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贺喜 《国际政治研究》2012,(2):143-159,10
冷战时期,美国对以阿连德为首的智利左翼政治力量采取了干涉政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在1964年智利总统选举中及1970年智利总统选举结果揭晓后,美国采取了干涉行为。在左翼政党联盟"人民团结阵线"执政期间,美国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方面展开对智利的干涉行动,其政策在最大程度上促成了阿连德政府的垮台和智利社会主义道路的终结。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是美国采取干涉政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美国对两岸问题的态度与政策是大陆对台政策面临的重要国际制约性因素。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及《与台湾关系法》构成了美国对台政策的四大支柱,在此基础上,美国以战略模糊为指导思想,通过一个中国政策在两岸之间进行对冲/两面下注,试图维持现状,稳定海峡局势。通过对和平解决的强调,美国将台海问题的战略关注点放在过程而不是结果上。在两岸政策上,对于现状和稳定的追求仍是美国对台战略的核心目标,两岸和平发展的态势符合美国的总体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3.
张颖  潘敬国 《台湾研究》2001,(3):71-75,81
蒋介石退守台湾后始终念念不忘反攻大 陆,但是直至蒋介石去世其“反攻大陆”计划也 没有付诸实施。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 期,在中国国内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美国在越南 的军事行动不断升级的情况下,台湾海峡却保 持了相对平静的局面,缘何?本文试图通过分 析美国国务院新解密的外交文件档案探讨个中 原由。  相似文献   

4.
美国实行普选制。除法定特殊情况之外,所有适龄公民都有权参加选举。但美国选举制度至今仍然存在一些相当严重的缺陷,包括选举法律仍有许多阻碍投票的规定、宪法仍含有违背民主原则的条款、重划议院选区的过程仍使政党可以玩弄操纵选举结果的政治游戏,以及公民过分依赖司法程序维护其选举权利等。这些缺陷导致产生违反一人一票这一基本民主原则的选举结果,实际剥夺部分选民(尤其是部分少数族裔选民)的选举权利,影响民主体制的正当性。美国应进一步改革其选举制度,完成其建国之初开启的漫长的民主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冷战时期,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工具,核武器在美国对苏联的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政府不仅在战后初期坚持核保密政策,而且还多次利用核武器对苏联施加压力,以迫使其在政治上和外交上做出让步,并制定了一系列针对苏联的核作战计划。与此同时,为了保持对苏联的核优势地位,对苏联构成有效的威慑,美国政府不断加强核力量的建设,使得美苏之间的核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并使双方走到了核战争的边缘,从而使得美苏决策者都认识到,限制核军备竞赛对双方至关重要,美苏关系也由此进入了相对缓和的时期。及至20世纪70年代,限制战略武器谈判成为美国对苏政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并努力实现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和平统一符合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利益,也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繁荣。但是,美国的对台政策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两岸关系的进程。本文将探讨美国学术界关于美国的台湾政策的观点。在这里,“学术界”这个概念涵盖任何从事和中美关系相关的学术研究的美国学者、研究人员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1994年,美国开始实行冷战后对伊朗的新政策——双重遏制是典型的政治动员行为,这既是美国政府面对其盟国拒绝的因应之举,也是克林顿政府面对国会在对外事务上变得咄咄逼人的应对之策。双重遏制政策后来演变为鹰派与超级鹰派之间比赛谁更强硬的赛跑,但伊朗并未因此改变其在特定问题上的国家行为。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拉美政治研究在国际学界中颇具代表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于其战略需求,拉美政治研究在美国兴起。在冷战背景下,由于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等原因,美国的拉美政治研究与现实政治发展密切联系。美国拉美政治研究的发展表明,其核心争论在于普遍主义范式与相对主义范式的平衡,即拉美国家应追随和复制西方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还是应打破"依附论"观点下的中心外围结构保持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立性。冷战结束以来,拉美国家的现实政治发展表明单一范式效度的有限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拉美政治研究主要回答如何处理拉美地区与世界的关系,呈现多元化发展。尽管美国的拉美政治研究存在价值立场和历史视角的偏见,但其研究经验仍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美国行政当局和国会加大力度调整对台政策,不断冲撞历届政府遵守的“一个中国”政策。一些美国智库在此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具有台湾民进党当局“官方”背景的全球台湾研究中心尤其活跃。这家致力于提升美台关系的小型智库地位特殊,擅长运用多种组合策略介入美国涉台政策过程。中美战略竞争的强化,为全球台湾研究中心影响美国对台政策提供便利,但长远来看,该智库在对台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仍将受限。  相似文献   

10.
奥巴马总统显著调整了美国在核裁军、军控和防扩散问题上的政策,此次政策调整的目的在于恢复美国在此类议题上的领军地位、修复受损的国际形象、重建国际社会的防扩散共识。奥巴马总统的高度重视、外交和安全团队的丰富经验及民主党在国会两院的多数,都有利于政策调整。但在调整政策过程中如何协调部门之间的政策分歧、核裁军与有效核威慑的关系,以及核裁军与导弹防御的关系等,将是美国核政策调整面临的挑战。美国的政策调整对中国构成多方面的压力,中国有必要未雨绸缪,确立中短期应对之策,以避免国家利益和国际形象受损,并争取在核问题上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黎巴嫩真主党作为纯粹的武装组织,置身于国家的权力结构之外,一切活动以抵抗以色列为中心。1990年内战结束后,真主党顺应形势变化,参加议会选举,转型为国内政治舞台上的主流政党。它借助多种优势,赢得大量议席,扮演合法反对派的角色,成为了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2005年以来,由于叙利亚的撤军,真主党再次调整政策,开始全面参与国内政治。目前,随着其政治参与的深化和扩大化,真主党已成为黎巴嫩国内最强大的一支政治力量。真主党的政治参与进程清晰地反映了伊斯兰政党由激进到温和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世纪,俄罗斯对里海能源外交政策做出调整,体现在调整对里海法律地位的立场,由坚持不分割到有限划分;与他国合作建立里海油气外运管道;加强军事力量,用武力捍卫石油利益;增加经济援助,以期达到笼络沿岸国家目的。这些政策显示了俄罗斯在里海地区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但是,俄里海能源外交也存在问题: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结合不够;咄咄逼人的外交攻势让邦交国心生畏惧;国内和国际的不确定因素会削弱其能源外交的力度。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60余年中,美国公众对中国的基本看法是负面的,但在不断改善之中。这种变化无法与两国关系发展的程度相匹配。导致看法负面的原因主要是两国的社会制度的差异和美国对"中国威胁"的担心。但随着中美两国关系越来越紧密,美国公众对经济竞争的担心逐渐超过对传统安全的担心,美国政府的对华合作政策也得到公众的认同,美国年青一代有可能在未来面对中国时更加自信。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亚洲冷战的加剧,美国在亚洲开展持续的冷战心理宣传以争夺人心,而菲律宾也成为美国冷战战略的重要一环。以美国中央情报局外围机构身份而成立的亚洲基金会尤其关注菲律宾农民群体和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积极制定并实施了名为"民主种子"社区发展项目。该项目运作十年,是美国对作为亚洲盟友的菲律宾传播美国价值观、实施隐性心理宣传并对美国国内进行冷战动员的一个典型实例。亚洲基金会在菲律宾大力推行"民主种子"项目实质是借用种子援助对菲律宾农民群体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心理宣传,从而为美国的冷战战略服务。  相似文献   

15.
1999年后,全球艾滋病流行问题进入了美国的安全政策框架。以"9.11"事件为分水岭,美国对全球艾滋病问题的认知从一项国际安全威胁转变为国家安全威胁。美国政策准备过程中的政治动员重点相应地发生了改变,从重视对国际社会进行说服变为强调国内团结,尤其是争取宗教保守势力的支持。不同的安全化进程导致了美国对国际合作形式选择从多边转向双边,主要合作方式从政策施压转变为资源投入。在这一全球治理议题上,美国面临着加强投入和重视国际协调难以兼顾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政治伊斯兰对当前和未来中东北非政局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主张能否代表和引导大多数民众。伊扎布特提出,中东北非抗议的民众不是想要民主,而是想要伊斯兰制度。皮尤调查显示,穆斯林大多数民众欢迎伊斯兰在政治中发挥作用,但这不等于他们完全支持政治伊斯兰的主张,更不等于支持极端主义。穆斯林民众向往民主,但他们对民主的理解不同于西方,所以北非剧变不是西方式的民主革命。剧变没有改变穆斯林对美国和西方的评价。在中东北非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各种政治伊斯兰力量将长期存在,并在体制之内或之外继续施加影响。  相似文献   

17.
沈鹏 《国际政治研究》2012,(1):97-116,8,9
在后《南极条约》时代,美国持续关注悬而未决的南极资源问题,强调在不破坏南极环境的情况下,自由开发南极资源的可能性。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内曾就是否设立南极资源开发制度发生激烈的争论。目前,南极的资源开发问题虽被冻结,但美国依然担心这一问题在未来仍将威胁南极条约体系的稳定性。同样,美国也通过了多个涉及北极主权和资源开发问题的政策和法律文件,并为资源开发做技术准备,以防在北极利益竞争中落后。但总的来看,美国越来越意识到开发极地资源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认为需防止因争夺资源而出现严重的国际争端。  相似文献   

18.
作为政策思想和行为的"大战略"或者"国家战略"反映现代世界的总体战和"总体冷战"的特性和要求,具有内在的扩张性、综合性和政治性。大战略的关键意义既在于协调和统御军事和非军事因素,也在于平衡和整合政策和制度的对内和对外的方面。在冷战时期的美国,"国家安全"理念不仅是对外政策和战略的统御性理念,也连带着国内政府组织改造、国家扩张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重建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突显以往受到忽略的美国冷战大战略与国家建构的历史进程之间的关系,也提示美国冷战战略和政策的历史根源、国家风格和复杂多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以来,丹麦在外交上积极地采取基于价值观的行动,同时也致力于在国际社会中推动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议程:不仅通过主办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来积极协调全球气候多边治理,而且在欧盟框架内进行政策倡导,表达推动绿色转型的政治意愿和社会支持。此外,还通过策略性联盟与互动,建构包括全球绿色增长峰会在内的小多边合作机制。这种绿色外交实践体现了小国对规范性秩序的追求,也是其国内政府主体、市场力量与国际合作伙伴良性联动的结果。在更深层次上,丹麦在近代政治进程中发展出的协调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结构和基于协商、妥协和联盟的政治文化,为其在绿色转型领域的规范性权力聚积提供了制度和规范基础。丹麦的绿色外交实践表明,在国际秩序的不对称性及无政府状态下,小国是可以在国际和区域层面采取规范性的倡导行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到70年代,阿富汗进行了以君主立宪为核心内容的宪政改革.在理性决策、利益主导基础上,美国对改革的政策经历了巨大转折.美国早期奉行“高度重视,积极鼓励,但避免正式、直接介入”的政策;当改革陷入危机、动荡加剧时,美国通过默许达乌德发动1973年政变重建秩序,放弃了对阿富汗宪政改革的支持.导致这种政策转变的重要原因是美国把对阿富汗秩序和稳定的追求置于优先于民主的地位,这一原则主导了美国对阿富汗宪政改革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演变.美国政策的调整加速了阿富汗宪政改革的失败;同时,美国对兴起于阿富汗宪政改革过程中的左翼力量没有重视,削弱了70年代后美国应对阿富汗局势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