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大学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 《求是》2012,(9):47-4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鲜明地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大学是优秀文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觉决定着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的宽度和厚度.大学和谐校园建设中文化自觉的目标追求与理性选择包括三个方面:丰厚的精神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的思想基础,规范的制度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保障,发达的物质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条件.要通过坚持团结、向上的主流文化,构建多元、宽松的开放文化,构建求新、求异的创新文化,构建高雅、清新的特色文化等途径,提高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3.
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自觉。要进一步增强地方各级领导干部的文化自觉,把文化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增强企业家的文化自觉,把文化传承灌注在对文化投入与企业文化培育中;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把文化创新贯穿在人民大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中;进一步增强社会组织的文化自觉,把文化服务延伸到全社会所有神经末梢,从而激发起全民族的文化创造热情,从文化自信迈向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文化自觉以后,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表现出一种更加自觉的追求和更加主动的行动。一是思想上的主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认识上的主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三是行动上的主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四是态度上的主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五是观念上的主动:文化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5.
张璐 《世纪桥》2014,(6):89-91
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费孝通先生通过对文化和学术的深入思考而提出了"文化自觉"思想。他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十六字箴言来诠释"文化自觉"的历程,并提醒我们不仅需要在文化上保持自主性,也需要在学术上保持一种自觉性。因此,我们要不断思考和交流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与学术成果,在追求"文化自觉"的同时培育"学术自觉"意识,不断推进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挖掘学术思考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环境下高校文化自觉的有关问题,是当前高校发展探讨的热点问题,也是必须着力推进的重大实践命题。文章从高校立场出发,着眼高校与文化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对高校文化建设的历史脉络进行总体梳理,提出高校处于全社会文化建设前列的结论判断;从政策演进的角度,文章还分析了大学功能拓展和文化强国目标确立,对于高校树立高度文化自觉的巨大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进一步培养高校文化自觉需要把握并正确处理的若干重要关系,从而为开创新的局面打下正确思想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7.
提升文化自觉,在认识和发展传统文化过程中,注重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注重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认识和把握、确立文化主体意识和主权意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当前,文化焦虑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心态,折射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这既是中国近代以来文化认同危机的延续,又是中国当代空前复杂的文化冲突和文化矛盾的外在体现.文化焦虑体现了文化忧虑意识、文化自省意识和文化主体意识,但文化焦虑更多地是主体对于外部文化环境自在反应的情感性行为,缺乏理性的反思.当今时代,确立一种文化自觉的理性心态,是克服文化焦虑,促进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关于文化认知的抽象要求。张闻天的文化自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文化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有着深刻的认识;对中华民族新文化有着精密的分析和科学的建构;对不同文化的共处有着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民教育的基本任务,"文化高地"的大学是落实这项任务的重要一环。然而近年来大学文化建设喜忧参半,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不断左右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日趋"侵蚀"大学文化环境,严重影响大学文化自觉构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同时,大学也将发挥教育功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其注入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1.
《求实》2013,(4)
践行文化自觉需要文化主体具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要自觉意识到时代所赋予的文化发展、文化创造以复兴其文明的使命。履约文化使命,首先要求文化主体客观认识和把握本民族的文化发展状态,正确处理和应对文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风险,处理好文化价值的选择问题;其次要求文化主体具有主动的文化发展意识,自觉制定文化发展目标并将其纳入国家的总体发展方略,处理好文化价值的建构问题;再次要求文化主体注重文化自觉的提升,具备构建文化强国、激荡国际竞争的能力与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提出,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发展使命和责任担当的高度自觉,又体现了其对本民族文化先进性和优越性的高度自信。  相似文献   

12.
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需要有文化自觉与文化主动。文化自觉与文化主动,代表着民族文化的觉醒。十七大报告对于文化建设理论的新概括,对于文化建设实践的新设想,是党在文化发展战略上的新发展和新起点,是执政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从内在要求看,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基础的自觉,文化发展方位的自觉,文化发展趋势的自觉。以文化自觉为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坚持整体性与主动性两个基本原则。从文化自觉的角度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确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位;实事求是分析时代要求与特征,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从党员个体自觉到政党自觉的过程。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意义上的自觉可分为党员个体自觉与政党自觉。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必须首先实现党员的个体自觉,这是以保证党内政治文化的“在场”和对党员作为主体反思为前提以及党员自我超越性为特点。政党自觉是在党员个体自觉基础上演化升华而来,它具有自觉的整体性、科学预见性以及更加注重党员的主体性、党员整体质量的提高、党的组织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等为特征。新时代党内主流政治文化面临诸多不良政治文化侵蚀的情况下,政党自觉对党员个体文化认同的引导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5.
陈慧 《世纪桥》2012,(19):83-84
在社会转型期间,文化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先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社会转型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出了要求,我们要通过具体的途径去实现这一目标,进而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长发展奠定首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一种文化民族主义的观点声称,西方文化已经进入了死胡同,资本理性和科技理性已经走向末路.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就要回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前孔子”中去寻找出路.然而,当今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事实提醒我们,文化民族主义要想达到民族文化自觉,必须在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的大背景下,积极引导文化民族主义自觉发展,避免保守和激进,使其与民族文化自觉方向一致,继承民族传统的同时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民族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7.
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个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的一个新要求。自觉地积极承担起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坚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的加深,文化自觉已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关键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社会的历史过程,人类文化的存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因为文化是实践活动的产物,文化的发展可以看成是人发现人、人类不断得到解放的过程。增强文化自觉,要明确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增强文化自觉还必须在任何时候也不能丢掉意识形态的阵地。因此,文化自觉就必须要建立在对人的本质力量、人的尺度、人的价值等方面的自觉上。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深刻表明:现阶段,文化不仅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人类追求社会进步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为当代青年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空前宽广的舞台。但当代青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程中,尤其是在高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旗帜方面仍然需要为之艰苦地努力奋斗。通过观察研究,笔者认为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程中,当代青年必须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因此本文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着重从培养当代青年的文化自觉的重要性和引领当代青年文化自觉的途径两个层面进行论述,旨在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青年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先需要达到文化自觉,要达到文化自觉,贵在科学应用相关方法论;把握文化自觉内在物质实践规律,厘清文化自觉内在方法论的两大层次是科学应用相关方法论的前提和基础;实现文化价值,从文化自觉的理论方法论视野出发不仅需要注重跨学科和跨文化的研究,而且需要辩证的思维与视野以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有机结合。从文化自觉的实践方法论视野出发既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原则,也要注重把握时代脉搏增强中华文化辐射力,更要做到文化融合科技促进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