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和谐     
赵银邦  邢志强  杨矗 《前进》2006,(12):13-16
构建社会主义和偕社会,是我们党在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社会建设的新构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前不久又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在今天已不光是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实践措施,也已成为社会性的理念和环境氛围。一句话,足我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出的又一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是思想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2.
和谐论     
近来,国家提出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共鸣。本刊特从今年第3期起开设“专家谈和谐”专栏,反映专家学者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武汉提出的建言与良策。舒炼博士在其四年前出版的专著《思路论》中,就提出了“和谐发展”的新社会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行了有益的思考;李光教授就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提出了三项建议,本专栏就以二位的文章作为开篇。  相似文献   

3.
论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衡量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一个非常重要的新提法,也是今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致力的方向。“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协调顺和之意。在“和谐社会”中,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其根本目的就是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从而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  相似文献   

4.
论过程和谐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有关论述,提出用过程和谐的观点来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文章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使过程和谐显得十分重要,充分表明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律认识上的不断深化。追求过程和谐将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需要长期坚持的思维方法。文章还论述了过程和谐的主要特征以及过程和谐和阶段和谐的相互关系,强调了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阶段性特征的条件下应当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党内和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崭新命题,这样就出现了“党内和谐”的新概念。为了深入理解党内和谐这样一个新概念,文章以探索的眼光,从党内和谐的内涵、党内不和谐的肇因、党内和谐构建的路径选择,以及“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何以成立等四个方面对党内和谐这一概念作了初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论和谐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东屏 《理论月刊》2006,23(12):5-11
凡是有利于追求和谐的人类创造物均属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所追求的和谐目标,不是一般的价值,而是终极性的社会价值目标。和谐文化的渊流在中西等各民族的文化中都存在。和谐文化是由和谐理论、和谐观念、和谐制度与和谐装备构成的。和谐文化具有辩护批判、辨析优化、导向激励和协调整合四项基本功能。和谐文化既然是服务于和谐目标的工具,我们就不能为了打造和谐文化而打造和谐文化,而只能在追求现世和谐的实践过程中打造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一个个自身和谐的生命体。离开对尘世飘泊灵魂的安顿和终极关怀.离开对现实个体生存价值的卫护和关爱,离开对个体生命精神的激发和张扬,构建和谐社会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相似文献   

8.
科学认识司法的内在精神和本质特征,是司法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基于此,着重探讨司法裁判性与服务性、独立性与监督性、职业性与大众性、被动性与主动性、中立性与倾向性、终极性与再启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司法复合性质的剖析,力求实现其两两相应的和谐与统一,以"和谐司法"为当下中国的司法改革问方抓药。  相似文献   

9.
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天明  张瑞强 《前沿》2009,(5):86-87
由于对多样化的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有限,人类必须改造环境使其适应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此过程中,环境变化的生态学过程并未引起20世纪以前的人类的注意,进入21世纪,环境恶化的苦果使人们意识到,环境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发展之道,人类必须与环境和谐相处。本文从生态学角度阐述了环境的多样性和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结合人类改造环境的生态学过程和人类社会在21世纪遇到的环境问题,提出了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理论途径。  相似文献   

10.
黄萌 《今日浙江》2006,(2):29-3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社会各个层面的和谐关系组成,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和谐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条件下,政企和谐的主动方在政府,着力点是依法行政,同时需要企业依法经营、规范发展,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结合近年来湖州市构建和谐政企关系的探索性实践,我们体会到,就政府层面而言,在构建和谐政企关系中需要从五个方面重点把握。准确定位是前提构建和谐政企关系,首先需要树立一个前提,就是在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条件下,政府和企业对各自扮演的角色应当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政府的职能非常明确,就是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玉堂  刘保昌 《政策》2007,(1):44-46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依据,包括理论思想层次、理想道德层次、价值认知层次、文化形态层次、文化载体层次,是多元统一、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大众共享和兼容共生的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起着理论统领、价值诉求、思想引导、行为规范、认识评价、理想定位、人文教化、解决矛盾、凝聚人心等积极作用。它继往开来,既有悠久的传统文化根据,又有鲜明的时代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贵州是贵州各族人民的重大使命,对全面建设贵州小康社会,加快贵州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深远意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要搞好各方利益协调,要正确处理好农村问题及搞好新农村建设,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贵州民族文化产业,推动贵州各民族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会和谐离不开社会中每个人的和谐。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他们的基本品质如何,是否具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成效。因此,实施和谐教育,提升自我教育能力,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身素质结构,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状态,合理规划目标,采取积极行动,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和谐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和谐警察建设,是指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为思想基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现实背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根本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警察队伍建设和公安工作,以和谐善治为公安工作模式,实现警察建设和公安工作与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之间关系及其自身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和谐共进,努力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它是对传统的封闭型、官僚型、管制型警察建设与管理理念及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和谐警察建设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实现警察管理行为和谐、警察公共关系和谐、警察人际关系和谐、警察执法服务方式和谐和警察生活方式和谐的目标要求,遵循"抓班子、带队伍、保平安、促和谐"的工作思路,建设和谐警察文化、完善警察管理、增强警察执法能力,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按照中央的部署,牢固树立“前列”意识,对构建和谐社会作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工作实践中,省委领导对构建和谐社会作了许多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建等方方面面,对当前和今后我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选择部分刊登,以供大家学习贯彻。  相似文献   

16.
论冲突与和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万斌  王满荣 《求索》2006,(8):59-62,44
冲突与和谐作为事物存在的两种状态,是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的,它们相互对立,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融突共生,成为人类社会演进的动力。人类社会本身就是在冲突与和谐的融突中螺旋上升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冲突与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冲突与和谐的普遍存在形式。化解冲突,实现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要面临的永恒主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价值目标。在当前,努力建立和正确认识冲突与和谐的转化机制,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贵州,还应从实际出发,结合省情,着重突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团结和谐、依法治省依法办事、善识善用人才、利用资源优势做出特色”。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民主和谐论的理论框架,以此作为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机制。文章从对现代社会发展经验的探讨中,提出了民主和谐论的基本理论框架,提出以民主巩固建设民主、以民主创新深化民主、以民主治理提升民主,以民主共识凝聚社会,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机制。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事业全面展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教育的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没有和谐教育。就没有和谐社会。和谐教育就是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所谓和谐发展的人.其实就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如何构建和谐教育。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是一个重大而崭新的课题。需要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