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简化诉讼程序,提高诉讼效率,减轻当事人的诉累是民事诉讼的发展趋势.在多元化的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中,民事简易程序作为一种高效、快捷的解决机制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概念和简易程序修改的法理基础出发,简要评析《民事诉讼法》中关于简易程序的修改,并就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民事简易程序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5)
审前准备程序是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环节,俄罗斯审前准备程序重视程序独立与程序正义,将我国审前准备程序与俄罗斯审前准备程序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借鉴经验和成果,提高案件审理的效率与质量,完善我国审前准备程序。  相似文献   

3.
范忠文 《学理论》2012,(12):70-71
应该说我国民事诉讼的证明责任分配制度体系还处在一个逐渐完善,逐渐构建的过程中。总的来讲,我国民事法律制度过于简单、过于笼统,特别是针对民事诉讼的证明责任的分配,有个非常原则的规定,谁主张、谁举证,很多的证据当事人无法取得,而必须依靠法院来取得相关的证据,往往造成当事人举证不能的情形,因此对当事人的权益的保护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4.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是在行政诉讼法实施后出现的新课题。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应包括:不服行政处罚的行政诉讼当事人就民事侵权赔偿问题提起的诉讼;不服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权属确认并就民事侵权赔偿提起民事诉讼;不服行政机关依职权作出的强制性补偿决定提起行政诉讼,同时就第三方的补偿纠纷提起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5.
吴晓明 《学理论》2009,(28):121-122
民事诉讼的主体只有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而无其他。那么,当动物、植物、山川、河流、矿藏等物体受到人类不应有的侵害时,它们是否具有民事诉讼主体资格呢?本文想立基于中国实践,以松花江苯污染案为引例提出问题,从"人类中心主义者"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者"二大理论为突破口,按照"法律规则中心主义"的解释,对物的民事诉讼主体资格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从质量管理的视域出发,政府廉政效能不仅取决于反腐倡廉的效率(经济性),而且也是政府各项反腐倡廉活动的生产效率、效益及效果的综合体现。与此相适应,政府廉政建设评价体系的建构也应当实现社会性、经济性和系统性的统一和整合。基于我国政府廉政建设的基本现状,建构政府廉政评价体系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构建思路,将第三方纳入评价主体,体现社会公正的价值,与此同时设定科学的指标权重和体系框架,形成合理的评价机制与健全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7.
陈群 《学理论》2010,(25):137-139
中国儒家传统法文化博大精深,而和谐理念贯穿始终,并形成独特的"无讼"、"息讼"的价值追求,与当代和谐社会的总体精神相契合。可以借鉴儒家和谐理念的现代特质,通过重新配置法院和当事人在诉讼中的权力与权利关系,从理念与制度层面建构革新当代和谐主义民事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民事诉讼法》修订后,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为我国构建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机制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和规则。检察监督民事诉讼的范围、方式得到拓宽,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构造或将发生转变。但受长期以来的诉讼传统和司法理念,民事诉讼格局中审判权、检察权、当事人诉权之间表现出一些不协调,进而影响检察监督的实际效果。这就需要清晰厘定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当事人三者承载的权力或者权利之间的作用和关系,构建科学规范的权力互动运行保障机制,以规范形成检察监督权、审判权以及当事人诉权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引导的诉讼关系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9.
李琼 《学理论》2012,(20):105-106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审判制度一定程度上还不够全面,在现实的具体审判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单靠现行法律条文还不能有效解决。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审判制度尤为重要,而从社会监督的视角进行分析更是重要。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3,(5)
新刑事诉讼法公布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条文从原先的两条扩充为四条。2012年11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该解释用二十七个条文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的具体操作。相较之前,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因为条文的有限性,仍存在一些弊病。新旧法更替之际,我们有必要对该程序的进步与不足做一个梳理。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强化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民事诉讼证据的内容主要有民事证据的收集与保全;民事证据的审查与判断;民事诉讼证据的举证责任等.加强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方面的研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进平 《学理论》2009,(31):123-124
现行民事诉讼二审程序在司法运作过程中呈现出诸多弊端,如,第一审与第二审关系定位不合理;反诉制度不完善等等。为充分发挥二审程序的功能,应重新整合与协调一审程序与二审程序的关系;确立第二审反诉制度,平等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简化诉讼程序,提高诉讼效率。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强化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民事诉讼证据的内容主要有民事证据的收集与保全;民事证据的审查与判断;民事诉讼证据的举证责任等.加强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方面的研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诉讼法学界关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发展过程作了介绍,并简单比较了一面说、二面说和三面说在学术史上的传承关系,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在我国法学界的变革;通过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构成要素的剖析,强调诉讼法律关系理论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不宜将其割裂。  相似文献   

15.
马加爵案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其中附带民事诉讼的处理集中暴露了我国现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存在的缺陷 ,包括精神损害赔偿的缺失、国家补偿制度的空白、附带民事被告人的缺位、程序选择权的不足等问题。为更有力地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应当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6.
刘琼 《学理论》2009,(25):99-100
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是一项重要的民事诉讼管辖制度,其制度完善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事人实体权利的实现。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对管辖权异议制度的规定相当粗疏,司法解释的规定也不周详,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并不完备。本文从管辖权异议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我国目前管辖权异议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黄菜花 《学理论》2012,(17):295-296
民事诉讼调解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任何领域的实践活动都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民事诉讼调解是法院在诉讼中的实践活动,其实践范围比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窄,但二者在目的、理论、运用方法、构成要素、工作过程和工作原则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联系,使得民事诉讼调解中能够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更好地解决民事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构建社会和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3,(3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致使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发生了变化,这与《侵权责任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不一致,明确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的合理范围,既是预防和打击犯罪活动的需要,也是保护受害人权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公开审判作为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中一项基本原则,对实现公正和诉讼民主具有独特的功能。然而由于人事诉讼案件的特殊性和不同价值取向,这一制度无法满足人事诉讼案件隐密性在程序上的需求,该制度在人事诉讼程序中的适用必将受到限制甚至排除,以实现对当事人个人隐私的保护和人格尊严的尊重。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刑事法律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予以回避,而相关司法解释又作出禁止性规定.现行司法解释排除精神损害赔偿,不仅超越了司法解释的权限,有违法理,也破坏了法律的统一性,导致了法律间的矛盾与冲突.同时,对被害人及其近亲属显失公正,违背了立法原意,与公正、效率理念背道而驰.更可怕的是,会强化刑事责任替代民事责任的错误观念.笔者认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应当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并对此进行了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