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王峰  马琰 《求索》2011,(11):217-219
从庄子、董仲舒、谭献到伽达默尔、德里达、德·曼、布鲁姆等,中西方对误读的认识逐步深化,随着解构主义观点的盛行,误读的功能有被夸大之嫌。尽管误读说有助于扩展文本的内涵,延伸作者的思想,帮助阐释者以新的视角理解文本,但失限的误读不利于文本意义的理解和阐释,误读必须设限。  相似文献   

2.
史洁 《求索》2013,(2):151-153
文本的阐释是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活动.以文本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文本学正可以为这种文本阐释提供指导。文本学涉及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接受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等多种理论方法.立场上呈现出多元和多维的特征.从它出发来观照文本可以获得诸多新鲜的文本阐释视角和效果。从结构和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来看,文本是一种符号的链接;从接受关学的角度看,文本具有无限阐释的可能性;从后殖民主义理论来看,文本成为可被质疑的寓言:从后现代主义理论来看。文本又成为挑战线性存在的“文本的文本”。  相似文献   

3.
陈静 《理论月刊》2007,(7):136-138
西方文学理论研究直到新批评开始才逐渐认识到文学文本的意义并不是以明确清晰取胜,文学真正的魅力在于含蓄多义。但是“多义性”的研究视野在不断转移,从新批评的文本内部的“悖论”、“反讽”、“张力”、“隐喻”等纯语义研究到巴赫金的小说的杂语性和复调研究,再到解构主义的文本之外的“互文性”的文化研究,文学文本的“多义性”从封闭走向了彻底的开放。  相似文献   

4.
论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文本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中望 《求索》2008,(9):199-201
约翰·菲斯克认为,大众文本是在封闭与开放力量、读者与生产者、被偏好的意义同质性与解读异质性之间进行斗争的文本,它是一种“生产者式文本”,过度性与浅白性是其主要特征。菲斯克的大众文化文本观建立在其大众观的基础上,突出大众具备积极、主动、充满抵抗精神的辨识力。菲斯克的大众文化文本观对于大众文化地位、积极作用的提升与挖掘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对大众文化进行客观公允的辩证分析,其主要不足在于他不加批判的研究立场引发了“文化研究的范式危机”。  相似文献   

5.
继“新生代”和“70后”而起的“80后”写作带给文坛的新质素不是传统文本意义上的,他们在消费主义的道路上比前辈们走得更远。“80后”写作的意义在于为当前处于自然发展状态中的当代大众消费文学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消费性写作。  相似文献   

6.
庞弘 《理论月刊》2024,(3):143-150
作为人文学术的枢纽,“阐释”负载着丰沛的实践潜能。在文艺的阐释实践中,不难提炼出两种主导性的阐释路径。其中,“澄明性阐释”遵循确定性原则,试图发掘出文本中稳固的意义内核;“书写性阐释”遵循不确定性原则,致力于激发读者的能动性,促使其对原初意义加以想象、延展乃至“二度创造”。书写性阐释对无限的追求使文艺作品充满魅力,但倘若脱离澄明性阐释所带来的限度,任何“书写”都将失去立足根基而落入“无政府主义”状态。因此,有必要关注两种阐释策略之间的复杂关联,使二者形成更富张力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疏离文本”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爱军 《求索》2011,(11):200-202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疏离文本”现象突出,表现为内容误读、引述错位、标注错误等等,种种症候皆缘于忽视与疏离文本。如对“自由人文艺观”的评价不够公允、“赵树理小说”研究中的引述混乱、“《红旗谱》”的阅读定位有失客观、“新世纪乡土小说”内容的反逻辑性。对这些问题中的研究症候现象的考察,旨在构建始于文本、追求真信的学术观。  相似文献   

8.
邓艳  张映先 《求索》2011,(6):134-136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为跨文化文本阐释研究提供了哲学反思的空间,"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原则向我们表明了文本阐释的现实:译者和原文本都是历史性的存在,任何理解、阐释活动都是在历史语境之内进行的,都必然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文本阐释过程其实也就是译者视域和原文本视域融合的过程,但这种融合是相对的,是差异基础上的融合;受"效果历史"的影响,文本的真正意义和阐释者一起处于不断运动生成之中。文本的意义是无限的,我们对其终极意义的把握只能是一个无限趋进的过程。不存在理想的、绝对客观、忠实的译文。  相似文献   

9.
“反本质主义”既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基本质素,也是中国后现代小说批评话语的根本立场。“反本质主义”批评提出的直接目标在于颠覆现代性的“本质主义”文学观,倡导所谓“反本质主义”的文学写作。依据这一批评观,90年代中国小说被阐释为对没有“本质”的生活现象的直接书写和不顾一切的文本生产。中国90年代后现代小说批评话语的“反本质主义”倾向充分体现在陈晓明所使用的“现在主义写作”、“仿真叙事”和“欲望化叙事”三个术语之中。  相似文献   

10.
利奥塔语用学与精神分析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海峰 《求索》2007,(1):190-191
利奥塔作为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大量吸收的后现代理论家,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欲望的政治学。他试图以语言实用学(简称语用学)的观念和方法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变异和文化症状,并深入论证作为西方文明维系网络与认知基础的“元叙事”的衰竭枯萎以及因此产主的“叙事危机”与知识非合法局限,进而提出后现代话语是一种多元异质的话语“语用学”。利奥塔的“欲望文本策略”是相对于受语法规则支配的“理性文本策略”而提出来的,它所表现的是以被压抑的文本叙述冲破规约性文本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