,并对该项义务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的规定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不足,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我国环境法制建设有了些许改善,环境方面的立法逐渐增多,但依然面临环境危机,环境问题严重不可忽视.过去的2013年入冬以来的大范围性雾霾天气再次揭漏了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程度.环境问题是因为社会经济活动引起,但是外部性理论是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所以本文采用了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从而导出环境的外部特性,根据形成的原因,结合现有的经济法、环境法的相关理论并参考国外的相关制度,对我国的环境法律等制度的完善改进提出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9.
我国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策和法律不是一个范畴的概念,从法学的角度看环境政策和环境法律两个术语差距亦是很大,然而这两个术语在我国学术研究中被混用,所以在理论上造成了混乱和矛盾,这有各方面的原因。厘清两者的界限,认清它们的关系,对严格学术有基础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处理环境纠纷和追究环境责任的政策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促进处理环境纠纷和追究环境责任的理论研究、法制实践和立法活动,本文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一个处理环境纠纷和追究环境责任的政策性框架文件,确立我国处理环境纠纷和追究环境责任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方式方法,明确国家有关部门在处理环境纠纷和追究环境责任的地位、作用和职责,以建立一个统一、全面、系统的处理环境纠纷和追究环境责任的机制。本文还就建立处理环境民事纠纷、追究环境民事责任的法律制度,建立处理新型环境损害纠纷和追究相应责任的公益诉讼制度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11.
浅析环境知情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紫宜  孙笑征 《行政与法》2004,(10):127-128,F003
环境知情权是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保障,并能够增进法的自由、秩序、效益价值,我国应该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环境信息公开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环境知情权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2.
环境损害: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必须是针对学科研究对象中最广泛最普遍现象的最简单、最抽象的本质规定,它与历史的起点是辩证统一的。照此原则所确定的逻辑起点包含了对学科理论体系的规定性。环境损害是环境法学逻辑起点的必然选择,它对环境法学理论体系的规定性在以往的环境法学研究中已初见端倪,以后将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根据风险责任社会化原理,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分散巨额赔偿风险,体现了法的基本价值,维护了法律的尊严。要化解环境污染事故风险,除了加强管理、避免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外,还要考虑建立我国的环境污染事故责任保险制度,形成社会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发展必须要有战略,发展战略必须能够可持续,衡量发展战略是否可持续,战略环境评价就是标尺之一。战略环境评价要求在制定政策、法规、规划时,就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预测和科学评价,从一开始就采取预防措施,控制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5.
分析环境侵权的类型有助于获得对环境侵权的整体性认识,为立法提供依据。将环境破坏型环境侵权从传统环境侵权中分离出来,与污染型环境侵权并列成为一个独立的环境侵权类型,并对其构成要件及救济制度作出相应立法规定,有利于环境侵权救济体系的完善。对共同环境侵权进行类型化分析,明确不同的共同环境侵权的具体构成要件并确定相互间的责任承担方式,有利于环境侵权的受害者能及时确定环境侵权诉讼的被告并获得有效救济。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一系列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并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无以挽回损失,我国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大连、沈阳、长春等地开始试行环境责任保险,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分析环境责任保险在我国的实施缘何受挫入手,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详细论证了在我国实施环境责任保险的必要性,进而对我国的环境责任保险的有效实施提出一些相应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是一种全新的环境发展观,本文从可持续环境伦理观发展及其与环境立法的关系出发,分析我国现行环境立法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根据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要求提出对应性构想,以完善我国的环境立法。  相似文献   

18.
张俊 《法制与经济》2008,(18):108-109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问题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阶段。如何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历史上曾出现过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悲观论、无关论、现实论。通过对这三种观点批判、继承,可持续发展观最终确立。它是唯一、可行的理论,是我们应对环境问题的指针。  相似文献   

19.
环境是以人或人类为中心的自然因素总体。环境问题的症结是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冲突。环境法所要保护的是环境利益,它要求经济利益的实现不能损害环境利益。环境利益只有上升为环境权才能够得到法律的切实保护。  相似文献   

20.
陈燕 《法制与社会》2010,(31):164-165
从环境建构主义视角可以发现,农村环境问题并没有被成功建构出来。环保局的不作为使得农村工业污染缺乏科学权威的支持和证实;媒体监督的失灵使得预期中的环境问题没有受到广泛关注;地方政府与污染企业对经济的片面追求从反面验证了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缺乏可见的经济刺激;此外,农村科学普及者以及农村环境问题制度化的赞助者更是稀缺。农村环境问题没有被建构出来,从根本上注定了农民环境抗争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