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四课资本主义社会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复习要点一、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1.再生产按照生产规模区别,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不断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所打断的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是剩余价值。 2.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两  相似文献   

2.
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规律与资本主义积累规律密切相关,二者之间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内容: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的增加使工人对资本的从属关系加强,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是资本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杠杆,资本积累与相对过剩人口互为条件是资本主义人口规律的显著特点,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形式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关于人口规律理论,对指导我国遵循适度人口规律,制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口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资本家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仅仅是产生剩余价值的"源泉",不是实现剩余价值的条件,产生剩余价值的源泉和实现剩余价值的条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共同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缺一不可。只有充分认识工人的雇佣劳动是产生剩余价值的源泉,才能充分理解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和资本家雇佣工人劳动的罪恶根源;也只有充分认识资本家购买不变资本特别是购买以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为核心的不变资本,才能正确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的复杂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4.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研究的成果,是马克思经济学说最主要的著作。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的最后一篇中论述的。所谓资本积累理论,就是关于资本如何由剩余价值产生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在社会化大生产中,资本积累作为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和源泉,是生产经营发展中的一个客观规  相似文献   

5.
在对资本定义的理解上,有同志提出:“既然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可是不变资本作为资本的一部分又不能创造剩余价值,这岂不矛盾?”为此有必要对资本的定义作些说明。关于资本的定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过多处说明,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其一,指出资本的本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其二,为了进一步说明剩余价值的源泉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三,说明资本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积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635页上明确给积累下了一个定义:“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从马克思整个《资本论》中的意思来说,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论,就是资本家把得到的剩余价值再投入到资本的流通中去,使原来的予付资本量得以增加,即对  相似文献   

7.
秦蒙 《理论月刊》2023,(9):23-37
与新古典主义工资理论相比,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具有明显的理论优势,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资的本质以及现实工资运动的规律。马克思成熟的工资理论是劳动价值论和资本积累理论的有机结合。劳动价值论是理解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基础,工资在表面上体现为劳动的交易价格,但在本质上却反映了资本剥削劳动、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矛盾运动的真相。资本积累理论是理解资本主义工资运动的关键。伴随资本积累过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产生了持续存在的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规律调节资本主义工资的运动趋势。此外,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中对再生产均衡条件以及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矛盾的论述表明,剩余价值的实现取决于资本家的积累欲望,而工资水平则会通过作用于利润率而显著影响积累率,工资的运动趋势因此是能否实现宏观经济均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马克思的工资理论,马克思主义学者构建了一个不同于新古典主义的工资决定模型,这一模型对于理解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工资运动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资本家的资本是怎样得来的?中学《政治经济学常识》在《资本和剩余价值》这一课里指出:“资本积累的真正来源是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不是资本家“省吃俭用”的结果。然而学生并不满足于书上的结论,他们常常要寻根问底:难道所有资本家第一次投入资本主义生产的本钱都是剥削工人劳动得来的吗?这  相似文献   

9.
祝新宇 《重庆行政》2019,20(3):81-83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扩大再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为了获得更多剩余价值资本家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更新设备、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等一系列创新,从而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供给侧结构的改革,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供给侧改革会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附加值,产品附加值提高促使经济持续发展和创新。由此可见,马克思资本积累和有机构成理论对我国目前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和核心问题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这是第十二课难度较大的一节。讲好这一内容,将为本课后几节及第十三课的教学打好基础。为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抓住以下几个问题。一、面向学生,紧扣教材。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清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源泉,认清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因此,面对初二学生年龄小、知识面较窄,而又对这一基本原理感到生疏、较难理解的情况下,应以教材分析的内容为尺度,紧扣教材,引导学生通俗地去理解。  相似文献   

11.
《上海机关动态》2001,(10):19-22,23
(1)劳动创造价值,是在活劳动与非活劳动因素的结合中实现的马克思在强调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同时,还指出:“虽然只有可变资本部分才能创造价值,但它只有在另一部分,即劳动的生产条件也被预付的情况下,才会创造出剩余价值”(马恩全集25卷)。这就是说,可变资本或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要以不变资本或生产资料的参与为条件,商品的价值正是通过现实的活劳动与潜在的非活劳动因素的有机结合而实现。  相似文献   

12.
仅从政治经济学、而不是从哲学上去研究和发展剩余价值学说,是无法继承剩余价值学说的真谛的。从研究劳动力价值问题的“劳动力价值取代劳动价值”、“劳动力抽象取代劳动抽象”和“劳动者生活资料价值取代劳动力价值”这“三个取代”入手,提出“相对生产力的剩余价值”、“相对生产关系的剩余价值”以及“剩余价值范畴二重性”等基本概念,是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3.
文摘     
在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与剩余价值”的教学中,常常容易把“带来”、“生产”、“创造”剩余价值这几个近似而含义不同的用语混同使用。目前公开发行的一些政治经济学教材中,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以致在揭示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关系上造成一些逻辑上的混乱。例如在几本公开发行的教材和名词解释中,前面刚讲了“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后面又讲“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部分带来的”。有的教材则写道:“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生产出来的”。这些语句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说是不确切的,因而对上述有关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几  相似文献   

14.
潘峰 《前进》2002,(3):10-1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江泽民同志提出并系统论述的“三个代表”思想,就是党的建设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我们学习“七一”讲话.对其中所展示的理论创新特征,应很好地理解、体会与掌握。  相似文献   

15.
一、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的一个新思路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乃至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础理论。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劳动价值论坚定地认为:“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①。马克思指出:“使用物品当作价值,正像语言一样,是人们的...  相似文献   

16.
最近,有一位同志在北京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主办的《科学社会主义参考资料》84年第5期上发表文章,在谈到剩余价值学说同科学社会主义(即科学共产主义)的关系时,作者认为:剩余价值学说同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史的关系和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关系是不同的;同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史的关系,可按传统的讲法去理解,但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关系却不同了,“剩余价值学说却不是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而是科学共产主义学说本身的内容,在论述科学共产主义学说时应该在其中讲述剩余价值学说。”并为此论题提出了从下论据,请容我边介绍边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一些早已定论成为基本常识的问题,遇到新的“挑战”,成为理论界争论的新课题,这是理论发展史上常见的情形。比如:马克思主义有三个基本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前两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但是最近有的同志连续发表文章,认为剩余价值学说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而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应“包含剩余价值学说的内容”(见《光明日报》1584年7月  相似文献   

18.
罗莎·卢森堡在开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时,创造性地提出了极具特色的资本积累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内部面临着剩余价值实现的难题,其外部面临着资本积累界限的难题,整体上又面临着人类文明消解和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两难选择。实际上,卢森堡的分析从资本积累实现难题及其自我否定式的解决路径的意义上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容,从而开辟了一条阐释马克思的"两个必然"理论的崭新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框架内,卢森堡同时揭示了资本全球化的命运及新型大国关系的诉求,因而其资本积累理论依然具有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所研究生对恩格斯提出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科学”的著名命题展开了讨论。现将讨论中的若干问题综述如下:一、剩余价值理论形成的时间比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时间晚,是否与“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科学”的命题相矛盾有三种看法:1.有矛盾。因为剩余价值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时尚未产生。论据:(1)一八四八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但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把劳动和劳动力分开,而把工人向资本家出卖的“劳动力”写成“劳动”,把“劳动力商品的价格”写成“劳动价格”。因而就不能区分雇佣工人的劳动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得不出必要劳动维持劳动力再生产,剩余劳动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科学结论;(2)剩余价值理论相对成熟于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标志是一八六七年问世的《资本论》。这样,就形成两个难题:如果坚持“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科学的话,就得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归于《资本论》;如果坚持《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的话,就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可以不要剩余价值理论这块基石。  相似文献   

20.
<正>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的两大理论发现,是马克思主义的宝贵遗产。但是,揭示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剩余价值学说是否同样能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呢?有人以为不可,并据此认为剩余价值学说过时了。那么,应该如何全面理解并正确地继承和发展剩余价值学说,将其从"社会变革理论"提升为"社会发展理论",这是一个重大同时又会产生深远影响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