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实践活动、认识活动的人。从它的结构来看,有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客体是指进入主体活动领域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主体与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的场合,两者是区分的;但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是以工具为中介的。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质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教学活动中的认识结构与一般的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构一样,是由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中介工具组成的。但是,它有其特殊的规定性。教学活动中主体…  相似文献   

2.
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的统一就是价值的本质,这个统一是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关系中形成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在能动性作用下的主体在实践关系中认识价值本质的过程。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就是主体在科学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关系促使客体按照主体愿望而满足主体的效应。因而,从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两个维度出发,比较能够深刻把握价值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两个维度中深刻体现了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的根本特性。  相似文献   

3.
能动的对象性是马克思主义主体概念的重要规定,也是马克思说义在理解主客体关系上,不同于旧哲学,特别是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点。一、旧哲学主体对象性的局限性包括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在内,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受动性方面理解主体,忽视了主体的实践本质,对象性仅是人作为自然实体的受动性。在它看来,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践不是在主体一客体的结构中进行,而仅仅是在客体>主体的受动“关系”发生。主体的对象性仅是从客体的方面去理解,而没有从主体的能动性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主体与客体及主体自身作为一种实践关系来理解。因而,“主体…  相似文献   

4.
汪皎英 《前沿》2003,(7):15-17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过程是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在实践的基础上的双向互动过程。唯物史观的创始人正是从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这两个视角来考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因而要正确理解唯物史观的内容和实质 ,就必须紧紧抓住这两个视角。但这些年来人们对历史主体研究得较多 ,对历史客体则很少研究。本文是在对历史客体和认识客体的比较后 ,来尝试揭示历史客体的内涵、四种基本类型和特性  相似文献   

5.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两个能动体。要论及他们在思想政治工作认识活动过程中的主客体性,不应简单地从教育者的角度归结为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的“主体——客体”结构模式,或简单地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归结为教育者是客体,受教育者是主体的“客体—主体”结构模式;而应从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认识属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哲学界就认识客体与整个物质世界的关系、认识客体与认识主体的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正确看待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中的作用,以及在确理解认识的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的辩证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中的一对基本范畴。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者,客体是指同主体相对立的客观世界,是主体的认识的对象。客体是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的、实践的方面来说,“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统一关系的最概括的科学表述。人类的一切活动、尤其是实践活动,本质上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能动而现实的互为转化、即双向对象化过程。尽管如此,人们却对“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的基本内容缺乏系统而具体的了解。本文拟就“主体的客体化”的基本内容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陈华杰 《桂海论丛》2007,23(3):57-59
文章首先对创新实践的内涵和方式进行界定;接着阐述了社会进步是客体与主体相协调的整体性变革;客体方面的变革是社会进步的现实基础,而社会进步的核心内容则是主体的发展;最后从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创新实践推动着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可简单地叙述如下:具有某种背景知识的主体,带着一定的目的,利用实践手段,作用于客体。这种活动必然要引起一定的实践结果。把实践结果和所要检验的理论(计划、方案等)进行比较、对照,就可以判明理论是否正确。这就是实践检验真理的简单过程。 因此,实践检验真理的相对性和复杂性,可以从主体、客体、实践手段等诸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实践检验真理时,要受主体所确定目的的影响。一般地说,目的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为了  相似文献   

10.
治安主体与治安客体是治安学的两个基本范畴,是治安学基础理论问题中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治安主体不同于治安管理主体,治安主体与治安客体两者相互作用影响,治安主体包括代表国家的治安主体、民间的社会治安主体以及企事业单位治安主体;治安客体包括依靠客体、合作客体、保护客体、服务客体、防范客体、控制客体以及打击惩治客体。  相似文献   

11.
论网络环境下侦查与犯罪情报主客体关系的嬗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犯罪情报是侦查主体实践活动的对象。传统工业社会中,由于犯罪情报资源的有限性、模糊性、不连续性以及受侦查主体认识能力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犯罪情报的客体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与有效的发挥,导致其在侦查与犯罪情报的主客体关系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网络环境下,侦查主体建立了巨大的犯罪情报数据库,侦查思维方式由概念思维向实践思维转变,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组织结构的转型和犯罪情报管理体制的变化提升了犯罪情报的客体功能,完成了客体向主体转变的非对象化过程,从而使犯罪情报在侦查实践的主客体关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侦查客体论     
侦查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事实,而非行为。侦查客体的范畴是案件事实,犯罪事实则是刑侦追踪刑案的目标。犯罪事实有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个维度,时空结构将这些维度连接为现实的客观事物。犯罪事实的结构可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来剖析其内容。纵向动态结构的事实要素有作案的动机、预备、实施以及案后活动四个方面,横向静态结构的事实要素有作案的时空、主体、对象、手段、痕迹物品、危害后果六个方面。侦查客体的归类则可结合取证需要,将之归纳为物质客体和精神客体。侦查活动对案件客体具有可选择性,这是一个运用主观能动性筛选案侦信息的过程。在取证过程中,侦查员需要通过组织证据体系构建法律事实,运用犯罪再现原理等去整合案件事实客体。  相似文献   

13.
我们认为,认识客体从认识论意义上讲,并不是指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广袤的物质世界的任何事物,而是指在客观现实中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发生关系,与认识主体的内在知识结构、性质以及目的和愿望相对应的那一部分物质世界。换句话说,认识客体是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选择的结果。没有同主体发生认识和实践关系,在认识主体选择  相似文献   

14.
治安主客体是治安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从大治安角度来看,根据治安主体的法律性质和地位,可将其分成专业治安主体、自发治安主体和辅助治安主体;根据治安主客体关系可将治安客体分为打击的客体、防范的客体、控制的客体、引导的客体、保护的客体、服务的客体。分析治安主客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期对治安主客体的关系应当从动态中去把握,应当在社会转型期优化治安主体结构,壮大治安主体力量,发挥三类治安主体的整体效能;还应当顺应时代要求,照顾到治安客体的实际需求,追求治安负价值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15.
一所谓主体是相对于作为它认识、实践的对象的客体来说的,离开了客体也就无所谓主体,也就无所谓主体的主体性了。主体性也只是在与客体的关系上相对客体来说的主体性。这也就是说,客体和主客体的关系是主体,也是主体性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我们探讨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显然,那种离开这样一个基础和前提的考察方法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这也就是刘再复在他专门谈主体和主体性的《论文学的主体性》(以下简称《主体性》)一文中所犯的一个错误。  相似文献   

16.
认识能力是作为主体的人所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它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获取关于客体的准确信息的能力。主体的认识能力无疑受着其所处的时代条件、社会关系以及主体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种类、层次、范围等等客观因素的决定和制约,但从主体能  相似文献   

17.
侦察心理结构,是侦察主体在侦察实践中,能动地反映侦察客体的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内部知、情、意和各种心理形式组合、运动的心理系统。它具有中介性和复杂整体性。它是犯罪案件系统与侦察实践系统内化的结果,这种内化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与侦察心理结构建构的过程是同步的。实践证明,发挥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开展创造性的实践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改组、重构侦察心理结构具有特殊的催化作用和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军政治工作作为特殊的军事实践活动,由政治工作主体、客体、目的和途径四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所构成。我军政治工作的威信,反映的是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政治工作所形成的权威和信誉。从主体、客体、目的和途径四个要素来看,牢固树立我军政治工作的威信,必须建强政治机关和政治干部队伍、增强广大官兵对政治工作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切实体现政治工作的时代价值、不断改进和创新发展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之所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与他观察、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思维结构息息相关的。思维结构既作为主体人反映和把握客体所具备的思维定势,也作为主体适应客体,并同化客体的观念框架,具有一系列的基本特征。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是由其思维结构所决定的,而从邓小平的个人思维结构来看,至少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兼容性的稳定特征。而这些特征和结构则构成了邓小平观察、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思维前提。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文视阈下政治实践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政治实践在宏观层面是连接经济实践和文化实践的纽带,在中观层面是连接政治价值和政治文明的桥梁,在微观层面是体现政治人格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过程,以上三个维度构成了政治实践的本质定位.政治实践作为政治主体在特定政治环境中运用中介改造政治客体的客观活动,因此,政治主体、政治客体、政治中介和政治环境构成了政治实践的逻辑要素.政治实践作为人类三大实践活动之一,对改造政治关系、派生政治认识、提升政治文明和检验政治真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另外,政治实践作为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必然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呈现出实践主体从阶级向民族延伸、实践领域从国内向国际拓展、实践职能从刚性向柔性转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