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古以来,中东地区既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又是沟通东西方联系的枢纽地带。进入20世纪,中东地区成为全球性大国竞相角逐的舞台,致使该地区风云激荡,冲突频仍,长期被各界关注。学术界对中东地区和国家的研究持续已久。随着中国与中东地区联系的不断加深,中国学界对中东研究逐渐升温,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的中东研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全球治理和中国全球利益的扩展,太平洋岛国逐渐进入中国学者的研究视野。那么,中国的太平洋岛国研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目前现状如何,存在哪些不足,未来前景如何?国外的太平洋岛国研究对中国有何启示和借鉴?为此,本刊特约记者王海媚专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研究部主任、中国太平洋学会太平洋岛国研究分会副会长陈晓晨。陈晓晨还兼任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特聘高级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亚太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等职,研究领域包括全球治理与太平洋岛国研究,主持多个国家部委与太平洋岛国相关的课题,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太平洋方向建设路径研究”等,著有《南太平洋地区主义:历史变迁的逻辑》等。  相似文献   

3.
正一、 中国的中东研究状况王海媚:请问中国的中东研究是如何缘起的?王林聪:从学科属性看,中东研究具有多学科、跨学科的特性,可以归类为区域和国别研究范畴。从中东问题研究到学科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探索、逐渐积累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的中东研究一直停留在自发、零散状态,对中东地区的关注度有限,研究领域狭窄,多侧重于中西交通史及哲学、语言、宗教、文化等方面,基本上处于既无专门从事研究的机构,也无专业的团队,只有少数学者、  相似文献   

4.
5.
近年来,非洲发展问题和中非合作关系日益成为中国与西方发生观念碰撞与思想交锋的领域。在非洲研究这一最初由西方开创的研究领域,中国需以自己立场和方式重新进行思考,开展创新研究,突破西方话语高墙,建立起具有中国学术品格与思想境界的非洲研究知识体系与话语形态。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拉美政治研究在国际学界中颇具代表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于其战略需求,拉美政治研究在美国兴起。在冷战背景下,由于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等原因,美国的拉美政治研究与现实政治发展密切联系。美国拉美政治研究的发展表明,其核心争论在于普遍主义范式与相对主义范式的平衡,即拉美国家应追随和复制西方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还是应打破"依附论"观点下的中心外围结构保持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立性。冷战结束以来,拉美国家的现实政治发展表明单一范式效度的有限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拉美政治研究主要回答如何处理拉美地区与世界的关系,呈现多元化发展。尽管美国的拉美政治研究存在价值立场和历史视角的偏见,但其研究经验仍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和"一带一路"倡议逐步实施,增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研究成为中国工商界、知识界和决策者共同的诉求。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区域国别研究在中国发展迅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那么,什么是区域国别研究?当前,区域国别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现状如何?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有何成就与不足?如何看待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关系研究的异同?如何优化区域国别研究的人才培养机制以进一步促进学科深入发展?围绕这些学术界关心的问题,本刊特邀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研究生孙志强就上述问题对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任晓教授进行专访。任晓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政治理论、东亚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代表性著述包括《走向世界共生》(2019年)、《中国对外援助: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五种权力》(2015年)、《本土知识的全球意义:论地区研究与21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的追求》(2008年)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